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傘頂洲

外傘頂洲,又稱外傘頂沙洲,是台灣西部沿海最大的沙洲,現存面積約有100餘公頃,因地形似傘得名。行政劃分上屬台灣縣雲林縣口湖鄉,現今大部分位於嘉義縣東石鄉外海附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外傘頂洲
  • 別稱:外傘頂沙洲
  • 面積:100餘公頃
  • 行政劃分:台灣縣雲林縣口湖鄉
簡介,歷史沿革,地質特徵,建設及人口,燈塔,人口,自然資源及經濟,生態,經濟,觀光,

簡介

主要形成原因為濁水溪的泥沙沖向河口處後,不斷的往西南方向雲林外海處經長年累月所成。但近年來河川興建攔砂壩,使沙洲上的沙量減少中。

歷史沿革

外傘頂洲原點位於台灣省雲林縣台西鄉外海處。
1914年(日治時期),日本人在此首次建立燈塔,惟沙洲地質因素使地基不穩,使用6年後即倒塌。
1984年資料中,退潮時的沙洲面積約有1000餘公頃,漲潮時約有200餘公頃,南北長為10餘公里,但此後
不斷在縮小中。

地質特徵

外傘頂洲受到海浪、東北季風等影響,平均每年往西南方向漂移60至70公尺,被稱為「漂流的領土」。
早期濁水溪有大量泥沙沈積在河口附近海域,經長年累月的波浪和海流的作用下,因此形成。1911年,日本人整治濁水溪及其它河域支流,輸砂量因此銳減,不在有旺盛的沉積作用,即開始有侵蝕後退的趨勢。學者研判,若不增設保固,未來「漂流的領土」即有可能將成為「消失的領土」。

建設及人口

燈塔

塭港堆燈塔(外傘頂洲燈塔):此處海域沙洲多,船舶易擱淺,故設立。 不同於一般燈塔建築結構,采鋼架結構建立。從1914年以來,是台灣省所有燈塔中,重建次數最多次。

人口

目前僅有一戶自行搭建的「竹篙寮」,住著一對老夫妻。
門牌號碼:台灣省雲林縣口湖鄉蚶寮126之201號

自然資源及經濟

生態

外傘頂洲與東石、口湖間海域均為沙洲或濕地,有豐富的鳥類棲息處以及濕地的生物活動。

經濟

外傘頂洲及東石之間海域又稱為「東石舄湖」,適於牡犡(蚵仔)養殖區,占全台產量的50%。

觀光

由東石的漁人碼頭搭觀光漁船前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