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含義
表象(representation)是客觀對象不在主體面前呈現時,在觀念中所保持的客觀對象的形象和客體形象在觀念中復現的過程。表象不僅是一個人的映象,而且是一種操作,即心理操作可以以表象的形式進行,即
形象思維活動。從這個意義上說,表象的心理操作、形象思維與概念思維可處於不同的相互作用中。在心理學中,表象是指過去感知過的事物形象在頭腦中再現的過程。
表象是外物的呈現方式,自在之物呈現給我的東西才叫表象,它自在的狀態不叫表象,只是物質自身。自在之物是如何呈現給我的呢?其途徑就是自在之物發出信息,這些信息通過我的
感官進入主體內,主體利用自己的設備把這些信息轉化為表象,表象就是自在之物的呈現,表象呈現給我們,我們就看到了
事物。就像有線電視通過
光纜把信號傳遞到電視機中,電視機將信號轉化為圖像,我們就看到了電視節目。不能說我們看到了電視信號,我們只能看到電視螢幕上的圖像。同理不能說我們看到了信息,而是我們看到了通過我們的感官將信息轉化來的表象。也不能說我們看到的是外物,而只能說我們看到的是外物的表象。
在感覺和知覺的基礎上形成的具有一定概括性的感性形象,這是
感性認識的高級形式。表象與知覺的主要區別在於:知覺只有當對象作用於
感覺器官時才起作用,表象則可以在這種作用消失後繼續存在。有些表象是對靜態的和動態的知覺的再現,稱為
記憶表象。有些表象是對知覺的概括和重組,稱為想像表象。人們還可以從對許多個別事物的知覺中抽取某些共同方面形成一般表象,也可以把知覺要素任意組合形成虛構的表象。表象是對感覺、知覺的重組和加工,接近於
理性認識,在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過程中有重要作用,但它還沒有超出感性認識的界限,仍是感性的具體形象。
表象是事物不在面前時,人們在頭腦中出現的關於事物的形象。從
信息加工的角度來講,表象是指當前不存在的物體或事件的一種知識表征,這種表征具有鮮明的
形象性。
一個著名的實例
做一個構想:假設太陽本身突然不存在了,我們抬頭還能不能在天空中見到一個太陽?有人可能會說我們看不到太陽了,因為它已經不存在了。事實是我們在8分鐘之內還能在天空中見到一個太陽,這可以通過其它科學試驗來證明這個問題。
那么,我們還能看到的這個太陽是什麼?
1.太陽本身?它已經不存在了。
2.過去的太陽?過去的太陽是什麼意思?東西已經不再存在了的,這在邏輯上是不能成立的。
3.太陽的光線?當然不是,我們看到的不是光線,一定是一個圓形的太陽。
4.我們既不是看到的太陽本身,也不是見到的太陽的光線或信息,我們看到的只能是我們的表象——經過我們的感官轉化成的表象。
科學的方法來解釋:太陽雖然已經不存在了,但是它發出的光線攜帶的信息還存在,在8分鐘之內不斷的傳遞到我們的眼睛中,形成表象。經
科學分析解釋出來的表象應該在我們的眼睛中或者說大腦中(心靈中),為什麼我們看到表象(太陽)在我之外的天空中呢,這如何解釋?只能這樣解釋(象
