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雁塔

小雁塔

小雁塔位於唐長安城安仁坊(今陝西省西安市南郊)薦福寺內,又稱“薦福寺塔”,建於唐景龍年間,與大雁塔同為唐長安城保留至今的重要標誌。小雁塔是中國早期方形密檐式磚塔的典型作品,原有15層,現存13層,高43.4米,塔形秀麗,是唐代佛教建築藝術遺產,佛教傳入中原地區並融入漢族文化的標誌性建築。

小雁塔和薦福寺鐘樓內的古鐘合稱為“關中八景”之一的“雁塔晨鐘”,是西安博物院的組成部分,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1961年03月04日,小雁塔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4年06月22日,在卡達多哈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8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小雁塔作為中國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三國聯合申遺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中的一處遺址點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小雁塔
  • 外文名:Small Wild Goose Pagoda
  • 地理位置:陝西省西安市友誼西路72號
  • 建造時代:唐景龍元年(707年)
  • 文保級別: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榮    譽世界文化遺產
  • 景點級別:AAAA級
  • 開放時間:9:00—16:00(每周二閉館)
  • 門票價格:免費
  • 著名景點:雁塔晨鐘
  • 所屬國家:中國
  • 所屬城市:陝西省西安市
  • 建議遊玩時長:2-3小時
  • 適宜遊玩季節:四季皆宜
行前必讀,景區動態,景區介紹,關鍵信息,門票預訂,景點美圖,歷史沿革,名稱由來,建築歷史,建築構造,建築形制,建築風格,地宮,文物遺存,唐尊勝幢,唐代石佛,金代鐵鐘,歷史價值,文物保護,歷史軼事,雁塔神合,武舉題名,雁塔晨鐘,旅遊信息,

歷史沿革

名稱由來

小雁塔與大雁塔東西相向,是唐代京師長安保留至今的兩處重要地標。小雁塔在唐、宋朝時期一直叫“薦福寺塔”,“小雁塔”之名和“大雁塔”有關。
小雁塔南門小雁塔南門
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朝廷資助在長安大慈恩寺西院建造用於安置玄奘由印度帶回經籍的佛塔,此塔名雁塔。唐中宗景龍元年(707年),由皇宮中的宮人集資、著名的道岸律師在薦福寺主持營造了一座較小的佛塔。後來,為了區別兩塔,慈恩寺塔名為“大雁塔”,而薦福寺塔外形似雁塔又小於大雁塔,故名“小雁塔”,一直流傳至今。

建築歷史

小雁塔建於唐中宗景龍年間(707—710年),是為了存放唐代高僧義淨天竺帶回來的佛教經卷、佛圖等而建。小雁塔所在塔院是薦福寺的一部分,不過塔院並不在當時的薦福寺內,而是與寺門相對。塔院位於安仁坊,與位於開化坊的薦福寺門隔街相望。唐末戰亂,薦福寺屢遭破壞,寺院毀廢,只有小雁塔得以保存。
雁塔晨鐘雁塔晨鐘
宋哲宗元祐年間(1086—1094年)的文獻記載,當時的薦福寺已從最初的開化坊遷入了安仁坊的塔院內,與小雁塔成為整體。宋徽宗政和六年(1116年),一位自稱“山谷迂叟”的信士發願修繕小雁塔,將風化嚴重的塔檐、塔角修好,以白土粉飾,至今塔身可見白土粉刷的痕跡。
明、清兩朝對薦福寺和小雁塔進行過多次修繕。明代曾有五次大規模的整修,基本上保留先有的格局。明宣宗宣德元年(1426年),陝西西寧衛弘覺寺番僧勺思吉蒙欽錫度牒,到薦福寺住坐,見這裡殿堂荒廢,遂發願重修。明英宗正統十四年(1449年)大修竣工後,向朝廷乞賜寺名。“敕賜薦福寺”匾額就是明英宗的御筆。明憲宗成化末年(1487年),西安地區發生地震,小雁塔的塔身震裂。後來重修時在塔的底部砌了一層包磚,但沒有修復塔身的裂縫(至1965年經過一次整修,才修復了地震震裂的裂縫)。小雁塔原有15層,明世宗嘉靖三十四年(1556年),遇到華縣大地震時塔頂兩層被震毀,現存13層。
敕賜薦福寺敕賜薦福寺
清朝時薦福寺又多次修繕,以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的整修規模最大。晚清時期還建造了藏經樓和南山門等。
辛亥革命以後,1926年—1949年5月薦福寺長期被軍隊占駐。小雁塔還曾成為軍事指揮部。到國民黨軍隊撤離西安後,小雁塔的地宮已填滿了垃圾。

