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果斯基的心理發展觀

維果斯基探討了“發展”的實質,提出其文化—歷史的發展觀。維果斯基認為就心理學家看來,發展是指心理的發展。所謂心理的發展就是指:一個人的心理(從出生到成年),是在環境與教育影響下,在低級的心理機能的基礎上,逐漸向高級的心理機能的轉化過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維果斯基的心理發展觀
  • 外文名:Vygoskey’s view of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 套用學科:心理學
  • 套用範圍:發展心理學
維果斯基,主要觀點,

維果斯基

在發展心理學史上,維果斯基(Л.С.Выготски,1896—1934)的思想,獨樹一幟,不僅被俄國,而且被西方心理學界所推崇,1992年11月,在莫斯科還召開了維果斯基心理學思想的國際討論會。
維果斯基是前蘇聯(俄國)的心理學家,他主要研究兒童心理和教育心理,著重探討思維與言語、教學與發展的關係問題。他和魯利亞(А.Р.Лурия)、列昂節夫(А.Н.Леонтьев)一道從20年代開始研究人的高級心理機能的社會歷史發生問題。後來得到了心理發展的社會文化—歷史理論的名稱,形成了社會文化—歷史學派,又稱“維列魯”學派(蘇聯稱為трик.а,意思是三人在一起)。維果斯基是這個學派的創始人。這個由維果斯基、列昂節夫、魯利亞為首所形成的心理學派,是當代俄國最大的一個心理學派別。後來有許多心理學家,例如Л.И.欽琴科、Л.Я.加里培林、Л.В.贊可夫、А.В.查包羅塞茨、Д.В.艾利康寧和В.В.達維多夫等,都是這個學派的重要成員。在美國、西歐和日本等國也有著廣泛的影響。

主要觀點

維果斯基在心理的種系發展和個體發展上都作了研究,特別是他關於人類心理的社會起源的學說,關於兒童心理發展對教育、教學的依賴關係的學說,作了較深入的探討。
(1)首先,他創立了如前所說的“文化—歷史發展理論”,用以解釋人類心理本質上與動物不同的那些高級的心理機能。
維果斯基認為,由於工具的使用,引起人的新的適應方式,即物質生產的間接的方式,而不象動物一樣是以身體的直接方式來適應自然。在人的工具生產中凝結著人類的間接經驗,即社會文化知識經驗,這就使人類的心理發展規律不再受生物進化規律所制約,而受社會歷史發展的規律所制約。
當然,工具本身並不屬於心理的領域,也不加入心理的結構,只是由於這種間接的“物質生產的工具”,就導致在人類的心理上出現了“精神生產的工具”,即人類社會所特有的語言和符號。生產工具和語言符號的類似性就在於它們使間接的心理活動得以產生和發展。所不同的是,生產工具指向於外部,他引起客體的變化,符號指向於內部,它不引起客體的變化,而是影響人的行為。控制自然和控制行為是相互聯繫的,因為人在改造自然時也改變著人的自身的性質。
(2)其次,他探討了“發展”的實質,提出其文化—歷史的發展觀。維果斯基認為就心理學家看來,發展是指心理的發展。所謂心理的發展就是指:一個人的心理(從出生到成年),是在環境與教育影響下,在低級的心理機能的基礎上,逐漸向高級的心理機能的轉化過程。
心理機能由低級向高級發展的標誌是什麼?維果斯基歸納為四個方面的表現:①心理活動的隨意機能;②心理活動的抽象—概括機能,也就是說各種機能由於思維(主要是指抽象邏輯思維)的參與而高級化;③各種心理機能之間的關係不斷地變化、組合,形成間接的、以符號或詞為中介的心理結構;④心理活動的個性化。
心理機能由低級向高級發展的原因是什麼?維果斯基強調了三點:一是起源於社會文化—歷史的發展,是受社會規律所制約的。二是從個體發展來看,兒童在與成人交往過程中通過掌握高級的心理機能的工具──語言、符號這一中介環節,使其在低級的心理機能的基礎上形成了各種新質的心理機能。三是高級的心理機能是不斷內化的結果。
由此可見,維果斯基的心理發展觀,是與他的文化—歷史發展觀密切聯繫在一起的。他強調,心理發展的高級機能是人類物質產生過程中發生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和社會文化—歷史發展的產物;強調心理發展過程是一個質變的過程,並為這個變化過程確定了一系列的指標。
(3)第三,他提出了教學與發展,特別是教學與智力發展的關係的思想。
在教學與發展的關係上,維果斯基提出了三個重要的問題:一個是“最近發展區”思想;一個是教學應當走在發展的前面;一個是關於學習的最佳期限問題。
維果斯基認為,至少要確定兩種發展的水平。第一種水平是現有發展水平:這是指由於一定的已經完成的發展系統的結果而形成的心理機能的發展水平。第二種是在有指導的情況下借別人的幫助所達到的解決問題的水平,也是通過教學所獲得的潛力。這樣在智力活動中,對所要解決的問題和原有獨立活動之間可能有差異,由於教學,而在別人的幫助下消除這種差異,這就是“最近發展區”。教學創造著最近發展區,第一個發展水平與第二個發展水平之間的動力狀態是由教學決定的。
根據上述思想,維果斯基提出“教學應當走在發展的前面”。這是他對教學與發展關係問題的最主要的理論。也就是說,教學“可以定義為人為的發展”,教學決定著智力的發展,這種決定作用既表現在智力發展的內容、水平和智力活動的特點上,也表現在智力發展的速度上。
怎樣發揮教學的最大作用,維果斯基強調了“學習的最佳期限”。如果脫離了學習某一技能的最佳年齡,從發展的觀點看來都是不利的,它會造成兒童智力發展的障礙。因此,開始某一種教學,必須以成熟與發育為前提,但更重要的是教學必須首先建立在正在開始形成的心理機能的基礎上,走在心理機能形成的前面。
(4)第四,他分析了智力形成的過程,提出了“內化”學說。
在兒童思維發生學的研究中,國際不少心理學家提出了外部動作“內化”為智力活動的理論。維果斯基是“內化”學說最早推出人之一。他指出,教學的最重要的特徵便是教學創造著最近發展區這一事實,也就是教學激起與推動學生一系列內部的發展過程。從而使學生通過教學而掌握全人類的經驗內化為兒童自身的內部財富。維果斯基的內化學說的基礎是他的工具理論。他認為,人類的精神生產工具或“心理工具”,如上所述,就是各種符號。運用符號就使心理活動得到根本改造,這種改造轉化不僅在人類發展中,而且也在個體的發展中進行著。學生早年還不能使用語言這個工具來組織自己的心理活動,心理活動的形式是“直接的和不隨意的、低級的、自然的”。只有掌握語言這個工具,才能轉化為“間接的和隨意的、高級的、社會歷史的”心理技能。新的高級的社會歷史的心理活動形式,首先是作為外部形式的活動而形成的,以後才“內化”,轉化為內部活動才能“默默地”“在頭腦中進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