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別稱:衄蔑
- 中醫病名:衄衊
- 就診科室:內科,耳鼻咽喉科
- 多發群體:氣不穩者
- 常見發病部位:鼻,汗孔等
- 常見病因:膽熱厥逆,移傳於腦
- 常見症狀:鼻、汗孔乃至全身各處出血
- 傳染性:無傳染性
釋義,衄,衊,出處,說法,聖濟總錄(宋徽宗仿宋太宗詔編),類經(明代著名醫家張景岳),病因,症狀,診斷,治療,
釋義
衄
- 也泛指出血。
鼻~ 齒~
衊
本謂血污,引申為誣,毀。
出處
原文:
膽移熱於腦,則辛淵,鼻淵者,濁涕不下止也,傳為衄蔑(衊)瞑目。
注釋:
衄蔑(衊):指鼻中出血。
譯文:
膽移熱於腦,則鼻樑內感覺辛辣而成為鼻淵,鼻淵症狀,是常鼻流濁涕不止,日久可致鼻中流血,兩目不明。
說法
聖濟總錄(宋徽宗仿宋太宗詔編)
衄指鼻血,衊指汗孔出血。因熱盛而迫血妄行,在鼻為衄,在汗孔為衊。
類經(明代著名醫家張景岳)
衄、衊皆指鼻出血,二者有輕重之別。
病因
症狀
各種程度的鼻、汗孔乃至全身各處出血。
診斷
“論曰內經謂脾移熱於肝,則為驚衄,蓋脾土也,肝木也,土本畏木,今脾移熱於肝,則是土氣反盛,熱往乘木,肝所藏者血,其神為魂,虛熱勝之,故驚而衄也,從春至夏者為太陽衄,從秋至冬者為陽明衄,巢元方曰,寸口微芤者衄,寸脈微苦寒為衄,寸脈微弱,尺脈澀,發熱,而弱為無血、必厥。
其人微嘔,夫厥當眩,不眩而反頭痛,痛為實,下虛上實必衄,凡是之類,皆其脈也,孫思邈曰,鼻頭白者亡血,設令微赤,非時者死,病患色白皆亡血也,凡時行衄不宜斷之,如一二升以上恐多者,即以龍骨末吹之,凡是之類,皆其候也,以至九竅血俱出者,謂之大衄。
膽移熱於腦,熱盛則陽絡溢,陽絡溢則衄血血汗者,謂之衄。
治之各有方論。”
治療
“論曰內經謂膽移熱於腦,則辛鼻淵,傳為衄瞑目,夫血得熱則涌溢,得寒則凝泣,膽受胃熱,循脈而上,乃移於腦,蓋陽絡溢則血妄行,在鼻為衄,在汗孔為 ,二者不同,皆熱厥血溢之過也,今之治衄者,專於治血,不知血之行留,氣為之本,猶海水潮汐,陰陽之氣使然也,明夫經絡逆順,則血與氣俱流通,而無妄行之患矣。
- 治血妄行,或衄或獨。
聖湯方
黃芩(去黑心五兩)
上一味,細銼如麻豆大,每服七錢匕,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溫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