建築構造

建築形制

小雁塔是密檐式磚結構佛塔,由地宮、基座、塔身、塔檐等部分構成,塔身為四方形,青磚結構。原為15級,約45米高,明嘉靖三十四年(1556年)大地震時,塔頂被毀掉兩層,現存13層。1989年測定塔的總高度是43.395米,底邊長11.38米,高與底邊的比例是100:26。
小雁塔底部小雁塔底部
小雁塔的基座為磚方台,塔基座南北各開有一券門,青石門相,券門下為青石踏步。石門框上布滿精美的唐代線刻,尤其門楣上的天人供養圖像,藝術價值很高。底層北券門外緊靠塔體的磚砌門樓,系清代增建。塔基座南側有清代石門坊,南額刻有“萬匯沾恩”,北額刻有“不二法門”。
基座下有地宮,為豎穴。基座之上為塔身,塔身底層高大,二層以上高、寬遞減,逐層內收,愈上愈促,以自然圓和收頂,故整體輪廓呈現出秀麗的卷剎。
小雁塔的塔身單壁中空,塔壁不設柱額,空筒式的內部設有木構式的樓層,有木梯盤旋而上可達塔頂。塔身上為疊澀挑檐,塔身每層磚砌出檐,檐部迭澀磚,間以菱角牙子,塔身表面各層檐下砌斜角牙磚。每層南北各闢券門,以起到採光透氣的作用。

建築風格

小雁塔第一層塔身南北開闢門洞,以供出入,南北門框均以青石做成,石質門楣上線刻供養天人和蔓草、祥雲、迦陵頻伽等具典型佛教寓意的裝飾圖案,反映了初唐時期的藝術風格。飛天原是古印度神話中的歌舞神和娛樂神,後被佛教吸收于天龍八部眾神之內,成為佛教中常見的裝飾題材。祥雲紋樣是仙界、理想和現實結合的浪漫主義產物,是古代紋飾的審美特徵;迦陵頻伽,佛教又稱“妙音鳥”,聲音美妙動聽,婉轉如歌,在佛教經典中,常以其鳴聲譬喻佛菩薩之妙音。
小雁塔小雁塔
這些與佛教內容密切關聯的裝飾紋樣,刻工精細,線條流暢,以跳動的迴轉曲線作為紋樣的基本構成,把外來的題材嵌入到中國傳統的審美觀念中,使之融合併逐漸成為中國傳統紋樣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裝飾紋樣亦是小雁塔遺產區絲路文化特徵的體現之一。
原來在小雁塔底層環繞塔身有磚木結構的大檐棚,被稱為“纏腰”。在金、元交戰的年代“纏腰”毀沒。

地宮

民國時期,一個位於小雁塔台基中部的地宮被發現,但地宮中並沒有史籍所記載的舍利及珍貴經卷。因此有考古學家推測,除了這個位於地平面之上、較為明顯的“明宮”外,小雁塔下還應該藏有其他“暗宮”。

文物遺存

唐尊勝幢

唐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幢,坐落於小雁塔東南角的“花徑”院內,刻成於唐武宗會昌二年(842年),原為唐時彭城郡居士劉士寧為其已故的母親所立。經幢為石質,八稜柱形,上覆蓮花寶珠頂,下有一方形基座,座每面兩龕,浮雕伎樂演奏圖。幢身正面刻《佛頂尊聖陀羅尼經》,其後附刻《佛說隨願往生十方淨土經》。
唐·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幢唐·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幢
幢身高126.3厘米,幢座為長方體,長62厘米、寬59厘米,高27厘米。八稜柱幢身每邊寬11.2—12.5厘米。獸頭盤徑68厘米,高18.5厘米。八棱寶蓋徑61厘米,高14.5厘米。蓮花寶珠頂高25.5厘米。經幢除局部稍有殘損外,整體保存較完整,經陝西省文物局鑑定委員會鑑定為二級文物。
此經幢的珍貴之處在於底座的浮雕伎樂演奏圖。他們當數坐部伎,演奏的是雅樂。經幢上半部分有兩層華蓋,每一層都分別有不同形態的八個龍頭作裝飾,代表了天龍八部。兩華蓋之間有八個佛龕,塑造了跏趺坐的釋迦牟尼講法的情景,形、神與紡織品的華蓋相似。幢身下大上小呈遞減之勢,八面刻滿了經文,位置合適,字型清晰,便於誦讀。幢身上部分結構威嚴秀麗,下部分及須彌座穩重渾厚,須彌座上又以蓮花座承托幢身,全幢輕重合宜,繁簡適度,充分體現了唐代中後期石幢造型的藝術風格。

