魏徵故里

魏徵故里

魏徵故里,有爭議,有巨鹿縣、晉州市、館陶 、劍閣(出生地)等之說,各地政府都以魏徵故里做了不少的宣傳。其子和孫子墓誌記載祖籍為巨鹿郡下曲陽縣(現晉州市)。

魏徵(580年-643年),字玄成。唐朝政治家,曾任諫議大夫、左光祿大夫,封鄭國公,以直諫敢言著稱,是中國史上最負盛名的諫臣,享有崇高的聲譽。其言論多見《貞觀政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魏徵故里
  • 說法:晉州、館陶等說
  • 實際位置:晉縣
  • 相關記載:《貞觀政要
  • 碑文記載:《唐故豫州刺史魏(叔瑜)君碑》
故里紛爭,巨鹿說,晉州說,廣元說(劍閣出生地之說),歷史沿革,考古史料,民國考古,新中國辭海,魏徵故事,

故里紛爭

巨鹿說

歷史大都記載魏徵是巨鹿人,但館陶晉縣卻在個別記載魏徵是“巨鹿下曲陽人”。(巨鹿郡下曲陽)下曲陽即是屬於巨鹿郡,遍觀從隋朝、唐朝到今天,歷代政府所設巨鹿郡/巨鹿縣的轄境都在邢台市範圍。而且唐時的館陶晉縣不屬於巨鹿郡/巨鹿縣管轄。
魏徵故里晉州魏徵故里晉州
常識性的問題是,魏徵故里和祖籍應該是祖輩族人生活和出生的地方。而不是看以後哪個地方名字改成了巨鹿,魏徵就是哪裡人。
但是在魏徵出生以前 南䜌(亦)縣(現在巨鹿縣)根本就不屬於巨鹿郡。直到大業初(604年魏徵24歲)才改叫巨鹿縣,也不屬於巨鹿郡。
歷史記載:隋朝,開皇六年(586年)文帝楊堅,復置南䜌。大業初(604年),煬帝楊廣復南䜌為巨鹿(治今縣北夏舊城處),隸屬襄國郡(邢州)。
巨鹿下曲陽人可以說成是巨鹿人,這個是沒問題的,但是反過來就不行。就像現在吉林長春人,你可以說是吉林人,但不是吉林市人。
從行政區地域上分析巨鹿郡巨鹿縣不是一個級別的行政區不能混為一談雖然名字相同都是“巨鹿”但是只有15年有從屬關係(742-757年)。並且現在的巨鹿縣從來都沒有成為過巨鹿郡治,更不能代表巨鹿郡。
尤其在魏徵生前二百年到死後一百年將近350年間(389年-742年 見下文表格)現在巨鹿縣根本就不屬於巨鹿郡。而且在757年後巨鹿郡名稱徹底成為歷史,所以說“歷代政府所設巨鹿郡/巨鹿縣的轄境都在邢台市範圍”,根本就沒有歷史根據。
同時也說明對“巨鹿人”的理解巨鹿郡人和巨鹿縣人是矛盾的,只要是巨鹿郡人 就不是巨鹿縣人。
偏偏文獻記載的巨鹿人,都是指向巨鹿郡。(為了保證準確 見下文 唐朝時期文獻,元明清記載分歧都說自己的地方是魏徵故里無意義。而且時間跨度大信息失真也隨之加大。)
所以說認為巨鹿人是中巨鹿就是巨鹿縣就是對巨鹿(郡)人的一種誤讀。用“巨鹿”二字來說確定巨鹿縣就是魏徵故里的說法,無歷史根據,也不符合常識。