康德一樣):這個天空、這個空間是在主體中的空間,是一個先驗的主觀的空間;對自我來講,這個天空卻是客觀的、外在的,故自我在太陽消失8分鐘之內仍然在天空中(其實是一個主觀內的天空)見到一個太陽(其實是已經消失的太陽的表象)。因此我們得出一個結論:自在之物與它的表象是兩個東西。這個實例就告訴我們表象是什麼:表象不是自在之物。表象是外來的信息的在主體內生成的東西,表象是我們的感覺,表象是外物在我心中產生的印象,表象就是我們見到的事物的樣子。解剖學的解剖出來的是物體之間的信息與能量的傳遞,不是表象,表象是這些信息的對自我的呈現。
存在方式
表象的存在方式是一個最為難以理解的東西,我們的許多混亂和錯誤就出在這裡,故搞清楚表象的存在方式就成為把握它的關鍵。
從生理上來講,表象很可能只是一種經過感官加工過了的信息(或者說檢測到的電流),它是當下的,只有外物正在刺激並經過感官轉化來的信息才是表象的物理狀態,一旦失去外物的刺激,它就變成一種
儲存的信息。正在接受外物刺激轉化而來的信息才能呈現為表象,儲存的信息只能呈現為記憶(觀念)。表象不是信息的物理狀態,而是信息對自我的呈現狀態,也就是說表象是信息的
意識狀態。一塊石頭在外力作用下也會留下痕跡,這只是信息的存留,對於石頭,這種信息不會有表象的出現。因此表象是信息的另一種表現方式,不是物理的存在方式,只有對自我才有這種表現方式,故在解剖學中解剖不出表象來。
正因為表象是我正在接受刺激時信息對自我的一種呈現方式,因此表象就會比觀念生動、形象、強烈、實在,正是這種物理的刺激,我們受到外物的物理的作用,我們才會本能的感受到外物的存在,這也是常識堅信外物存在的深層根源,因為我們實實在在的感受到外物的刺激,而得知外物的存在。當儲存的觀念與刺激聯繫起來時,也會出現生動的表象,此時儘管沒有實在的外物相對應。在夢境中,我們也會有表象的生成,這是因為我們儲存的信息受到刺激的激發,與刺激結合起來出現的情況。在航海模擬艙或飛機模擬艙中,就會產生出表象,雖然沒有實在的外物。當然這時的表象是純粹的表象,這是沒有外物對應的表象,這種表象不是事物。區分表象和事物只能通過實踐,這也就是為什麼事物既是意識的對象又是實踐的對象,而表象只是意識的對象。如果不通過實踐、行為,我們很難區分純粹的表象和事物。鏡子中的物和事物,如果我們不去通過觸摸鏡面,我們就很難把二者區分開來,這在第一次見到鏡子的原始部落中就會是這樣的。
因此,從物理狀態上來說,表象是正在轉化來的信息;當然儲存的信息如果與刺激結合也會生成表象,如夢境與幻覺,可二者的生成方式是有差別的。從意識狀態上來看,表象是信息對自我的呈現方式。生理上測到的東西是信息的物理存在,我們看到的表象是信息的意識狀態。因此物質與意識的二分,只是同一種東西不同表現方式,物質與意識是同一個東西。
從生理上來講,表象是一種信息,這種信息是對來自外面的信息的轉化。同樣我們也可以把表象這種信息轉化為另兩種信息:語言和文字。語言和文字之間也可以相互轉化,這樣,刺激——表象——觀念——語言——文字,在自我與外物之間、在人與人之間存在信息和能量的轉化,這就是我與外物的物理關係。
特徵
表象(representation)是客觀對象不在主體面前呈現時,在觀念中所保持的客觀對象的形象和客體形象在觀念中復現的過程。表象有如下特徵:
直觀性
表象是在知覺的基礎上產生的,構成表象的材料均來自過去知覺過的內容。因此表象是直觀的
