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醫正骨術

蒙醫正骨術

蒙醫正骨術是歷代正骨醫家們所積累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治療各類骨折關節脫位軟組織損傷等一系列正骨療法。蒙醫正骨術具有方法簡煉、粗獷,但臨床效果好的特點,只有經過長時期的臨床實踐與刻苦鍛鍊,才能掌握其真諦,達到“機能於處,巧生於內,手隨心轉,法從手出”的程度。當施療之際,重視人體生理功能之內在作用,注意保護人體骨骼之完整性,最大限度地發揮組織器官的自愈能力,使傷折部位及早癒合,恢復正常生理功能。

基本介紹

概念,分類,整復,固定,按摩,初期按摩,中期按摩,後期按摩,按摩方法,骨折的藥物治療,初期,中期,後期,骨折的護理,功能鍛鍊,

概念

傳統骨傷科是蒙醫學的一門主學科,蒙族歷代都能出一些正骨名家。明末著名蒙醫綽爾濟·莫爾根,就是蒙醫正骨、治傷外科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出生在內蒙古東部區,從小努力學習民族醫學,全面地掌握了傳統蒙醫的基礎理論,在正骨、治傷外科的臨床實踐中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據《清史稿》所載,女貞族首領努爾哈赤的白旗先鋒將軍鄂碩身負箭傷,拔不出箭簇,經綽爾濟·莫爾根施術拔出箭簇,敷藥治癒。
又在一次交戰中都統武拜“身中30多箭”,不省人事,綽爾濟·莫爾根用成吉思汗時代的傳統療法,剖開白駝腹,將武拜趺坐在駱駝腹腔,醒過來後敷藥獲愈。
還有一次,一個叫苗君稷的人“肘關節拘攣不能伸展”,綽爾濟·莫爾根先用蒸氣熱敷,而後用木糙叩敲患部並進行按摩,肘關節便活動自如。
在科學不發達的當時,竟能如此熟練地運用外科手術、外傷藥、正骨和理療,可見其臨床經驗極為豐富。《盛京通志》稱綽爾濟·莫爾根“起死回生”,不計其數,當時的人們常將他與神醫華佗並論。
清初時蒙醫外科開始將麻醉法用於臨床手術。有一位患粉碎性骨折的患者,經蒙醫用冰鎮法麻醉,剖開傷處,將粉碎狀的骨屑用手一一復位,用桑樹皮線縫合,結果5天后能走動。
由於蒙醫正骨技術發達,清朝廷選拔了許多蒙醫正骨醫生。《清史稿》載:“選上三旗每旗士卒之明骨法者,每旗十人,隸上駟院,名蒙古醫士,凡禁庭執事人員有跌損者,命醫治,限日極痊,逾期則片治之”。
這促進了蒙古民族正骨隊伍的擴大。乾隆年間,有位叫做伊桑阿的正骨醫生,他做手術用冰鎮麻醉法,並培養過不少徒弟。
蒙醫正骨技術很早就傳入內地。1728年,在北京學習的俄國留學生專門學習蒙醫正骨。18世紀,衛拉特蒙古著名蒙醫學家伊希巴拉珠爾整理了蒙醫正骨、治傷外科的傳統經驗。如“治療刀傷”、“治療創傷”、“治療脫臼”等,專章載入他的醫學著作《四部甘露》。

