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體發展的含義,(一)個體的生理髮展,(二)個體的心理發展,二、個體心理發展的有關理論,(一)個體心理發展的內發論,(二)個體心理發展的外鑠論,(三)個體心理發展的建構論,(四)個體心理發展的社會文化歷史論,三、個體身心發展的實質,(一)個體生理髮展的實質,(二)個體心理發展的實質,
一、個體發展的含義
(一)個體的生理髮展
個體的生理髮展即個體活動的生理調節機制方面的變化。由於個體的生理調節機制是由一系列生物因素構成的,因此,個體的生理髮展也稱生物因素的發展。生物因素包括人類個體的生理結構與機能,這些生物因素與構成人類個體的特殊的生命物質直接相聯,屬於人類個體的自然實體方面的變化,即個體的“硬體”的變化。
就個體的生理髮展的範圍而言,有廣義和狹義兩種理解。廣義的個體生理髮展指人類個體從卵子受精開始到出生、成長直至死亡為止這一過程中的生理因素的變化。狹義的個體生理髮展指人類個體出生時起到生理上發育成成人的過程中的生理結構與機能的成熟變化。
(二)個體的心理發展
個體的心理發展指個體活動的心理調節機制方面的變化。個體的心理調節機制由一系列相互關聯的心理因素構成,其中包括活動的發生機制(即動機因素,包括認識與情感)、動作進行的監控機制(即內外反饋)以及作為個體心理特性(能力與品德)的內在機制。個體的心理調節機制與其生理結構(主要是大腦)有聯繫,但並不是人腦的分泌物。為此,心理調節機制的變化,不能簡單歸結為人腦這一自然實體的發展變化。心理發展不同於生理髮展,它相當於人類個體的“軟體”的變化與發展。
人類個體的心理發展亦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個體心理發展包括人類個體自出生到死亡的整個一生的心理變化。狹義的個體心理發展一般指人類個體從出生到心理成熟階段的變化。
二、個體心理發展的有關理論
由於研究者對心理實質的理解不同,因而對於心理發展實質的理解也存在分歧。分歧的焦點是:個體的心理發展究竟是先天生理成熟的表現還是後天環境影響的結果。圍繞這一問題,出現了一些完全對立的觀點,同時也有人試圖調和對立觀點而提出了折中的看法。下面扼要列舉幾種有代表性的心理發展理論。
(一)個體心理發展的內發論
內發論認為,人類個體的心理發展完全是由個體內部所固有的自然因素預先決定的,心理發展的實質是這種自然因素按其內在的目的或方向而展現的。外部條件只能影響其內在的固有發展節律,但不能改變節律。內發論又稱自然成熟論、預成論、生物遺傳決定論等。
美國心理學家霍爾、德國心理學家彪勒(K.Bühler)等從生物發展來看心理發展,將個體的心理發展過程視為復演物種進化的過程,心理發展是按預先形成的生物學形式,即按遺傳程式進行的,一兩的遺傳勝過一噸的教育(參見朱智賢,1980)。霍爾認為胎兒的發展復演了動物進化的過程,而出生後的心理發展則復演了人類進化的過程。以弗洛伊德(S.Freud)為代表的精神分析理論認為,存在於個體潛意識中的性本能是人的心理發展的基本動力,是決定個人發展的永恆力量。以馬斯洛為代表的人本主義心理學家則認為,人的心理發展是人固有潛能的自我實現的結果。人不是被澆鑄、塑造或教育成人的,環境的作用最終只是容許或幫助他,使他自己的潛能現實化。環境、文化等外界因素只是陽光、食物和水,但不是種子(馬斯洛,1987)。
從上述觀點來看,內發論認為心理發展與生理髮展沒有什麼根本的實質性的區別,心理發展是先天因素成熟的結果,完全否定後天學習、經驗在其中的作用。這就導致了以生理髮展曲解心理發展,這是內發論的根本錯誤所在,是庸俗進化論在心理發展問題上的一種表現。
(二)個體心理發展的外鑠論
外鑠論與內發論相反,認為個體心理發展的實質是環境影響的結果,環境影響決定了個體心理發展的水平與形式。外鑠論又稱心理發展的環境決定論、外塑論或經驗論等。
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心理發展觀可以看做是外鑠論的典型代表。華生認為,環境與教育是心理發展的唯一條件,教育是萬能的。他曾揚言,“給我一打健康和天資完善的嬰兒,並在我自己設定的特定環境中教育他們,那我願意擔保,任意挑選一個嬰兒,不管他的才能、嗜好、定向、能力、天資和他祖先的種族,都可以把他訓練成我所選定的任何一種專家:醫生、律師、藝術家、商界首領乃至乞丐和盜賊”(赫根漢,1986)。斯金納繼承了華生的環境決定論觀點,認為人的行為乃至複雜的人格都可以通過外在的強化或懲罰手段來加以塑造、改變、控制或矯正。他在1948年發表的《沃爾登第二》一書中提出,通過正確操縱外部的獎勵與懲罰,可以創建一個充滿快樂和富於創造精神的理想社會。在後來發表的《超越自由與尊嚴》(1971)一書中,斯金納提出,人的自由和尊嚴實際上是一種幻想,是由於沒有看到所有行為受控於環境而滋長起來的錯誤概念。
外鑠論把心理發展看做是外界環境影響的結果,否認心理發展的內因作用。其根本錯誤在於否認心理反映的能動性,是一種機械主義的發展觀。
(三)個體心理發展的建構論
建構論認為個體心理的發展是在主客體及內外因相互作用的基礎上,通過主體不斷建構心理結構,從而產生心理的量變和質變而實現的。