感性反映,表象又與知覺不同,它只是知覺的概略再現。與知覺比較,表象有下列特點:(1)表象不如知覺完整,不能反映客體的詳盡特徵,它甚至是殘缺的、片斷的;(2)表象不如知覺穩定,是變換的,流動的;(3)表象不如知覺鮮明,它是比較模糊的、暗淡的,它反映的僅是客體的大體輪廓和一些主要特徵。然而在某些條件下,表象也可以呈現知覺的細節,它的基本特徵是直覺性。例如,在兒童中可發生一種“
遺覺象”(eideticimage)現象。向兒童呈現一張內容複雜的畫片,幾十秒鐘後把畫片移開,使其目光投向一灰色螢幕上,他就會”看見“同樣一張清晰的圖畫。這些兒童根據當時產生的映像可準確地描述圖片中的細節,同時他們也清楚地覺得畫片並不在眼前。
在表象的分類上,反映某一具體客體的形象,稱為個別表象或單一表象,上述遺覺象就屬於個別表象。反映關於一類對象共同的特徵稱為一般表象。一般表象更具上述與知覺相區別的那些特點。
概括性
一般來說,表象是多次知覺概括的結果,它有感知的原型,卻不限於某個原型。因此表象具有概括性,這是對某一類對象的表面感性形象的概括性反映,這種概括常常表征為對象的輪廓而不是細節。
表象的概括性有一定的限度,對於複雜的事物和關係,表象是難以囊括的。例如,上述產生
遺覺象的圖片,如果是表呈一個故事的片斷,那么,關於整個故事的前因後果,人物關係相互作用的來龍去脈,則不可能在表象中完整地呈現,各個關於故事的表象不過是表達故事片斷的例證,要表達故事情節和含義,則要靠語言描述中所運用的概念和命題。對連環畫的理解是靠語言把一頁頁畫面連貫起來,漫畫的深層含義也是由詞的概括來顯示的。
因此,表象是感知與思維之間的一種過渡反映形式,它是二者之間的中介反映階段。作為反映形式,表象既接近知覺,又高於知覺,因為它可以離開具體對象而產生;表象既具有概括性,又低於詞的概括水平,它為詞的思維提供
感性材料。從
個體心理發展來看,表象的發生處於知覺和思維之間。
在多種感覺道上發生
表象可以是各種感覺的
映象,有
視覺的、聽覺的以及嗅、
味覺和觸、動覺的表象等等。
表象在一般人中均會發生,但也可因人而異。由於視覺的重要性,大多數人都有比較鮮明的和經常發生的視覺表象。很多事例說明,科學家和藝術家通過視覺的形象思維能完成富有創造性的工作,甚至在數學、物理學研究中都相當有效。
視覺表象也給美術家、作家帶來創造力。
柯勒律治的名著詩篇《可汗王》是一篇完整的以視覺表象呈現的佳作。藝術家往往具有視覺表象的優勢。
聲音表象對言語聽覺和音樂聽覺智慧型的形成起重要作用,
運動表象對各種動作和
運動技能的形成極為重要;而對於某些樂器的操作,例如鋼琴以及提琴等弦樂器,則既需要聽覺表象,又需要動覺表象的優勢。
在思維中的作用
表象不僅是一個人的映象,而且是一種操作,即心理操作可以以表象的形式進行,即形象思維活動。從這個意義上說,表象的心理操作、
形象思維與
概念思維可處於不同的相互作用中1.表象思維(形象思維),即是憑藉表象進行的
思維操作。”心理旋轉“研究是一項有說服力的證據。在一項心理旋轉的實驗(R.Shepard,1973)中,每次給被試呈現一個旋轉角度不同的字母R,呈現的字母有時是正寫的(R),有時是反寫的(R)。被試的任務是判斷字母是正寫的還是反寫的。結果表明,從垂直方向旋轉的角度越大,作出判斷所需的時間越長。對這一結果解釋為:被試首先必須把呈現的字母在頭腦中進行旋轉,直到它處於垂直位置,然後才能作出判斷。反應時所反映的進行心理旋轉--表象操作所用的時間上的差異,證明了形象思維--表象操作的存在。