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生的心理發展觀

華生把條件反射從生理學引入心理學,並以之為他的理論基石。他把凡是能引發個體反應的因素稱為刺激。華生斷言,一切心理學問題及其解決,都可以納於刺激和反應的範疇之中。通過刺激可以預測反應,通過反應可推測刺激。那么,想要兒童習得預期的行為,只需控制刺激,以產生相應的反應,並使之習慣化,這樣就能達到塑造行為的目的。所以,發展是兒童行為模式和習慣的逐漸建立和複雜化的過程,因而不會表現出階段性。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的心理發展觀
  • 外文名:Watson’sview on psychology development
  • 套用學科:心理學
  • 套用範圍:發展心理學
簡介,基本思想,評價,

簡介

華生生於美國南卡羅來納州格林維爾的一個農場。他先在芝加哥大學學習哲學,由於對杜威(J.Dewey)的失望,他轉攻動物心理學,並於1903年獲得哲學博士學位。1913年,華生髮表了《行為主義者所看到的心理學》一文,宣告行為主義心理學的誕生。1916年,華生開始對兒童心理進行研究,是把學習原則套用到發展領域的第一人。

基本思想

華生力圖創立一種客觀的心理學。他認為,心理的本質是行為,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應該是可觀察到的行為。所謂行為就是有機體應付環境的一切活動(包括思維活動),行為的基本單位是反應,包括習得的反應和非習得的反應。前者指一切習慣和條件反射;後者指習慣和條件反射之外的一切反應,比如呼吸、瞳孔收縮、神經系統的活動,以及嬰兒期的抓握、吸吮等等。前者是在後者的基礎上發生髮展的。
華生受到著名生理學家巴甫洛夫(И.П.Павлов)對動物學習研究的啟發。巴甫洛夫認為,狗在得到食物時出於本能而分泌唾液,但他注意到他的狗在嘗到任何食物前就開始流涎,即當它們見到餵食的訓練員時就會出現這種情形。對此,巴甫洛夫分析認為,狗一定是已經學會在一種刺激(訓練員)與另一種刺激(事物)之間建立起聯繫,才會產生反射性反應(流涎)。作為這種聯繫的結果,這種刺激自身就會引起這種反應。為驗證這個想法,巴甫洛夫成功地通過訓練讓狗學會在聽到送食鈴聲響時就開始流涎,他發現了“經典條件反射”。
華生把條件反射從生理學引入心理學,並以之為他的理論的基石。他把凡是能引發個體反應的因素稱為刺激。華生斷言,一切心理學問題及其解決,都可以納於刺激和反應的範疇之中。一切行為的發生和變化都可以用S(刺激)—R(反應)這一公式來解釋。最基本的S—R的聯結就是“反射”。任何行為歸根結底是一個或多個反射的有機組合。通過刺激可以預測反應,通過反應可推測刺激。那么,想要兒童習得預期的行為,只需控制刺激,以產生相應的反應,並使之習慣化,這樣就能達到塑造行為的目的。所以,發展是兒童行為模式和習慣的逐漸建立和複雜化的過程,因而不會表現出階段性。
華生認為,無論有多複雜的行為,都可以通過條件反射而建立,換句話說,就是可以通過學習來預測和控制行為。學習的結果就是形成了一種習慣。華生眼裡的習慣,就是一系列有規則、有秩序的條件反射。視覺、聽覺、嗅覺、觸覺等在習慣形成的過程中有重要的作用,但隨著習慣的習得和鞏固,它們的作用越來越不重要。因為前一動作能作為動覺刺激引發下一動作。
華生否認遺傳在人畢生發展中的作用,認為對兒童行為的塑造起決定性作用的是環境和教育。華生也承認人有與生俱來的構造上的差異,但是他同時聲明構造上的遺傳並不能證明機能上的遺傳。比如,一個籃球健將的兒子可能遺傳了父親的身高,但不能證明他繼承了父親的運動能力,這個兒子今後或許能夠成為一名籃球健將,但這主要是由於環境的影響和後天的訓練。基於此,華生提出了有名的“教育萬能論”。

評價

華生將行為作為心理學的研究對象,徹底廢除內省法,把條件反射作為心理學研究的重要方法,從而擴大了心理學的研究範圍,規範了心理學的研究,使心理學消除了主觀性,取得了客觀性。然而他否認意識是心理學的研究對象,甚至把高級心理過程也歸於行為,這就把複雜的心理現象簡單化、庸俗化了;而且用單一的方法研究複雜的心理現象,勢必不利於心理學的研究。他強調對兒童行為的控制,主張從小培養兒童的良好習慣,但是他否認遺傳的作用,誇大了環境和教育對個體發展的影響,忽略了兒童的主觀能動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