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皮基底膜帶(BMZ)位於表皮與真皮之間。過碘酸-雪夫(PAS)染色顯示為一條厚度為0.5~1m的紫紅色均質帶。皮膚附屬器和真皮之間、血管周圍也存在BMZ。它是連線表皮真皮的重要結構,同時還具有一定的滲透屏障作用,可防止有害物質通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表皮基底膜帶
- 結構:胞膜層透明層緻密層緻密下層
- 生理作用:連線真皮與表皮及滲透和屏障作用
結構
1.胞膜層
即基底層細胞真皮側胞膜,厚約8nm,可見半橋粒穿行其間。半橋粒一方面藉助附著斑與胞質內張力絲相連線,另一方面藉助多種跨膜蛋白如BPAG2、親和素α6β4等與透明層黏附,從而發揮其在基底膜帶中的“鉚釘”樣連線作用。
2.透明層
厚35~40nm,電子密度較低,主要成分是板層素及其異構體,它們組成了細胞外基質和錨絲,錨絲可穿過透明層達緻密層,具有連線和固定作用。
3.緻密層
厚35~45nm,主要成分是Ⅳ型膠原,也有少量板層素。Ⅳ型膠原分子間相互交聯形成的連續三維格線,具有高度的穩定性,是基底膜帶的重要支持結構。透明層的錨絲以及緻密下層的錨原纖維和彈力纖維均附著於緻密層。
4.緻密下層
也稱網板,與真皮之間互相移行、無明顯界限。主要包括錨原纖維以及彈力微原纖維素。錨原纖維的主要成分是Ⅶ型膠原,一端與真皮乳頭層中的電子緻密物錨斑結合,另一端附著於緻密層,將緻密層和下方真皮連線起來。彈力微原纖維素一端與緻密層相連,另一端伸入真皮乳頭層。兩者共同維持表皮與下方結締組織之間的連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