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連(中藥)

黃連(中藥)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4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黃連,中藥名。別名:味連、川連、雞爪連,為毛茛科、黃連屬多年生草本植物,葉基徨,堅紙質,卵狀三角形,三全裂,中央裂片卵狀菱形,羽狀深裂,邊緣有銳鋸齒,側生裂片不等2深裂;葉柄長5-300px。野生或栽培于海拔1000-1900m的山谷涼濕蔭蔽密林中。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功效。其味入口極苦,有俗語云“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即道出了其中滋味。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黃連
  • 別稱:味連、川連、雞爪連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毛茛目
  • :毛茛科
  • :黃連屬
  • :黃連
  • 分布區域:四川、貴州、湖南、湖北、陝西南部
  •  採集時間:秋季
  • 用量:2-5g
  • 毒性:無毒
入藥部位,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相關配伍,用法用量,禁忌,炮製方法,生理特性,產地,相關論述,

入藥部位

毛茛科植物黃連、三角葉黃連或雲連的乾燥根莖。

性味

味苦,性寒。

歸經

歸心、脾、胃、肝、膽、大腸經。

功效

清熱燥濕,瀉火解毒。

主治

濕熱痞滿,嘔吐吞酸,瀉痢,黃疸,高熱神昏,心火亢盛,心煩不寐,心悸不寧,血熱吐衄,目赤,牙痛,消渴,癰腫療瘡;外治濕疹,濕瘡,耳道流膿。

相關配伍

1、心經實熱:瀉心湯,用黃連七錢。水一盞半,煎一盞,食遠溫服。小兒減之。(《和劑局方》)
2、挾熱下痢膿血:灶突中墨、黃連各一兩。為末。每酒下二錢,日二服。(《聖惠方》)
3、髒毒下血:黃連為末,獨頭蒜煨研,和丸梧子大,每空心陳米飲下四十丸。(《濟生方》)

用法用量

2-5g。外用適量。

禁忌

本品大寒,過量久服易傷脾胃,脾胃虛寒者忌用。苦燥易傷陰津,陰虛津傷者慎用。

炮製方法

黃連片除去雜質,潤透後切薄片,晾乾或用時搗碎。

生理特性

黃連喜冷涼、濕潤、蔭蔽,忌高溫、乾旱。一般分布在1200-1800m的高山區,需要溫度低、空氣濕度大的自然環境。不能經受強烈的陽光,喜弱光,因此需要遮蔭。根淺,分布於5-250px的土層,適宜表土疏鬆肥沃,有豐富的腐殖質,土層深厚的土壤,pH5.5-6.5,為微酸性。生海拔1500-2300米間的高山寒濕的林蔭下,野生或有時栽培。

產地

分布於四川、貴州、湖南、湖北、陝西南部。

相關論述

1、《本草綱目》:“瀉肝火,去心竅惡血,止驚悸。”
2、《本草備要》:“入心瀉火,鎮肝涼血,燥濕開郁,解渴除煩,益肝膽,濃腸胃,消心瘀,止盜汗。”
3、《本草經疏》:“凡病人血少氣虛,脾胃薄弱,血不足,以致驚悸不眠,而兼煩熱躁渴,及產後不眠,血虛發熱,泄瀉腹痛,小兒痘瘡,陽虛作泄,行漿後泄瀉,老人睜胃虛寒作瀉,陰虛人天明溏泄,病名腎泄,真陰不足,內熱煩躁諸證,法鹹忌之,犯之使人危殆。”
4、《名醫別錄》:“微寒,無毒。主治五藏冷熱,久下泄澼、膿血,止消渴、大驚,除水,利骨,調胃,厚腸,益膽,治口瘡。”
5、《本草綱目拾遺》:“主羸瘦氣急。”
6、《本草圖經》:“黃連治目方多,而羊肝丸尤奇異。蓋眼目之病,皆血脈凝滯使然,故以行血藥合黃連治之。血得熱則行,故乘熱洗也。”
7、《本草衍義》:“今人多用治痢,蓋執以苦燥之義。下俚但見腸虛滲泄,微似有血便,即用之,更不知止。又不顧寒熱多少,但以盡劑為度,由是多致危困。若氣實初病,熱多血痢,服之便止,仍不必盡劑也。或虛而冷,則不須服。余如《經》。”
8、《湯液本草》:“氣寒,味苦。味厚氣薄,陰中陽也。升也,無毒。”
9、《本草蒙筌》:“味苦,氣寒。味厚氣薄,可升可降。沉也,陰也,陰中微陽。無毒。治諸火邪,依各制炒。”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