唐代石佛

無頭石刻佛像是在小雁塔腳下出土的最大一尊唐代石佛像。
石佛出土時殘缺無頭,身穿袈裟,雙手處斷裂,呈立狀站在蓮花座上。經測量,其身高有1.8米(含底座),體寬70厘米,經鑑定為唐代文物,這對進一步研究唐代佛教文化有重要價值。

金代鐵鐘

金代明昌三年(1192年)鑄造,鐘高3.55米,重約8000千克。
金代鐵鐘金代鐵鐘
這口鐘當時懸於渭河邊的武功崇教寺內,因渭河發水,河床改道,寺院被水沖毀,大鐘沉於河灘。清代康熙年間,重新發現這口鐘,於是移入西安薦福寺內小雁塔旁的鐘樓內。
每天清晨寺內會定時敲鐘,數十里內都可聽到。鐘聲清亮,塔影秀麗,在古城中別有一番韻味。“雁塔晨鐘”被譽為“關中八景”之一。清代詩人朱集義詩:“噌弘初破曉來霜,落月遲遲滿大荒。枕上一聲殘夢醒,千秋勝跡總蒼茫。”

歷史價值

小雁塔始建唐中宗景龍元年(707年)並完好保存至今,已經有一千三百多年歷史,是佛塔這一佛教建築形式傳入中原地區最早的珍貴例證之一。小雁塔的造型與結構,是中國早期密檐式塔的代表作品,影響了中國其後很多地區密檐磚石塔的建造。雲南、四川等地區的唐、宋時期的密檐塔雖各具地方特色,但仍可以看出與小雁塔的繼承關係。
小雁塔所位於的薦福寺譯經場,是長安三大譯場之一,奠定了小雁塔的宗教地位和歷史文化內涵。小雁塔自景龍年間建成至今1300餘年屹立不倒,真實的反映了初唐時期長安地區的建築藝術成就,塔本身即是體現絲路文化價值最重要的載體。
小雁塔小雁塔
小雁塔的修建晚於薦福寺兩年,史籍中明確記載:“景龍中宮人率錢所立”(《長安志》卷七)。“率”者,聚斂,網羅。顯然,小雁塔不是官修,是活著的宮人集資興建。所謂“七宮亡人”,“亡人”指的是長安宮廷里那些已經去世的下等人,自然絕大部分是女性。“宮人”,則指那些沒有名份的宮女。唐朝雖稱開明,但宮人的數量仍極多,常有數萬。這些人是皇帝的奴婢,命運非常悽慘,於是宗教信仰成為宮人們重要精神寄託,將改變命運——那怕是“來世”的希望,寄託於佛教。因此,當今天面對這兩座塔的時候,不應當忘記當初這塔是怎么修的,也不應當忘記這兩座塔曾深深地寄託著古代女性對幸福生活的期盼。

