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中藥)

甘草(中藥)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

Glycyrrhiza inflata

Bat.

Glycyrrhiza glabra

L.

基本介紹

  • 中藥名稱:甘草
  • 別名:甜草根、紅甘草、粉甘草、粉草、皮草、棒草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薔薇目
  • :豆科
  • :甘草屬
  • :甘草、脹果甘草、光果甘草
  • 分布區域:東北、華北、陝西、甘肅、青海、新疆、山東
  • 採收時間:春,秋二季
  • 用量:2~10g
  • 貯藏:置通風乾燥處,防蛀
入藥部位,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相關配伍,用法用量,禁忌,炮製,採集加工,炮製方法,生理特性,生長環境,鑑別,性狀鑑別,藥性鑑別,

入藥部位

乾燥根和根莖。

性味

味甘,性平。

歸經

歸心、肺、脾、胃經。

功效

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調和諸藥。

主治

用於脾胃虛弱,倦怠乏力,心悸氣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攣急疼痛,癰腫瘡毒,緩解藥物毒性、烈性。

相關配伍

治髒躁,癔症:甘草15g,大棗30g,浮小麥12g,水煎服。(《金匱要略》甘麥大棗湯)

用法用量

2~10g。

禁忌

不宜與海藻、京大戟、紅大戟、甘遂、芫花同用。

炮製

採集加工

春,秋二季採挖,除去鬚根,曬乾。

炮製方法

1、甘草:除去雜質,洗淨,潤透,切厚片,乾燥。
2、炙甘草:取甘草片,照蜜炙法炒至黃色至深黃色,不粘手時取出,晾涼。本品呈類圓形或橢圓形切片。外表皮紅棕色或灰棕色,微有光澤。切面黃色至深黃色,形成層環明顯,射線放射狀。略有黏性。具焦香氣,味甜。