實際上,企圖用其他方法,如通過用例題去描述字母的位置,這是困難的。2.表象與詞在心理操作中雙重編碼,在更多情況下,信息在腦中可以進行編碼,也可以圖像進行編碼。在一定條件下,圖像和詞是可以互譯的。具體的圖像可以通過語言提取、描述和組織,例如,電影劇本作者通常進行圖象編碼,最後通過語言存儲起來,這就是劇本;同時,導演按照劇本再生圖像,這就是表演,也就是通過語言使圖像恢復。3.表象是詞的思維操作的支柱,詞的思維操作所需表象的參與和支持,甚至表象操作在思維操作中是否出現,可因思維任務之不同而異。例如,幾何學在運算中,很大程度上依賴圖像操作的支持,圖形操作是幾何運算的必要支柱。代數學、方程式,只用符號概念按照公式進行演算,完全排除了形象操作。
關係
表象、事物、自在之物之間不能劃等號
表象與生活中的事物、生活中的事物與物自體三者是有區別的,下面用一個桌子的實例來說明它們之間的區別。
一張桌子
我們對於一張桌子大體會有三種情況:
1.在我們不去看它的時候的桌子。
2.在我們去看它、用它時的桌子。
3.我們在鏡子中看到的這張桌子的鏡像。
下面來分析一下:這張桌子,在我們不去看它的時候是一個自在之物;當我們去看它、去用它的時候,這是一個事物;當我們在鏡子中看到它時,這個鏡子中的桌子就是桌子這個物自體的一個純粹的表象。這就是三者的區別。
有人可能認為作為自在之物的桌子與作為事物的桌子沒有區別,也就是這張桌子在我去看它的時候與不去看它的時候是一個樣子。這種看法是一種常識
信念,其錯誤在於:物自身在我們不去看它的時候沒有“樣子”——也就是沒有表象,只是它自己,只有當我們去看它的時候才生成表象,它才呈現給我們,它才有“樣子”,這是由於其自己不能呈現自己。對於這種常識信念,休謨早已在《
人性論》中分析了人們的持有這種信念的心理依據,在休謨看來:在日常生活中,人們一般把感覺中呈現的東西當作外界的對象,在常識看來,感覺(表象)和對象是不分的,感覺就是對象,對象就是感覺,常識對外界物體存在的信念就是感覺持續存在的信念。這是因為人們總是把感覺看作是恆定的和連續的,感覺的這種恆定性和連續性是由心理的聯想造成的。人的心理有一種將相似的感覺當作是同一的事物和不同的感覺看作變化的事物的心理傾向,這樣把分離的感覺構造成為一個同一的東西。外物持續存在只有心理的依據、沒有客觀的依據,把不同的感覺構造成一個同一的東西,故我們不去看它時認為它仍然存在,表象與自在之物是統一的。這樣就會更好的抓住外物,得到心靈的安定,因此這種信念適應人的利益的需要而產生。
鏡子中的桌子是桌子(自在之物)的一個鏡像,也就是桌子的一個純粹表象。作為一個純粹的表象我們來看一下它的特點:1.鏡子中的桌子與作為事物的桌子有幾乎一樣的“樣子”,2.我們能看到它,它是一個意識的對象,3.我們不能直接作用它,它是不能到手的,它是虛的,不能成為一個實踐的對象。4.它是沒有獨立性的,不能離開實在的桌子、實在的鏡子和看它的人,當我們不去看它的時候它就不存在了,在瞎子的世界中沒有鏡像,可有鏡子、桌子和人。
再來看作為事物的桌子:它是有“樣子”的,我們能看到它的樣子,它是一個意識的對象;它是我們能使用的,我們能再上面寫字,我們能推動它,是一個行為的、實踐的對象;它是實的、不是虛的;它同時兼有作為自在的桌子和作為表象的桌子的特徵,那么,它與物自身和表象是一種什麼關係呢?