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既反對心理發展的內發論,又反對外鑠論。他在《發生認識論原理》(1972,1981)一書中指出:“認知的結構既不是在客體中預先形成了的,因為這些客體總是被同化到那些超越於客體之上的邏輯數學框架中去;也不是在必須不斷地進行重新組織的主體中預先形成了的。”在他看來,心理發展既不是起源於先天的成熟,也不是起源於後天的經驗,而是起源於個體與環境不斷的相互作用中的一種心理建構過程。
在皮亞傑的心理發展理論中,有四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即圖式、同化、順應和平衡。圖式是個體對世界的知覺、理解和思考的方式,即心理活動的結構和組織。同化即把環境因素納入已有的圖式中,使之成為自身的一部分,從而加強和豐富原有圖式。順應即改變原有圖式,以適應環境。同化是圖式的量的變化,表現為認知發展的一種暫時的平衡。而順應則是質的變化,是圖式的重建與調整,表現為認知發展的一種新的平衡。圖式的形成和變化的過程就是心理發展的過程,通過同化和順應而導致的不斷發展著的平衡狀態,實際上就是心理的發展。
心理發展受到成熟、物理環境、社會環境及其平衡這四種因素的影響,使得內在的心理結構既表現出連續的量變,又表現出階段性的質變。
與內發論和外鑠論相比,皮亞傑的建構論對心理發展的論述更為豐富生動,而且更為深刻真實。但皮亞傑在心理實質問題上懷疑和反對反映論,這不能不給其建構論蒙上一層神秘主義的陰影。事實上,反映有機械和能動之分,而心理結構的建構過程恰恰是能動的反映過程。不依據能動的反映論觀點,那么圖式、同化、順應和平衡等概念也將失去其應有的意義。
(四)個體心理發展的社會文化歷史論
社會文化歷史論認為,人類個體心理發展的實質是在與周圍人的交往過程中產生和發展起來的,而不是與生俱來的固有本能,心理發展受人類的社會文化歷史的制約。這種觀點由蘇聯心理學家維果茨基首先提出,後經列昂節夫和魯利亞等人進一步完善。
維果茨基認為應區分兩種心理機能:一種是作為動物進化結果的低級心理機能,是個體早期以直接的方式與外界相互作用時表現出來的特徵;另一種是作為文化歷史發展結果的高級心理機能,是以符號、語言等間接方式與外界相互作用時表現出來的特徵。高級心理機能具有一系列的根本不同於低級心理機能的特徵,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1)心理活動的主動、隨意性,即心理活動是主體按照預定的目的而自覺產生的;(2)心理活動的抽象概括性,這是由於語言的使用及思維的參與而導致的;(3)心理結構的形成是以符號或詞等為中介的,具有間接性;(4)心理活動的個性化,個性的形成是高級心理機能發展的重要標誌。
低級心理機能和高級心理機能是兩條完全不同的發展路線的產物,前者是種系發展的路線,後者是文化歷史發展的路線。雖然兩種機能在個體心理發展過程中是融合在一起的,但在人類個體心理發展過程中,高級心理機能的發展是其本質標誌,也是不同於動物的根本所在。個體心理的發展是在教育和環境的影響下,在低級心理機能的基礎上,逐漸向高級心理機能的轉化過程。具體地講,就是在特定的社會文化歷史條件下,個體藉助於語言符號進行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交往、相互作用,使其心理活動逐漸由外部向內部轉化,心理機能逐漸由低級向高級發展。
社會文化歷史論從種系和個體發展的角度分析了心理發展的實質,強調心理發展的社會文化歷史的制約性。這對於擯棄庸俗的進化論和機械的環境決定論都是有積極意義的。
三、個體身心發展的實質
(一)個體生理髮展的實質
人類個體的生理因素來源於人類的種系發展,是人類在其種系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內在調節機制。這些生理因素是通過生物遺傳機制,把人類的自然實體方面的種屬特性,即基因特性傳遞到個體身上的。生理髮展的實質是人類個體的生理自我調節機制的發展,是人類個體固有的生物因素本身的演化過程,即人類的種屬特性在個體身上的展現。簡言之,生理髮展是個體固有的生物因素本身的“自我實現”或自然成熟、成長的過程。生物學研究表明,人類個體固有的生物因素即基因特性本身的演化過程,是由其“遺傳型”轉化為“表現型”的過程,即生物學潛能發展為現實性狀的過程。
個體生理髮展過程是一種內發過程,即按自身預定的程式及節奏發生髮展。生理髮展雖然也必須有環境與活動的激發以及物質與能量的補充,但這些只能起加速或延緩作用,而不能改變其發展的內在程式及節奏。總之,生理髮展過程是按預定的模式與“用進廢退”的生物學規律進行的。
(二)個體心理發展的實質
根據心理實質的能動反映觀,心理發展可以理解為在主客體相互作用的基礎上,通過主體不斷構建心理結構而實現的,這種構建過程是一種積極的能動的反映過程,是通過一系列的心智動作實現的。由於是能動的反映過程,因此心理構建過程的成效不僅受制於客體因素,如環境、教育等,而且受制於一系列主體因素,如需要、原有心理發展水平等。心理結構的構建不是孤立進行的,每個心理結構的構建都伴隨發生心理結構的整合過程。整合即統一的一體化的心理結構的形成,是通過同化和順應而實現的。這就是我們所持的心理發展實質的結構—構建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