晉州說

北魏太和二十一年(497)地圖北魏太和二十一年(497)地圖
東漢建武四年(公元28年)省臨平、安鄉二縣入下曲陽縣。北朝北魏時期下曲陽縣改名曲陽縣,屬巨鹿郡;巨鹿郡治由癭陶(今寧晉縣西南)移到曲陽縣(今晉州市鼓城村)。時巨鹿郡轄曲陽、高城(今藁城市西南)、梟(今辛集市東南)3縣。
北齊時省曲陽縣入高城縣(今藁城市),屬巨鹿郡,郡治原曲陽縣。
隋朝時期,晉州先稱昔陽縣,後改稱鼓城縣。 唐代初期,五代時,沿襲不變。
魏徵畫像魏徵畫像
元朝時成吉思汗十年(公元1215年),置晉州
有人說:"從隋朝起一直到元朝以致到明清到今天,晉州都與巨鹿二字無關,可見晉州考證魏徵是晉州人是站不住腳的。" 但是祖籍是祖輩和出生的地方,和以後的行政區劃分沒有關係。所有的唐朝的記載都明確指明魏徵是巨鹿郡人,但是在魏徵出生以前南䜌縣(巨鹿縣)根本就不屬於巨鹿郡。帶一張圖。
雖然魏徵籍貫唐朝的資料很多記載為“巨鹿人”,但是和《唐故豫州刺史魏君碑》、《北史·魏長賢傳》、《魏華墓誌》、《魏公先廟碑》的“巨鹿郡曲陽人”並不衝突,根據唐朝的習慣都是說祖上(南北朝時期)的郡名,所以唐朝資料中的“巨鹿人”是“巨鹿郡人”,記載“巨鹿人”只是沒有精確到縣一級,這在出土墓誌中多有體現。《唐故豫州刺史魏君碑》是魏徵兒子碑記不可能有誤,並且由魏徵孫子親自書寫。根據故里祖籍的定義,都是祖上長期居住的地方,根據《中國歷史地圖集》和《魏書地行志》魏徵出生以前現晉州市是巨鹿郡曲陽縣,現巨鹿縣是南趙郡南欒縣。
魏徵故里(魏家莊遺址)位於今河北省晉州市,據晉縣縣誌記載,此處為魏徵故里,今遺址尚存。
巨鹿下曲陽在今藁城市東、晉州市西的方位,即春秋時的鼓國都城,現晉州市晉州鎮古城村一帶,也就是許多文獻、辭書上所註明的今河北晉縣(晉州)西,是正確的,而且作為權威性的《畿輔通志》,早就明確指出魏州所屬無“曲城”,曲城就是“巨鹿郡下曲陽”的簡稱,在正定府所轄的晉縣西,北周北齊的巨鹿郡下曲陽,即原本的晉縣,也就是如今的晉州市。
歷史記載:
唐代歐陽詢(557年一641年)書《唐京兆開元寺鐘銘》碑刻銘文中記載:秘書監檢校侍中鉅鹿郡魏徵撰。
唐故豫州刺史魏君碑》(魏徵第二子魏叔瑜)的碑文所言:“曰魏氏,巨鹿曲陽人也。” 兒子的墓碑難道會有錯。
《北史·魏長賢傳》(659年)“魏長賢(魏徵父親),收(魏收)之族叔也。
《元和郡縣圖志》(820年)後魏、北齊貴族諸魏,皆此邑(漢下曲陽,屬鉅鹿郡,當時鼓城縣,現在晉州市)人也,所云“鉅鹿曲陽人”者是矣。
這裡的記載是魏徵自撰的《唐京兆開元寺鐘銘》,和《唐故豫州刺史魏(叔瑜)君碑》《北史》和《元和郡縣圖志》的記錄,都是唐朝的記錄原因是可靠,《唐京兆開元寺鐘銘》是魏徵親撰寫。尤其是《唐故豫州刺史魏君碑》中“曰魏氏,巨鹿曲陽人也。”是具有排他性的證據。而且在《元和郡縣圖志》(820年)已經對“鉅鹿曲陽人”已經定論,這個比《舊唐書》還早120年。而且對“鉅鹿曲陽”就是現在的晉州,古今所有的歷史學者和史學資料都是一致的,找不到有異議的文獻。其中“後魏、北齊貴族諸魏”說的就是魏長賢,魏收,魏徵等巨鹿(郡)魏氏一族(根據《北史·魏長賢傳》《魏書》記載)。之所以對《順德府志》、《巨鹿縣志》、《晉州縣誌》,和各種傳說不做討論是因為這些文獻都不是第三方文獻,甚至《舊唐書(945年)》、《新唐書(1060年)》都沒有討論,是因為這些資料距離魏徵的年代比較久遠,尤其是《新唐書》資料準確度令人堪憂。甚至是復旦大學古籍所的林忠博士在《張保望世系考》中直接說“《新唐書·宰相世系表》的錯誤,實際上是非常多了,到了令人髮指的地步,簡直是後來中國族譜的“典範”“師祖爺””,可信度可見一斑。
附上縣晉州和巨鹿縣歷史行政區劃沿革 供參考(根據《元和郡縣圖志》《巨鹿縣誌》 晉州市藁城市詞條整理):
年代
巨鹿縣
晉州市
藁城
魏徵
西漢
南亦縣(南䜌縣)
巨鹿郡下曲陽
226年
三國魏黃初七年
鉅鹿國南亦縣
巨鹿郡下曲陽
232年
太和六年
鉅鹿郡南亦縣
巨鹿郡下曲陽
晉朝(265年-420年)
入巨鹿郡任縣
巨鹿郡下曲陽
後趙(319年-351年)
巨鹿郡南亦縣
巨鹿郡下曲陽
北魏(386年—557年)初
巨鹿郡南亦縣
巨鹿郡曲陽縣(郡治)
389年
389年
趙郡巨鹿縣 (第一次巨鹿縣)
445年
497年
趙郡南亦縣
北齊(550年—577年)
入巨鹿郡高城縣(郡治原曲陽縣)
580年
魏徵出生
隋開皇六年
趙州南亦縣
596年
開皇十六年
邢州南亦縣
定州昔陽縣
598年
定州鼓城縣
604年
大業(605-618)初
邢州巨鹿縣(第二次巨鹿縣)
608年
隋大業三年
襄國郡巨鹿縣
唐代,武德四年
趙州巨鹿縣
617年-618年
復置巨鹿郡
627年
邢州巨鹿縣
643年
魏徵去世
742年
天寶元年
巨鹿郡巨鹿縣
757年
至德二年
邢州巨鹿縣