作為事物的桌子是表象的桌子與自在的桌子的一種構造之物。從自我來講,表象與自在之物是一個東西,我無法把它區分開來,二者是同一的,這正是哲學的一個古老命題:思維與存在是同一的;從理性上來分析,表象與物自身是一種對應關係,自在之物變化了,信息就會變化,表象相應發生變化。對於自我來講,我看到的東西與我作用的東西是一個東西,意識的對象又是行為的對象;實際上我看到的是表象,作用到的是物自身,我作用不到表象,看不到物自身,由於二者在自我中實現了統一,所以事物作為一個構造體,我就能既作用到它,又看到它,它既是實踐的對象,又是認識的對象。事物是表象與物自身的統一體,這種統一從人類來講是在進化中實現的,對於一個具體的人是從遺傳中帶來的,這種統一隻是在自我中實現的。
影響因素
表象是一個生成的東西,它的生成受到許多因素的制約,下面我們來分析一下影響表象的因素有那些:
1.物自身。從物自身來看,物自身的信息是表象產生的根本原因,不同的物自體就會發出不同的信息(當然也會有相同的信息),不同的信息就會產生出不同的表象,通過這些不同的表象在實踐中我們就會把外物區別開來。物自身發生變化了,發信的信號就會不同,我們就會看到表象也變化了。比如秋天來了,樹葉變黃了,其原因主要不是我們的眼睛變了,而是物自身發生了變化,傳到眼睛的信息變了,故生成的表象也就變化了。
2.信息的傳播媒介。兩小兒辨日的困境就是這種原因造成的,太陽早晨大、中午小,不是因為物自身變化了,也不是太陽在早晨與中午與我們眼睛的距離有多大的差距造成的,也不是人的眼睛有問題,這種差異的主要原因,即是在早晨傳播信息的光線距離地面較近,受到地面物體的干擾,信息發生變化造成的。常識告訴我們物體是獨立於意識而存在的,“物是不依賴於我們的心靈而獨立存在的客觀實在”,可在實際生活中我們發現許多物體會隨著我的變化而變化。我戴上墨鏡,實在事物的顏色就改變了,全部變成了墨色;晚上戴上
夜視鏡,外面的世界就發生變化,明亮起來;通過望遠鏡,外面的物體與我的距離就會拉近,透過放大鏡,世界就會變大。這是由於在這些情況下變化的是表象,而不是物自身,表象之所以變化,這是因為外來的信息在通過眼睛時發生了改變造成的。
3.人的感官。大家看到的一片綠葉,在
色盲的人看來不是綠色的;有一種藥吃下去,外面的樹葉就變成黃色,在盲人的世界中沒有顏色;如果所有的人的眼睛都象狗的眼睛一樣(據說狗都是色盲),樹葉的顏色不會是綠色的;如果所有的人都是瞎子,世界就沒有顏色,雖然不同長度的波還存在。物體的大小也是隨我的感官的性質的變化而變化的,據說有一個英國人,眼睛害了病,在他見到的世界中,所有的東西都比平時放大了,看報紙,每一個字象拳頭般大小,嚴重影響了它的閱讀。物體的位置也會隨著我的眼睛的變化而變化,用手積壓我的眼球,外面的物體就會上下或左右搖晃,會隨著我的眼睛的變動而變動。我失掉方向,太陽就會從西面出來。蘋果是甜的,在我生了病的時候,吃起來就是苦的,如果我吃了糖再去吃蘋果,蘋果就特別酸;我把一隻手放在冰上,另一隻手放在火上烤,然後把它們同時放在一盆水中,這盆同樣的水就會變化成既是熱的又是涼的。物體的顏色、大小、冷暖、酸甜等屬性都會因我的感官的的變化而變化,這些變化都不會是物自身的變化,而是表象的變化,因我的感官的變化造成的。
4.我所在的位置。表象與物自身實際上是一種對應關係,而不是真正的融為一體,既然是一種對應關係,那么就會因我與物自體的距離和方位的關係的不同帶來表象的變化。同一個物體在近處看就會大,在遠處看就會小,科學描述的太陽是如此的大,我們卻把它看的如此之小,只是因為我們看到的不是太陽本身,只是它的表象。所謂“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的詩句就是說的這個道理。同一個物自體,因我們與它的方位不同,接受到的信息就不同,產生的表象就不同。