分類

蒙醫正骨術可分整復、固定按摩藥物治療護理和功能鍛鍊等六個步驟進行。

整復

就是運用熟練的手法,使移位的骨折端正確地復位並治療軟組織損傷的一種療術。因此,在施行手法整復時,首先要做好骨折的檢查診斷。在此基礎上,通過觀、摸和會才能達到手隨心轉,使骨折整復的目的。
蒙醫正骨術
直接暴力或間接暴力作用於肢體軀幹,使局部的骨骼發生骨折。由於該部受力大小,所持體位的不同及肌肉的收縮等,可造成各種類型的骨折,因骨折的類型不同,整復手法亦不同。如完全骨折,用攏按法對接;凹陷型骨折,用提推法使陷者復起;粉碎性骨折,用捏擠法復位;螺旋型骨折,用旋按法銜接;凸起型骨折,用展按法平復;尾椎骨等嵌入型骨折,用鉤提按捺和伸壓展法整復;肱骨內外髁等之青枝骨折,用蹭推捏擠法復位;對於骨折斷端重疊移位而縮短者,則按“欲合先離,離而複合”。的原則進行整復。在施術前輕輕地按壓和按摩傷部,使收縮的肌肉放鬆,疼痛緩解,爾後用拔伸牽引的方法,使重疊的骨折斷端復位;對向側移位者可用提搖按推法復位;對於兩根骨並列的部位發生骨折,則用扣擠分骨法使斷端分離,然而用夾擠法復位。在正骨過程中,除運用恰當、熟練的手法外,治療必須及時,動作要果敢、細緻,準確而敏捷。如果施術時用力過大,就會有損傷骨軟組織的危險;力量過小則達不到復位的目的。施術時,要正確運用手技,力求一次完成整復。反覆多次施術,非但有損骨折斷端,對癒合亦有不良影響,而且會給患者帶來較多痛苦。施術越早越好。四肢骨折,宜於傷後半小時內進行。此時傷肢麻木,尚未發生嚴重水腫,患部張力小,疼痛輕微,是最佳正整時期。如果局部腫脹嚴重,或皮膚破裂等,需要經過適當治療,待腫脹消退,皮膚癒合,筋肉痙攣鬆懈後,再行手法整復。但要防止延誤治療,以免人為地造成陳舊性骨折

固定

固定的目的,在於強化整復後的效果和局部的相對穩定,以加速骨折的癒合。固定的範圍要適宜。太大,會影響傷肢活動;太小,達不到固定的目的,傷肢長期固定不動,則氣血運行受阻,易產生肌肉萎縮關節僵硬骨質疏鬆,延緩骨折癒合等不良後果。如系橫形骨折,整復固定後沿骨幹軸線推擠,若下肢骨則除推擠外,可使其踩地,這樣可測知是否已正確復位,且利於連結。對於初次未能整復,或者移位骨折,可運用“以動治動”的方法,再行拔伸、搖動後整復固定予以矯正。對長骨骨折採用三點包紮固定法。三點加壓的作用,有利於骨折段的軸線對正,既能使骨折的肢體達到解剖復位,又可解決因肢體“動靜”矛盾所造成的傷肢功能障礙。骨折斷端對接良好,肢體功能恢復。x線顯示骨痂通過骨折線,骨折線已基本模糊,即可解除固定。
蒙醫正骨術

按摩

按摩是蒙醫正骨的一種獨特療術。也是正骨輔助治療手段之一。骨折的階段的不同,所用之按摩手法亦異。計有:
蒙醫正骨術

初期按摩

骨折後一周內,由於局部軟組織、血管淋巴管等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傷,故導致血、希拉熱亢盛,出現瘀血、疼痛、腫脹等症狀。對此,宜採取化仁瘀消腫手法。即每日在夾板固定的空隙和上上段,噴激白酒進行蹭摩;襯墊處實行按摩;傷肢施行向心捋摩;疼痛部位則要用嵌摩法;傷肢鄰近關節採用掐摩法;另外,有關穴位輔以搓摩。上述按摩,有助於改善血行,促進新陳代謝,加快骨折癒合。

中期按摩

經過初期綜合治療,骨折部位基本得到穩定,筋腱舒展,腫消痛止。根據“腎藏精,精生髓,髓養骨”及“肝生血,血養筋”的理論,在此時期,應以補腎益肝健骨為主要治療原則。因此,按摩時宜取等穴位。先噴激白酒,用大拇指進行抖摩或搓摩;用手掌沿脊柱向上推摩或按摩;或橫向蹭摩,以進一步改善血液流通,加速骨折癒合。