廣元說(劍閣出生地之說)

同許多名人一樣,魏徵故里也有爭論。有大量歷史記載和民間傳說,證明魏徵出生於劍閣(今廣元市劍閣縣)。
劍閣武連鎮現存一塊清代石碑,碑高約一丈,寬四尺,正中刻有:“唐魏文貞公故里”(魏徵諡號文貞)七個大字。在武連鎮十五公里處的天字山下,也有一唐朝時代的建築——“魏公祠”。
<<保寧府志》卷二十七記載;“文貞書院在劍閣武連驛。元泰定年間遷縣治於梓潼,監察御史忽魯大都與亞中大夫李義甫以魏徵生此,因改舊學建書院,今廢。”這說明在元朝時,武連鎮為紀念魏徵丞相出生於此曾辦起一座文貞書院。
魏徵故里晉州魏徵故里晉州
明隆慶五年出生的著名史學家曹學(人全)所著的《蜀中名勝記》卷二十六記載:“《志》雲逍遙樓廢址,在武連舊鎮,唐顏真卿書三大字碑刻在焉,元改武連縣學為魏公書院,以魏徵所生之地也,學正王惠為之記”。魏公書院即後來的“文貞書院”。據《蜀中名勝記》成書年代推測,《志》書當為明代或明以前之作,因此可更進一步斷定,在元明之時,已經有了魏徵生於劍閣武連的記載。
清朝雍正時,知縣李梅賓所撰《劍州志》記載;“唐魏徵,州之西鳳凰山,傳為征之生處”。清同治年間,翰林李榕所輯的《劍州志》記:“鳳凰山在武侯坡東,傳為魏徵生處”。
民國初年劍閣知事張政於武連驛柵門題的對聯也可以看出魏徵出生於此。其聯文:
“千萬古不改溪山是秦蜀通衢晉唐舊縣 數百家自成村落願文貞再出諸葛重來”
清朝光緒時,武連丞李樹在其《月樓詩抄》、《登壽中即景》中有這兩句;“鳳凰山下宿曜,魏公往業紹蜀山”。另還有一副對聯,前四字風化脫落:“……先後問睽魏諫議,餘生也晚往來唯拜武鄉侯”。可見武連鄉人經常把魏公祠的魏徵和武侯坡的諸葛亮的遺址常常提到,如果沒有鄉土感情,願“文貞再出”和“諸葛重來”的詩句是無論如何寫不出來的。
但經多方考證,劍閣是魏徵的出生地。

