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陸子岡

蘇州陸子岡

蘇州陸子岡,為蘇州琢玉名師、子岡作坊創始人,生活於明代嘉靖、萬曆年間,技藝高超,為文人許渭,張岱等推重,被譽為“吳中絕技”。

陸子岡自幼在蘇州城外的橫塘一家玉器作坊學藝,出落成為琢玉技藝相當全面的一把好手,明嘉靖十八年(1539),陸子岡學藝出師後在蘇州開設了自己的琢玉作坊。陸子岡所制的玉器富餘變化,方圓扁平,意之所到即能成器,而且治玉富有文韻,被萬曆皇帝招入宮中專為皇家琢玉,成為名聞朝野的玉雕大師

基本介紹

  • 本名:陸子岡
  • 別稱:陸子剛
  • 字號子岡
  • 所處時代:明代
  • 出生時間:1522年
  • 去世時間:1592年
  • 主要成就:創辦蘇州子岡作坊
  • 創辦時間:1539年
  • 創辦地址:蘇州市專諸巷
  • 原籍:江蘇太倉州
  • 晚年:在蘇州西南郊 治平寺 出家十餘年
  • 榮譽:蘇州玉業將其奉為本業師祖
  • 代表性傳承人:蘇州專諸巷玉工世家郭志通 姚宗仁等
人物生平,成就,用“刀”刻玉的誤傳,

人物生平

蘇州琢玉名師陸子岡,或稱“子剛”,原籍太倉州,長期在蘇州定居,開辦琢玉作坊,嘉靖(1522-1566)萬曆(1573-1620)年間以“碾玉妙手”聞名朝野”。
嘉靖辛酉陸子剛制 水仙花紋 白玉盒嘉靖辛酉陸子剛制 水仙花紋 白玉盒
明代時,蘇州、北京和揚州為全國三大琢玉中心,蘇州尤為突出,宋應星在《天工開物》中說:“良工雖集京師,工巧則推蘇郡。”據史料記載,明代蘇州的玉雕高手有賀四王小溪等人,以陸子岡最為著名,雖區區工匠卻“名聞朝野”,其玉雕技藝享稱“吳中絕技”,所制玉器人稱“子岡玉”,在當時就為達官貴人所追求,趨之若鶩。
蘇州治平寺 遺址蘇州治平寺 遺址
關於陸子岡的生卒年月記載不慎清晰,但來自陸氏家鄉太倉的文史資料顯示,陸子岡大約生於明世宗嘉靖元年,即1522年。在康熙版的《吳縣誌》及民國十七年版的《木瀆小志》記載中,明確透露出陸氏的卒年歲數:“陸子岡,年未六十,忽有方外之意,為僧治平寺(蘇州西南郊)十餘年,不入城市,亦奇人也。”據此記載,陸子岡未到60歲時,出家10多年,以此判斷,約卒於70歲時。結合故宮專家楊伯達根據《太倉州志·物產》相關記載,推算出陸子岡治玉的下限(時間)為萬曆二十年。也就是說陸氏約卒於1592年(萬曆二十年)。綜合太倉對陸氏出生時間的記載可知,陸子岡生卒年約為1522-1592年,即嘉靖元年至萬曆二十年。
蘇州陸子岡所制玉雕作品,選料精嚴,多數是青玉,部分是白玉。其玉雕技藝享稱“吳中絕技”,起凸陽紋、鏤空透雕、陰線刻劃皆盡其妙,尤其擅長平面減地之技法,能表現出類似淺浮雕的藝術效果。作品多形制仿漢,取法於宋,頗具古意,並形成空、飄、細的藝術特點。均用圖章式印款,有陽文或陰文。所制玉器人稱“子岡玉”,時人與唐伯虎的仕女畫相提並論。代表作玉水仙簪、青玉嬰戲紋壺、青玉山水人物紋方盒等現存北京故宮博物院。清代時蘇州玉器業將其供奉為本業祖師
《吳縣誌》《吳縣誌》
《蘇州府志》贊:"陸子岡,碾玉妙手,造水仙簪,玲瓏奇巧,花如毫髮"。還有《徐文長集》中載有"題水仙簪詩五道"。其中一道是"錕鋙鋒盡終難以,愁煞蘇州陸子岡"之句。現存北京故宮博物院。 1962年北京市文物工作隊發掘清代皇室墓時得玉杯一件,杯柄上有"子岡"二字款,器身及蓋雕滿花紋,蓋面上 3隻圓雕獅子。造型精美,是他傳世作品。他所制之玉,與同時玉器比,有許多獨到之處,尤其刻款形式,均用圖章式印款。有陽文或陰文,有"子岡"、"子剛"、"子剛制" 3種。不顯目,也不固定,有在背面、器底、把下端、蓋里等處不一。
蘇州《木瀆鎮志》記載:“陸子剛,年未六十,出家為僧,十餘年不入城市。”據崇禎版《太倉州志》記載推算,萬曆二十年(1592),陸子岡離世,因陸氏晚年為僧十餘年,無子嗣,其技藝被專諸巷的姚、郭等姓氏弟子傳承下來。清代蘇州專諸巷玉器,繼承陸子剛明玉工藝,做工有了較大發展,尤其乾隆中期,蘇州玉工最為出名,清宮造辦處玉作名匠郭志通姚宗仁等均出身於蘇州專諸巷玉工世家。
後世子剛款作品層出不窮與其成為店肆品牌多代相傳有很大關係。目前能夠見到的子剛款玉器,可分為明代清代、近現代、當代等不同時代的作品。明、清兩代的子剛款玉器在博物館及收藏者手中多有所見,以故宮博物院存清宮遺玉最多。