文物保護

1958年,文物部門接管薦福寺,開始了對薦福寺和小雁塔的修復。
1961年03月04日,小雁塔作為唐代的古建築,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63年,小雁塔保管所成立。
1965年,西安市文管會對小雁塔進行了全面的勘察和整修,恢復塔基座範圍,整修塔身南北券洞和裂縫,加固塔檐和塔角,增裝木樓板和樓梯,處理塔頂和排水等工程。
1980年,小雁塔文物保護區正式對外開放。
小雁塔小雁塔
1992年,陝西省人民政府發布了小雁塔保護範圍和建設控制地帶。
2006年,小雁塔被國家文物局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申請預備名錄。
2007年,小雁塔保護機構更改為西安博物院。建成後的西安博物院正式對外開放,包括文物展館、歷史名勝區、園林遊覽區三部分組成,小雁塔成為該院的一部分。
2011年09月25日,由西安博物院、西安城市遺產保護研究中心、國際古遺址理事會(ICOMOS)西安保護中心聯合舉辦的“小雁塔抗震與保護”國際學術研討會在西安舉行。來自比利時、斯洛維尼亞、日本等國和我國的文物保護、建築設計、地震工程、佛教研究方面的專家及文物機構的領導80餘人參加會議。
2012年,西安博物院完成小雁塔保護範圍考古勘探工作,勘探面積總計800平方米。
2013年03月27日上午,西安博物院組織召開了“小雁塔絲路申遺陳展大綱審定會”。與會專家們初步確定了本次展陳大綱的內容結構,並把此次展覽題目定為“絲路明珠小雁塔”。此次展覽是為配合小雁塔聯合申報世界文化遺產而製作的專題展覽,本次審定會是繼2013年1月16日“小雁塔絲路申遺專題陳列大綱評審會”之後,又一次對申遺專題展陳大綱的全面、深入地討論。
2013年04月02日,國家文物局批覆《關於小雁塔申遺工程方案的請示》(陝文物字[2013]22號),原則同意所報方案。
2013年10月13日,小雁塔申遺項目接受了國際古蹟遺址理事會專家的現場驗收。
2014年05月,小雁塔申遺項目通過國際古蹟遺址理事會專家組評審。
2014年06月22日,在卡達多哈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8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小雁塔作為中國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三國聯合申遺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中的一處遺址點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2015年04月18日,國際古蹟遺址理事會(ICOMOS)成立50周年,將本次“4·18”國際古蹟遺址日的主題定為“紀念國際古蹟遺址理事會成立50周年”,號召各國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宣傳ICOMOS在國際文化遺產場所保護工作中的理念和貢獻。國際古蹟遺址理事會西安國際保護中心(IICC-X)作為ICOMOS設立在西安的業務中心,積極回響ICOMOS的號召,圍繞“紀念國際古蹟遺址理事會成立50周年”這一主題,分別在大雁塔、小雁塔、大華紗廠開展了內容豐富的文化遺產保護宣傳的系列活動。
2015年04月29日,國家文物局批覆《關於小雁塔慈氏閣修繕工程立項的請示》(陝文物字〔2015〕18號),同意小雁塔慈氏閣修繕工程立項。

歷史軼事

雁塔神合

在漫長歷史歲月中,小雁塔經歷無數風雲故事,而最有名的即為“三離三合”。
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陝西發生6級大地震,小雁塔塔身自上而下被震裂了一條一尺多寬的縫。然而時隔34年,在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又一次大地震中,裂縫在一夜之間又合攏了。人們百思不得其解,便把小雁塔的合攏叫“神合”。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九月,一位名叫王鶴的京官回鄉途中夜宿小雁塔。聽了目睹過這次“神合”的堪廣和尚講的這段奇事後,驚異萬分,把這段史料刻在小雁塔北門楣上。在小雁塔門楣刻石上記敘:“明成化末,長安地震,塔自頂至足,中裂尺許,明澈如窗牖,行人往往見之。正德末,地再震,塔一夕如故,若有神比合之者。”
小雁塔復原圖小雁塔復原圖
此後在明嘉靖三十四年,小雁塔因華縣大地震“塔裂為二”,嘉靖四十二年復震,“塔合無痕”;康熙辛未“塔又裂”,“辛丑複合”。對於一座磚塔而言,經過數次地震開裂而不倒塌,反能自然複合,也確是一件奇事了。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修復小雁塔時,才發現不是“神合”,而是“人合”。古代能工巧匠根據西安地質情況特地將塔基用夯土築成一個半圓球體,受震後壓力均勻分散,這樣小雁塔就象“不倒翁”一樣,雖歷經數十次地震,仍屹立不倒,令人嘆服古代能工巧匠高超的建築技藝。

武舉題名

在大唐時期,國內學子在進士及第後,可以到大雁塔進行“雁塔題名”,寓意“躍登龍門”。在明清時期,陝西地方鄉試中的武舉人,效仿唐代進士大雁塔下題名的習俗,到薦福寺小雁塔下刻石留名,形成“雁塔武舉題名”之風。
薦福寺內至今還保存有16通明清時期陝西武舉雁塔題名碑。

雁塔晨鐘

雁塔晨鐘雁塔晨鐘
清代每天清晨薦福寺內會定時敲鐘,數十里內都可聽到。鐘聲清亮,塔影秀麗,在古城中別有一番韻味。小雁塔及其古鐘即為“雁塔晨鐘”,是“關中八景”之一。
“雁塔鐘聲”成名並非是在清康熙年間重修塔寺偶得鐵鐘後,早在唐代小雁塔初建時,便有此聲此景了。傳說當年義淨釋經為早起禮佛、譯經,向寺中主持建議“每日清晨擊鐘”。

旅遊信息

地址:
陝西省西安市友誼西路西安博物院
西安博物院北門西安博物院北門
開放時間:
9:00—16:00(每周二閉館)
門票:
免費(散客每日限3000名,包括薦福寺古建築群、西安博物館)
交通:
18,203,204,218,21,224,29,32,407,40,410,46,508,521,700,707,713,720,游7,游8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