歷史沿革

唐代吳兢(670—749)《貞觀政要》(約720)記載:魏徵,鉅鹿人也。近徙家相州之內黃。--記載也沒有錯,鉅鹿人可以指巨鹿郡人。但是在魏徵去世後的大概八十年成書。
魏徵故里晉州魏徵故里晉州
唐代歐陽詢(557年一641年)書《唐京兆開元寺鐘銘》碑刻銘文中記載:秘書監檢校侍中鉅鹿郡魏徵撰。
唐代杜淹文中子世家》中記載:門人自遠而至,河南董常、太山姚義、京兆杜淹、趙郡李靖、南陽程元、扶風竇威、河東薛收、中山賈瓊、清河房玄齡、巨鹿魏徵、太原溫大雅、穎川陳叔達等,鹹稱師,北面受王佐之道焉。------杜淹(?-628年),字執禮,京兆杜陵(今陝西西安)人。與魏徵同朝。
註解:這個巨鹿指的也是巨鹿郡,原因就是其他的人名前面都是郡名,縣的上一級,杜淹是京兆杜陵 人也說自己“京兆杜淹”而不是“杜陵杜淹”,巨鹿魏徵也應該是巨鹿郡,拿現在的行政區劃舉例有幾個人,你挨個介紹,河北的小張, 河南的小王,山東的小趙,山西的小劉,福建的小陳,吉林省輝南縣樓街鄉光明村的宋小寶,你只能說是吉林的小宋。
《九成宮醴泉銘》也記載魏徵為鉅鹿人,原文:“秘書監檢校侍中鉅鹿郡公臣魏徵奉敕撰”。--魏徵親撰寫
唐故豫州刺史魏君碑》(魏徵第二子魏叔瑜)的碑文所言:“曰魏氏,巨鹿曲陽人也”。張說(667—730)。
《北史·魏長賢傳》(659年)“魏長賢(魏徵父親),收(魏收)之族叔也”。
元和郡縣圖志》(820年)後魏、北齊貴族諸魏,皆此邑(漢下曲陽,屬鉅鹿郡,當時鼓城縣,現在晉州市)人也,所云“鉅鹿曲陽人”者是矣。
值得讀者注意的在唐朝時期,是時間更長的時候一直到元朝,關於魏徵的記載都是沒有異議,記載都是巨鹿人,巨鹿郡(唐京兆開元寺鐘銘),巨鹿曲陽人(唐故豫州刺史魏君碑),但是到了元朝就有了各種爭議,因為魏徵故里籍貫之爭和分歧,從元明時候就開始了,並且隨著時間的推移本身差異也會有。而且有些文章有些誤導,就是故里籍貫是祖輩生活和出生的地方,記載地點都是出生或去世之前,而不是以後,過去的歷史不是隨時間的變化而改變,要帶著歷史去看問題。所以 唐朝以後的歷史文獻基本上可以不做考證之源,魏徵祠 有好幾個,各個地方縣誌都有記載,憑空多了爭論。 看看唐朝的記載,尤其是記事《唐京兆開元寺鐘銘》《九成宮醴泉銘》《文中子世家》還有碑記《唐故豫州刺史魏君碑》,因為記事就像日記寫的時候無需考證以前實時記錄,墓碑不可能祖籍寫的不對。然後對應一下魏徵和父輩出生以前和在世時候的行政區劃改變,魏徵故里簡單明了。為了爭魏徵,更有甚者 直接改中文百科歷史記載,五代記載《舊唐書(945年)。魏徵列傳》 原文:魏徵,字玄成,鉅鹿曲城人也。父長賢,北齊屯留令。直接寫:生於周大象庚子,名征,字玄成,巨鹿人。把後面“曲城人,父長賢,北齊屯留令”。都去掉給不是十分了解巨鹿郡歷史和巨鹿郡地理(巨鹿郡曾經多次立廢)的人造成誤導,模糊概念,修改不利於自己學術的引用甚至改成對自己有利的,忽略不利於的重要文獻,甚至憑空想像。
“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舊唐書(945年)魏徵傳》
五代
五代後晉時官修的《舊唐書.魏徵本傳》中記載:生於周大象庚子,名征,字玄成,巨鹿人。