5.經驗與環境。表象的形成過程也受到人的已有經驗的影響,我們的眼睛在看遠處的物體時,並不是嚴格遵循透視法則,我們並不象照相機一樣把遠處的東西看成很小。長期生活在
熱帶雨林中的部落,由於沒有看遠處的東西的經驗,故在走出雨林,就會把遠處的東西看得很小。同樣一般人由於沒有從高出往下看東西地經驗,故當從高樓上往下看時就會見到下面地人很小。長期從事高空作業地人員在他們地眼中地面上物體就不會變小。
感覺材料
四種看法
1.感覺材料是在
人腦中的一種
映像,這種映像是對外物的
摹寫,與外物具有相似性。——這是
反映論的主張。唯物主義堅持這種觀點。
2.感覺材料是物體的表面,我們不能同時見到物體的全部,只能見到物體的某一的側面,我們見到的這個側面就是感覺材料。——這是
摩爾的觀點,也就是哲學史上新實在論的觀點。
3.感覺材料就是事物的表象,事物有實在和表象之分,表象是實在的符號或代表。——這是表象實在論的觀點。康德、二元論時期的
羅素、批判實在論等都持有這種主張。
4.物體就是感覺材料的堆積,是感覺材料的集合,物體除了感覺材料之外,再也沒有別的東西。——這是
貝克萊的主張,貝克萊的著名的理論就是“物是感覺的複合”,同時也是後期羅素的觀點,也是
馬赫、
詹姆士等要素一元論和徹底
經驗主義的主張,這是一種現象主義的觀點。
分析
1.現代反映論的觀點是根據科學的理論來認識感覺材料的,這種觀點認為,感覺材料是外物的刺激經過感官的接收、轉化在人的頭腦中生成的東西,這是在大腦中形成的一種映像,這是對外物的摹寫,與外在事物具有相似性,這種觀點證明了所有主觀精神是後天才有的。這種觀點有生理科學的支持,這是它的主要依據。它有兩個暫時無法克服的困難:一是在我們大腦中的感覺材料,作為意識的內容,自我為什麼直觀不到,我們見不到我們大腦中的感覺材料,作為意識內容的感覺材料我卻見不到這是一種悖論;二是我是如何知道外物與我的感覺材料是相似的?要知道外物與感覺材料相似的前提是我必須既要知道外物又要知道感覺材料,把二者拿來比較,才能看出二者的相似,可說我有一個關於外物的感覺,又預先知道外物的狀況,這本身就是一個矛盾。
2.感覺材料是物體的表面,比如紅色是蘋果的表面。這種觀點儘管有常識的信念的支撐,這是它的優勢,可問題是紅色是蘋果的屬性還是我們的感覺材料,也就是感覺材料是物體的一部分,屬於物體還是與外物不同。如果感覺材料屬於物體,這是物體的一部分,那么對於新實在論者來說,人的感覺就只有感覺活動和感覺對象(含感覺材料),即不存在任何主觀的東西,那么意識在哪裡?也就是說有沒有意識存在?
3.物體是感覺材料的堆積,這種一元論的觀點最大的好處就是克服了
二元論的物質與意識、心靈與身體的溝通問題。感覺材料是私有的還是公共的是它的難題,如果感覺材料是私有的,那么他人就只是你的感覺材料的一部分,這就取消了他人的獨立人格;因此,為了自圓其說,
馬赫和
詹姆士都把感覺材料看作是一種中立的東西,既是主觀的、又是客觀的,既是物理的又是心理的。
4.表象實在論的觀點。這種觀點把物體分為表象與實在,它是表象與實在的構造物,表象是主觀的,實在是客觀的,二者存在是一種對應關係,表象是實在的符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