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體心理

個體心理

個體心理是指個體在特定的社會組織中所表現的心理現象和行為規律,個人所具備的心理現象,概括起來可以分成認知、情緒、情感與動機能力與人格等三個方面。

通過對個體心理的研究,可以了解和把握在管理活動中個體行為的原因,進一步預測和控制個體的行為,充分挖掘個體的潛能,激發個體工作積極性,使個體心理和行為符合管理目標,實現管理科學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個體心理
  • 外文名:Individual Psychology
  • 含義:個人所具備的心理現象
  • 分類:認知、情緒、情感與動機
  • 理論:個體心理發展的內發論觀點
  • 對象:個體
個體心理分類,發展的理論,心理對比,

個體心理分類

認知
認知是指人們獲得知識或套用知識的過程,或信息加工的過程。習慣上將認知與情感、意志相對應。
這是人最基本的心理過程。
它包括感覺、知覺、記憶、想像、思維和語言等。人腦接受外界輸入的信息,經過頭腦的加工處理,轉換成內在的心理活動,再進而支配人的行為,這個過程就是信息加工的過程,也就是認知過程
人獲得知識或運用知識的過程開始於感覺與知覺。感覺是對事物個別屬性和特性的認識,如感覺到顏色、明暗、粗細等。而知覺是對事物的整體,以及其聯繫和關係的認識,如看到一面紅旗、摸到一件輕軟的毛衣等。知覺是在感覺的基礎上產生的,在知覺中,人的知識經驗起著重要的作用。
情緒、情感與動機
情緒
情緒,是人各種的感覺、思想和行為的一種綜合的心理和生理狀態,是對外界刺激所產生的心理反應,以及附帶的生理反應,如:喜、怒、哀、樂等。情緒是個人的主觀體驗和感受,常跟心情、氣質、性格和性情有關。
情感
情緒更傾向於個體基本需求欲望上的態度體驗,而情感則更傾向於社會需求欲望上的態度體驗。情感包括道德感和價值感兩個方面,具體表現為愛情、幸福、仇恨、厭惡、美感等等。真摯的情感來源於對人、對事真切、深刻的了解。情感會對認知產生巨大的影響。成為調節和控制認知活動的一種內在因素。
動機
動機,在心理學上一般被認為涉及行為的發端、方向、強度和持續性,推動人從事某種事情的念頭或願望。
動機的基礎來源於人的各種需求,即個體在心理和生理上的某種不平衡狀態。動機有強度和性質的區別。動機不同,人對現實的態度以及相應的行為方式也會不同。
能力與人格
能力
人們完成活動中表現出來的能力有所不同。 能力 ,就是指順利完成某一活動所必需的主觀條件。 能力是直接影響活動效率,並使活動順利完成的個性心理特徵。能力總是和人完成一定的活動相聯繫在一起的。離開了具體活動既不能表現人的能力,也不能發展人的能力。
人格
人格是一種具有自我意識和自我控制能力,具有感覺,情感,意志等機能的主體。(如同電腦的軟體。)它可以離開人的肉體,離開人所處的物質生活條件。而獨立存在在人類的精神文化維度里。 人格主要是指人所具有的與他人相區別的獨特而穩定的思維方式和行為風格。