五代記載《舊唐書(945年)。魏徵列傳》 原文:魏徵,字玄成,鉅鹿曲城人也。父長賢,北齊屯留令。
《太平寰宇記》中記載:魏徵鉅鹿人。
《資治通鑑》也記載:魏徵為鉅鹿人。
《新唐書》公元1060年中記載:魏徵,字玄成,魏州曲城人。
元人虞集所撰《順德路魏文貞公宋文貞公祠堂記》說記載:魏文貞公征,巨鹿人。
元代王守正所編《道德真經衍義手抄》中記載:宰相魏徵,鉅鹿人也。時上疏諫之。
晉州重修儒學明倫堂碑記》“晉畿輔首善地,降神毓秀,代產偉人,唐有魏文貞公”。
明代《魏相祠記》中記載:此巨鹿為公桑梓,銅馬之墟,印壟榛莽。 明代《順德府志》、《巨鹿縣志》記載魏徵為巨鹿人。
浙江魏氏分徙錄.記載 “至鄭國公由曲陽卜居彰德府之安陽縣” 和 “政公居曲陽後徙居越之山陰宣化鄉昌安里”。 記錄魏徵和其家族是有曲陽遷徙到他處。
台州市《魏氏宗譜》
清代台州市《魏氏宗譜》記載魏徵為順德府巨鹿人,“魏徵厥里居固直隸順德府鉅鹿縣人”,直隸順德府鉅鹿縣即為今河北省邢台市巨鹿縣。浙江省台州市魏玉生先生於2004年給邢台巨鹿縣來信談:“我在一份資料上看到有關魏徵故里的爭議,現將我們台州魏氏族譜中的記載,提供給你們參考。
1、台州魏氏在清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修譜序言中記載:‘魏徵厥里居固直隸順德府鉅鹿縣人’(河北省邢台市巨鹿縣)。
2、台州魏氏始祖魏宗諒是魏徵的曾孫,也是鉅鹿縣人。其《魏氏族譜》中記載:魏徵子叔瑜、孫華、曾孫宗諒。族譜中記載魏宗諒的家鄉是‘直隸順德府鉅鹿縣’。
這封信已明白無誤地告訴人們:魏徵故里是現今之河北省邢台市鉅鹿縣。同時也揭開了一個謎,即《貞觀政要·魏徵傳》載:“魏徵鉅鹿人也,近徙家相州之內黃”,其“近”在何時?據查《貞觀政要》約成書於720年。而魏宗諒於公元710年之任台州刺史。由此推斷則徙家當為710至720年之間,方可謂“近”。
錯誤之處:
  1. 這個版本是清朝考證的不是原族譜記載的,理由就“直隸” 唐朝根本就沒有這個名稱。 但是清朝早已經沒有巨鹿郡的行政區劃,只有巨鹿縣,巨鹿郡也就想當然被巨鹿縣代替。
  2. 這一支正好是《唐故豫州刺史魏君碑》魏叔瑜一支,墓碑記載的“曰魏氏,巨鹿曲陽人也”和家譜考證的”直隸順德府鉅鹿縣“,自然是墓碑記載準確。
蘭谿市《魏氏家譜
清代光緒年間蘭谿市《魏氏家譜》明確記載,蘭溪魏姓始祖系唐代名臣魏徵,出於巨鹿郡(唐代巨鹿郡為今邢台市注意:魏徵出生時候的巨鹿郡是定州巨鹿郡(今天晉州藁城一代),唐朝天寶年(742-757)邢州改稱巨鹿郡時候,魏徵已經去世一百年),這套家譜共分四卷,前三卷為清光緒年間的印刷本,後一卷為手寫本。據介紹,該家譜最後一次重修是在清代光緒二十四年,家譜記載了初唐至清朝光緒年間蘭溪游埠魏家村魏姓家族的繁衍、生息情況。家譜中不但有魏徵等家族中名人的介紹及畫像,還收錄了清代皇帝對魏家所下的詔書。據家譜記載,魏姓最早出於河北巨鹿郡(今邢台市注意:魏徵出生時候巨鹿郡並不是今天邢台市請參閱巨鹿郡中的南北朝 魏徵出生的580年是南北朝 和參閱晉州歷史中的北朝北魏 北齊),而蘭溪魏姓則是在宋代由福建建寧遷入。