成就

蘇州琢玉名師陸子岡技壓群工,盛名天下。皇帝明穆宗朱載垕聞知後,特命他在玉扳指上雕百駿圖。他沒有被難住,竟僅用幾天時間完成了,在小小的玉扳指上刻出高出疊巒的氣氛和一個大開的城門,而馬只雕了三匹,一匹馳騁城內,一匹正向城門飛奔,一匹剛從山谷間露出馬頭,僅僅如此卻給人以藏有馬匹無數奔騰欲出之感,他以虛擬的手法表達了百駿之意,妙不可言。自此,他的玉雕便成了皇室的專利品。
在故宮博物院裡,珍藏有陸子岡的青玉嬰戲紋壺、青玉山水人物紋方盒等玉雕佳作。其中的合卺(jin3聲) 杯,高7.5厘米,寬13厘米,杯由兩個直筒式圓形連線而成,底有六個獸手足,杯體腰部上下各飾一圈繩紋,作綑紮狀,一面鏤雕一鳳作杯把,一面凸雕雙螭作盤繞狀,兩紋間的繩紋結紮口上刻一方圖章,上有隸書“萬壽”兩字;杯身兩側,一側雕有“濕濕,既雕既琢,玉液瓊漿,均其廣樂”之詩句,未署“祝允明”三字,詩上部刻有“合卺杯”名,另一側雕有“九陌詳煙合,千番瑞日明,願君萬年壽,去醉鳳凰城”之詩句,詩上部有“子岡制”三字篆書款。這件玉雕作品充分體現了子岡琢玉古雅精妙的藝術風格。
現今傳世的陸子岡作品主要收藏在北京故宮、首都博物館、上海博物館、天津藝術博物館、台灣等地,著名的作品有茶晶梅花花插、青玉山水人物玉盒、青玉嬰戲紋執壺等。

用“刀”刻玉的誤傳

有此一說,陸子岡用刀刻玉,秘不傳人,等陸氏死後,這個技術就失傳了,此說,令很多人信以為真的原因是,它源自明崇禎十五年出版的《太倉州志》,原文為:陸子岡者,用刀刻玉,子岡死,技亦不傳。
故宮博物院原副院長楊伯達先生,在其《中國古玉辨偽》一書講到:關於陸氏碾玉,有刀刻之說,如《太倉州志》指陸子岡用刀刻玉。而時間略早的徐渭卻有“昆吾(昆吾刀,傳說中削鐵如泥)鋒盡終難似”詩句,上述記載頗令人費解,莫非《太倉州志》記載(用刀刻玉)是受到了徐渭(詩句中“昆吾刀”)的影響?
故宮博物院藏 子岡牌故宮博物院藏 子岡牌
另一位台北故宮博物院玉器專家鄧淑萍女士,於《考古研究》2011年第九期發文,揭示了這一訛傳的起源: “16世紀,因文彭何震等文人所帶領的篆刻之風,在蘇州為中心的江南地區興起,許多文人雅士熱衷於欣賞雕刀在印章上錯落有致、神採風骨俱佳的書法。在這樣的風氣下,激發了陸子岡的靈感,利用陀具(碾玉工具)在高硬度的玉料上創造雕刀的效果,因而那些不懂礦物學、工藝學的文人,誤以為陸子岡會直接用刀刻玉,陸子岡也未說穿底細,直接用刀刻玉這個謠言流傳了50年後,就被修地方志的官史正式記載在《太倉州志》中,自此,就繼續愚弄了愛玉族4個世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