蟶肉(中藥)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蟶肉,中藥材名。本品為竹蟶科動物縊蟶的肉。全年可以捕捉;捕得後,剝去外殼,洗淨,鮮用或曬制為蟶乾。功能主治為:補陰,清熱,除煩。治產後虛損,煩熱口渴,濕熱水腫,痢疾。①《嘉佑本草》:補虛,主冷痢。煮食之,主婦人產後虛損,胸中邪熱煩悶氣。②《本草從新》:補陰,主熱痢。③《醫林纂要》:解渴醒酒,除煩去熱。乾食,補心滋陰。④《泉州本草》:清熱解毒,利小便,消水腫,退胸中邪熱。主治濕熱水腫,中暑血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蟶肉
  • 漢語名稱:Cheng Rou
  • 別名:蟶腸(《綱目》)
來源,性味歸經,功能主治,形態特徵,生產區域,用法用量,相關配伍,注意事項,相關論述,化學成份,特別說明,

來源

本品為竹蟶科動物縊蟶的肉。全年可以捕捉;捕得後,剝去外殼,洗淨,鮮用或曬制為蟶乾。

性味歸經

甘鹹,寒。
①《本經逢原》:甘,平,無毒。
②《本草從新》:甘鹹,寒。
①《本草求真》:入腎、肝。
②《本草再新》:入心、腎二經。

功能主治

補陰,清熱,除煩。治產後虛損,煩熱口渴,濕熱水腫,痢疾。
①《嘉佑本草》:補虛,主冷痢。煮食之,主婦人產後虛損,胸中邪熱煩悶氣。
②《本草從新》:補陰,主熱痢。
③《醫林纂要》:解渴醒酒,除煩去熱。乾食,補心滋陰。
④《泉州本草》:清熱解毒,利小便,消水腫,退胸中邪熱。主治濕熱水腫,中暑血痢。

形態特徵

貝殼2片,薄而脆,長方形。殼長約4~8厘米,高度約為長度的1/3,寬度約為長度的1/5~1/4。殼頂位於背緣略靠前端,約貝殼全長的1/3處。背腹緣近於平行,前緣稍圓,後緣略呈截形。外韌帶黑褐色,略近三角形。殼面平滑,生長紋顯著,由殼頂至腹面,並有一條微凹的斜溝;殼面被有一層黃綠色的殼皮,頂部帶脫落而呈白色。殼內面白色,殼頂下面有與殼表凹溝相對的突起。鉸合部小,右殼具2個針狀主齒,左殼具3個主齒,中央1個大而分叉。外套痕顯著,外套竇寬大,前端呈圓形。前、後閉殼肌均為三角形,後閉殼肌痕較大。足部肌肉發達,兩側扁,尖端平,形成一卵圓形的跖面,足孔周圍具有很多觸手。水管2條,長而分開。

生產區域

分布我國沿海。浙江、福建等地有養殖。

用法用量

內服:煮食。

相關配伍

①治濕熱水腫:蟶乾二兩,燉蒜頭梗服。(《泉州本草》)
②治中暑血痢:蟶和刺瓜煮食。(《泉州本草》)

注意事項

1.孟詵:天行病後不可食。
2.《醫林纂要》:生食,大寒,令人瀉。

相關論述

《本草求真》:蟶,性體屬陰,故能解煩滌熱,然惟水衰火盛者則宜。若使脾胃素冷,服之必有動氣泄瀉之虞矣。書言可治冷痢,似屬巧說,未可深信。

化學成份

每100克含水分88克,蛋白質7.2克,脂肪1.1克,碳水化物2.4克,灰分1.3克;鈣133毫克,磷114毫克,鐵22.7毫克;又每公斤蟶乾含碘1900微克。

特別說明

本詞條僅用於中醫藥知識的科普,對於任何形式的野生動物和野生植物的使用均須遵守國家的相關法律法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