考古史料

民國考古

民國時期邢台巨鹿古城發掘出的唐代時期的魏徵祠堂和魏徵鐵像也證明魏徵是邢台巨鹿人。
魏徵故里晉州魏徵故里晉州
祠堂晉州也有(附照片晉縣西關魏徵祠 20世紀30年代)。而且早在唐代就有魏徵故里之爭。
1918年,河北邢台巨鹿縣遇大旱.漳河水乾.民眾打井自救.無意中挖出大批古陶瓷.頓時引起國內外轟動.知識界與考古界極為震驚.天津博物院於1920年親臨巨鹿進行考古調查,1921年,北京歷史博物館對巨鹿故城三明寺進行正式發掘。 考古發現:鉅鹿南門內路東靠北有一處唐代建築物“魏徵祠堂”,祠堂內有唐代所鑄的魏徵鐵像。有人要發掘該祠堂。因南門外有一小村村民皆姓魏,言稱為魏徵後人,前來阻止發掘,所以保存未毀。魏徵像於唐代用鐵鑄成。
晉州魏徵祠照片晉州魏徵祠照片

新中國辭海

2009年最新《辭海》修訂 “魏徵,字玄成,唐初政治家,魏郡內黃(今河南內黃西北)人,祖籍巨鹿下曲陽(河北晉州西)。一說館陶(今屬河北)人。” 綜合了《貞觀政要》,《新舊唐書》碑記 和歷史相關記載。指明了《貞觀政要》中“魏徵,鉅鹿人也。近徙家相州之內黃。”中的鉅鹿人是巨鹿下曲陽(現晉州市)。修正了1999版《辭海》中“巨(鉅)鹿(今屬河北)人”這個模糊的表述。
再來個重磅資料魏徵是瓦崗人:四川新發現魏氏公譜----魏徽公家譜
四十四世祖諱金祥字長賢號念四妣劉氏生四子長從、次徵、三德、四塝。北齊鉅鹿下曲陽人,博涉經史,言詞清華,初舉秀才,後為汝南王參軍,入齊,平陽王闢為法曹鄉軍,轉著作郎,從唐太宗元年為左部侍郎。四子魏塝,唐太宗四年,點翰林,且善說辭,名列蘭亭四十二賢數內。
故,魏徵公之身世史載雖為少孤卑微,不得志時初為僧道、瓦崗寨人,但今綜觀悠悠家譜自春秋、戰國、秦漢、東漢、兩晉、五代、隋唐,一千餘年悠悠蒼史,吾祖上乃確實巍巍官宦、顯赫世家!
魏徵的父親是北齊鉅鹿下曲陽人。魏徵瓦崗寨人。

魏徵故事

唐太宗曾經問:“開創事業與保持基業哪一樣更難?”房玄齡說:“開始時各路好漢起事於草莽,群雄競相角逐,攻破陣地迫使敵人投降,苦戰獲勝才平定天下,創業就是難啊!”魏徵說:“王業的興起,必然是趁天下衰亂,推翻了昏庸的暴君,創業恐怕是天意授予和別人給予的機會罷了。既已得到天下,就會安於驕奢逸樂。人民想清靜,徭役去毒害他們;百姓正在疲憊,聚斂盤剝去困擾他們。國家由此就衰落,所以守業就是難啊!”太宗說:“玄齡跟隨我平定天下,冒百死,遇一生,就看見創業的艱難。魏徵跟隨我安定天下,生怕富貴後驕奢起來,驕奢就會懶惰,懶散怠惰就會亡國,看到了守業的不容易。但是創業的不易,已經成為過去了;而守業的艱難,正是要與諸公謹慎對待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