生理特性

1、甘草:多年生草本;根與根狀莖粗狀,直徑1-3厘米,外皮褐色,裡面淡黃色,具甜味。莖直立,多分枝,高30-120厘米,密被鱗片狀腺點、刺毛狀腺體及白色或褐色的絨毛,葉長5-20厘米;托葉三角狀披針形,長約5毫米,寬約2毫米,兩面密被白色短柔毛;葉柄密被褐色腺點和短柔毛;小葉5-17枚,卵形、長卵形或近圓形,長1.5-5厘米,寬0.8-3厘米,上面暗綠色,下面綠色,兩面均密被黃褐色腺點及短柔毛,頂端鈍,具短尖,基部圓,邊緣全緣或微呈波狀,多少反卷。總狀花序腋生,具多數花,總花梗短於葉,密生褐色的鱗片狀腺點和短柔毛;苞片長圓狀披針形,長3-4毫米,褐色,膜質,外面被黃色腺點和短柔毛;花萼鐘狀,長7-14毫米,密被黃色腺點及短柔毛,基部偏斜並膨大呈囊狀,萼齒5,與萼筒近等長,上部2齒大部分連合;花冠紫色、白色或黃色,長10-24毫米,旗瓣長圓形,頂端微凹,基部具短瓣柄,翼瓣短於旗瓣,龍骨瓣短於翼瓣;子房密被刺毛狀腺體。莢果彎曲呈鐮刀狀或呈環狀,密集成球,密生瘤狀突起和刺毛狀腺體。種子3-11,暗綠色,圓形或腎形,長約3毫米。花期6-8月,果期7-10月。
2、脹果甘草:多年生草本;根與根狀莖粗壯,外皮褐色,被黃色鱗片狀腺體,裡面淡黃色,有甜味。莖直立,基部帶木質,多分枝,高50-150厘米。葉長4-20厘米;托葉小三角狀披針形,褐色,長約1毫米,早落;葉柄、葉軸均密被褐色鱗片狀腺點,幼時密被短柔毛;小葉3-7 (-9) 枚,卵形、橢圓形或長圓形,長2-6厘米,寬0.8-3厘米,先端銳尖或鈍,基部近圓形,上面暗綠色,下面淡綠色,兩面被黃褐色腺點,沿脈疏被短柔毛,邊緣或多或少波狀。總狀花序腋生,具多數疏生的花;總花梗與葉等長或短於葉,花後常延伸,密被鱗片狀腺點,幼時密被柔毛;苞片長圓狀坡針形,長約3毫米,密被腺點及短柔毛;花萼鐘狀,長5-7毫米,密被橙黃色腺點及柔毛,萼齒5,披針形,與萼筒等長,上部2齒在1/2以下連合;花冠紫色或淡紫色,旗瓣長橢圓形,長6-9 (-12) 毫米,寬4-7毫米,先端圓,基部具短瓣柄,翼瓣與旗瓣近等大,明顯具耳及瓣柄,龍骨瓣稍短,均具瓣柄和耳。莢果橢圓形或長圓形,長8-30毫米,寬5-10毫米,直或微彎,二種子間脹膨或與側面不同程度下隔,被褐色的腺點和刺毛狀腺體,疏被長柔毛。種子1-4枚,圓形,綠色,徑2-3毫米。花期5-7月,果期6-10月。
3、光果甘草:多年生草本;根與根狀莖粗壯,直徑0.5-3厘米,根皮褐色,裡面黃色,具甜味。莖直立而多分枝,高0.5-1.5米,基部帶木質,密被淡黃色鱗片狀腺點和白色柔毛,幼時具條棱,有時具短刺毛狀腺體。葉長5-14厘米;托葉線形,長僅1-2毫米,早落;葉柄密被黃褐腺毛及長柔毛;小葉11-17枚,卵狀長圓形、長圓狀披針形、橢圓形,長1.7-4厘米,寬0.8-2厘米,上面近無毛或疏被短柔毛,下面密被淡黃色鱗片狀腺點,沿脈疏被短柔毛,頂端圓或微凹,具短尖,基部近圓形。總狀花序腋生,具多數密生的花;總花梗短於葉或與葉等長(果後延伸),密生褐色的鱗片狀腺點及白色長柔毛和絨毛;苞片披針形,膜質,長約2毫米;花萼鐘狀,長5-7毫米,疏被淡黃色腺點和短柔毛,萼齒5枚,披針形,與萼筒近等長,上部的2齒大部分連合;花冠紫色或淡紫色,長9-12毫米,旗瓣卵形或長圓形,長10-11毫米,頂端微凹,瓣柄長為瓣片長的1/2,翼瓣長8-9毫米,龍骨瓣直,長7-8毫米;子房無毛。莢果長圓形,扁,長1.7-3.5厘米,寬4.5-7毫米,微作鐮形彎,有時在種子間微縊縮,無毛或疏被毛,有時被或疏或密的刺毛狀腺體。種子2-8顆,暗綠色,光滑,腎形,直徑約2毫米。花期5-6月,果期7-9月。

生長環境

生於乾燥草原及向陽山坡。分布於東北、華北及陝西、甘肅、青海、新疆、山東等地區。

鑑別

性狀鑑別

藥材性狀:
1、甘草:根呈圓柱形,長25~lOOcm,直徑0.6~3.5cm。外皮鬆緊不一。表面紅棕色或灰棕色,具顯著的縱皺紋、溝紋、皮孔及稀疏的細根痕。質堅實,斷面略顯纖維性,黃白色,粉性,形成層環明顯,射線放射狀,有的有裂隙。根莖呈圓柱形,表面有芽痕,斷面中部有髓。氣微,味甜而特殊。
2、脹果甘草:根和根莖木質粗壯,有的分枝,外皮粗糙,多灰棕色或灰褐色。質堅硬,木質纖維多,粉性小。根莖不定芽多而粗大。
3、光果甘草:根和根莖質地較堅實,有的分枝,外皮不粗糙,多灰棕色,皮孔細而不明顯。

藥性鑑別

1、甘草:具有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調和諸藥之功效。常用於脾胃虛弱,倦怠乏力,心悸氣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攣急疼痛,癰腫瘡毒,緩解藥物毒性、烈性。
2、炙甘草:具有補脾和胃,益氣復脈之功效。常用於脾胃虛弱,倦乏力,心動悸,脈結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