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血小板分離術
- 外文名:Plateletpheresis或platelet-richplasmapheresis
- 配置包括 : 血液採集管道、離心分離杯等
- 套用:體外循環心臟手術中
設備與方法,保護作用機制,控制與效果,套用與展望,
設備與方法
血小板分離術在體外循環心臟手術中的套用,是於麻醉成功後經中心靜脈導管放血,即靜脈導管體外開口端與機器血液收集管道直接相連,抗凝血枸櫞酸鹽磷酸鹽葡萄糖溶液(Citratephosphatedextrose,CPD)在管道中與血液相混,進入機器的血液經離心分離出PRP。放血同時經外周靜脈補充晶/膠體液以維持血液動力學穩定。亦可於中心靜脈置管前取上臂靜脈直接穿刺放血。放血速度宜控制在每分鐘50~100ml。根據機器性能的差異分二至三輪循環以採集到足夠數量的血小板。其餘血液成分在每一輪循環結束後隨即輸回患者體內,以保證患者血液正常的攜氧能力及血液動力學穩定。整個分離提取過程在CPB肝素化前結束。CPB結束、魚精蛋白完全中和肝素後PRP及時輸回患者,注意輸注速度以防不良反應。
分離提取操作過程中應嚴格無菌,製備的PRP在室溫下保存,輕震動以防血小板聚集。檢查PRP的血小板計數以估計分離保存血小板總數,檢測纖維蛋白原等凝血因子及總蛋白含量。還應監測血小板活化指標〔1〕如α-顆粒膜糖蛋白140(GMP-140)、血小板因子4(PF4)等,以此推測分離保存過程對血小板的影響。
保護作用機制
研究表明體外循環心臟手術對凝血機制的影響主要是血小板破壞所致數量減少和功能障礙,同時還伴有凝血因子的消耗〔2,3〕。CPB過程中可以觀察到多種凝血因子水平呈進行性下降;血小板數量在CPB開始後短期內即迅速減少到術前的50%左右,CPB過程中通常維持在100000/μl左右,血小板膜損傷,膜表面糖蛋白結構改變或丟失,α-顆粒內容物PF4、β血栓球蛋白(β-TG)釋放,均與血小板活化和功能損害有關〔4〕。而血小板功能損害與數量減少相比,功能損害對凝血機制的影響更為重要。目前認為,CPB過程中血小板損傷是多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5,6〕。
血小板分離術在體外循環心臟手術中的套用,正是利用其高效率的血小板分離提取功能,在麻醉後CPB開始前將患者血液中的部分血小板分離出來加以保存,保護血小板免遭體外循環過程中各種有害因素的刺激與破壞,最大限度地保護血小板功能,不僅如此,PRP中尚含有大量凝血因子。CPB結束、魚精蛋白中和肝素後PRP輸回患者,保存的血小板及多種凝血因子迅速參與凝血過程,使術後凝血功能得以迅速恢復,及時發揮止血作用,防止或減少術後出血,達到血液保護的目的。
控制與效果
血小板分離術在體外循環心臟手術中的血液保護作用,主要取決於分離所得的PRP中血小板總量,而非PRP的容積。顯而易見,分離保存的血小板越多,回輸後對血中血小板計數的提升越明顯,能夠發揮正常功能的血小板越多;但是,由於機器的分離效率不同,而且麻醉後、CPB開始前的這段時間畢竟是有限的,分離大量血小板是困難的。目前對於血小板分離術究竟需要分離提取多少血小板才能起到明顯的血液保護作用尚無一致意見。Davies等認為,血小板提取量最少應達2.5×1011個才能起到明顯的臨床效果。Christenson則認為,採集血小板應不少於估計血小板總量的20%,並認為血小板採集量不足是某些作者未能得出有效結論的主要原因。結合臨床的實際需要,一般認為分離保存的血小板總數應占全身循環中血小板總數的20%~30%(血小板估計值=估計血容量×術前血小板計數),這樣,既不致因提取大量血小板延長分離時間以至於耽誤手術進程,又可分離保存足夠數量血小板以達到臨床套用的目的。
Menges等在對比研究中發現,採用血小板分離術的治療組術後血小板計數高於對照組(術後24小時),纖溶活性降低,只有治療組的部分患者術後凝血及纖溶活性指標恢復至術前水平,PRP治療組術後出血量明顯少於對照組。Boldt等的研究證明,PRP治療組術後血小板計數高於對照組,血小板聚集功能顯著增強。Stammers把凝血彈性描計圖(Thrombelastography,TEG)作為凝血功能改善與否的指標,發現PRP回輸30分鐘後治療組TEG明顯高於對照組。Christenson等在對再次接受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CABG)患者套用血小板分離術的研究後認為,PRP能減少術後出血,還有一定的肺保護作用,他認為可能是血小板分離術減少了誘發肺損傷的炎症介質的釋放。
套用與展望
儘管血小板分離術對多數接受體外循環心臟手術的患者可能有益,但目前認為其主要適用於:(1)成年患者,體重50kg以上;(2)術前血小板計數>150000/μl;(3)紅細胞壓積(Hct)>35%;(4)CPB轉流時間長者,尤其估計>2小時者;另外,急症手術、術前7天內有輸血史及麻醉誘導期間有不穩定心絞痛者不宜採用〔9,11,12〕。
血小板分離術是在現代輸血技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隨著人們對輸血傳染疾病及對免疫系統不利影響認識的不斷深化,體外循環心臟手術中採取確切有效的血液保護措施,減少自身血液成分的破壞與喪失,減少以至避免輸入異體血,已引起臨床的廣泛關注,自身輸血技術也因此而不斷發展。人們在比較術前自體供血、術中急性等容血液稀釋、術野出血或引流管血液回收及血小板分離提取回輸等非藥物性血液保護措施後發現,血小板分離提取回輸技術對機體血液動力學及血液攜氧能力干擾較小,對促進術後凝血功能的恢復、減少術後出血的效果最好,其套用亦已擴大到心臟手術以外的其他重大手術。儘管如此,血小板分離術在成為臨床常規的血液保護措施前仍有許多工作要做,如改進機器性能以縮短分離時間、提高採集效率,減少分離及保存過程中血小板的活化與損傷,簡化操作及降低費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