發展的理論

(一)個體心理發展的內發論觀點  該觀點認為人類個體的心理發展完全是由個體內部所固有的自然因素預先決定的,心理發展的實質是這種自然因素按其內在的目的或方向而展現的。外部條件只能影響其內在的固有發展節律,而不能改變節律。內發論觀點又稱自然成熟論、預成論、生物遺傳決定論等。
以美國心理學家霍爾(G.S.Hall)、奧地利心理學家彪勒(K.Bühler)等為代表,從生物發展來看心理發展,將個體的心理發展過程視為復演物種進化的過程,心理發展是按預先形成了的生物學形式,即按遺傳程式進行的,一兩的遺傳勝過一噸的教育(參見朱智賢,1980)。比如,霍爾認為胎兒的發展復演了動物進化的過程,而出生後的心理發展則復演了人類進化的過程。以弗洛伊德(S.Freud)為代表的精神分析理論認為,存在於個體的潛意識中的性本能是人的心理發展的基本動力,是決定個人發展的永恆力量。以馬斯洛(A.H.Maslow)為代表的人本主義心理學家則認為,人的心理發展是人固有潛能的自我實現的結果。人不是被澆鑄、塑造或教育成人的,環境的作用最終只是容許或幫助他,使他自己的潛能現實化。環境、文化等外界因素只是陽光、食物和水,但不是種子(馬斯洛,1987)。
從上述觀點來看,內發論認為心理發展與生理髮展沒有什麼根本的實質性的區別,心理發展是先天因素成熟的結果,完全否定後天學習、經驗在其中的作用。這就導致了以生理髮展曲解心理發展,這是內發論的根本錯誤所在,是庸俗進化論觀點在心理發展問題上的一種表現。
(二)個體心理發展的外鑠論觀點  該觀點與內發論相反,認為個體心理發展的實質是環境影響的結果,環境影響決定個體心理發展的水平與形式。這種觀點又稱心理發展的環境決定論、外塑論或經驗論等。
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心理發展觀可以看作是外鑠論的典型代表。華生(J.B.Watson)認為,環境與教育是心理發展的唯一條件,教育是萬能的。他曾揚言, “給我一打健康和天資完善的嬰兒,並在我自己設定的特定環境中教育他們,那我願意擔保,任意挑選一個嬰兒,不管他的才能、嗜好、定向、能力、天資和他祖先的種族,都可以把他訓練成我所選定的任何一種專家:醫生、律師、藝術家、商界首領乃至乞丐和盜賊”(赫根漢,1986)。斯金納(B.F.Skinner)繼承了華生的環境決定論觀點,認為人的行為乃至複雜的人格都可以通過外在的強化或懲罰手段來加以塑造、改變、控制或矯正。
外鑠論把心理發展看作是外界環境影響的結果,否認心理發展的內因作用。其根本錯誤在於否認心理反映的能動性,是一種機械主義的發展觀。
(三)個體心理發展的社會文化歷史觀點  該觀點認為,人類個體心理發展的實質是在與周圍人的交往過程中產生和發展起來的,而不是與生俱來的固有本能,心理發展受人類的社會文化歷史制約。
這種觀點是由前蘇聯心理學家維果斯基首先提出,後經列昂節夫和魯利亞等人的進一步完善,形成了社會文化歷史學派,又稱“維列魯”學派。
維果斯基認為應區分兩種心理機能:一種是作為動物進化結果的低級心理機能,這是個體早期以直接的方式與外界相互作用時表現出來的特徵。另一種是作為文化歷史發展結果的高級心理機能,以符號、語言等間接方式與外界相互作用時表現出來的特徵。高級心理功能具有一系列的根本不同於低級心理功能的特徵,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第一,心理活動的主動、隨意性,即心理活動是主體按照預定的目的而自覺產生的。第二,心理活動的抽象概括性,這是由於語言的使用及其思維的參與而導致的。第三,心理結構的形成是以符號或詞等為中介的,具有間接性。第四,心理活動的個性化,個性的形成是高級心理機能發展的重要標誌。
低級心理機能和高級心理機能是兩條完全不同的發展路線的產物,前者是種系發展的路線,後者是文化歷史發展的路線。雖然兩種機能在個體心理發展過程中是融合在一起的,但在人類個體心理發展過程中,高級心理機能的發展是其本質標誌,也是不同於動物的根本所在。個體心理的發展是在教育和環境的影響下,在低級的心理機能的基礎上,逐漸向高級的心理機能的轉化過程。具體講,就是在特定的社會文化歷史條件下,個體藉助於語言符號而進行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交往、相互作用,致使其心理活動逐漸由外部向內部轉化,心理機能逐漸由低級向高級發展。

心理對比

我們知道,個體不只有其自然的,也有其心理的一面,即所謂的個體心理,它包括個體身上表現出來的一切心理現象和特點。同樣,一個群體也有其自然的一面(如群體規模等)和心理的一面。群體的許多特點,是通過群體共同或主導的心理傾向表現出來的,如凝聚力、心理氣氛、士氣、態度傾向等。
個體心理的實質,是大腦對客觀世界的主觀反映。而群體心理則是普遍在其成員的頭腦中存在,反映群體社會狀況的共同或不同心理狀態與傾向。由於群體成員的相互影響的存在,這種狀態與傾向已不簡單是個人的特徵,而是群體的特點。
群體心理與個體心理是密切關聯的。沒有個體心理,群體心理就沒有基礎。另一方面,個人作為群體的成員,其心理狀況必定會受到群體心理傾向的感染與影響。一個人心情不快時,歡樂的群體心理氣氛會使他受到感染,忘記煩惱。相反,如果群體有不良的心理氣氛,如不信任、猜忌,這些特徵也最終會投射到個人身上,成為個人的特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