後期按摩

經過初、中期治療骨痂基本形成,骨折完全癒合。但由於內損外傷,長期臥床,往往導致三根平衡失調,氣血虛弱,關節僵滯,肌肉萎縮等。此時,除繼續進行中期按摩外,尚應在大腸膀胱等有關穴位上噴以白酒,施搓摩、抖摩、推摩法;對局部則進行按摩、蹭摩;對患肢肌肉,則施行摶摩、拿摩、搓摩;對患肢關節採取揉摩、搖摩、展摩法;對患肢指(趾),則採用曳摩法。通過上述按摩,可使傷肢氣血暢通,強骨健筋,恢復功能。
蒙醫正骨術

按摩方法

由輕到重,範圍略寬,操作要細緻。對瘦弱者,手法宜輕而緩;對健壯者稍重而快。但必須注意保持患部穩定。噴酒按摩法是據“血受養於食物精華;血隨氣行”的觀點而創用的。既能防止傷熱內陷,筋腱拘緊,又能加快骨折癒合和肢體功能恢復。

骨折的藥物治療

指內服藥物療法。根據骨折的不同時期及不同的症狀表現,用藥原則也如按摩一樣,分初、中、後三期投方。

初期

表現血、希拉熱亢盛,惡血瘀滯,患部明顯腫脹疼痛。常用方有:七珍散,七雄丸、冰片十七味散、冰片二十五味散、黑雲香四味湯等。如伴有胸部灼熱,驚悸不安者,可投以沉香八味湯、如意至寶丸等方。咳嗽、咯痰不利,則投以沙參四味湯,亦可投以三七單味散,以除傷毒。如有尿閉者,可投以骨傷傳統驗方——吃雞蛋黃一個;大便燥結者可投芝麻單珠湯,或可加少量核桃仁蜂蜜內服;局部發熱則宜塗烏龜血。

中期

可選用具有排黃水、降熱勢,續筋接骨功效的藥,如六味銅錢散、八味硃砂散、三味赭石散、六味石決明散、六味杜仲散、二十五味接骨散等。

後期

宜服強筋健骨,抑赫依,壯身潤僵藥物,如健胃石榴五味散、二十五味大劑散、沉香三十五味散,水銀十八味散等。在患部特別是關節處可施行藥水浸洗或藥物塗擦。一般用白酒、等分,水煎浸洗,或用青熱水浸洗,或用水柏枝紫檀木山蒿三味藥酒煎浸洗。
對開放性骨折,應先清創復位塗藥,縫合傷口。除使用殺粘藥和清熱藥防止感染外,還要考慮使用具有生肌功效之藥,以促進傷口癒合。如珍珠五味散、麝香十七味散外敷傷口,紅花八味散內服,有續脈接骨、止血生肌之效。對白脈受傷,可投予十三味大鵬金翅丸,並用香獐糞或麝香糞加白酒烘熱外敷。

骨折的護理

護理工作對骨折的治療頗為重要。患者被褥單、內衣要經常換洗,保持清潔,尤其患部更應注意。大、小便時要保持患肢穩定。要防止褥瘡的發生,經常注意勿使夾板移位及保持縛帶的鬆緊度。要很好調理飲食和起居。飲食方面,骨折初期階段,宜食稀水果蔬菜類,山羊等的新鮮乳酪優酪乳奶油等,禁食肥肉、酒、魚肉等食物。中期階段,宜食炒小米穀物類、牛、羊和等之軟骨、肝、腎及類及黃豆等於營養之物,並經常給羊骨湯,禁食瘦死畜肉、醋及豆腐之類食物。後期宜食五穀類,牛奶鵪鶉等禽肉和蛋、蔬菜,禁食變質之肉類及不易消化之生冷食物。起居方面,宜在安靜、涼爽的環境中療養,睡眠要充足,心情要舒暢;慎勿憂慮與勞累過度,絕對禁止房事
蒙醫正骨術

功能鍛鍊

功能鍛鍊是骨折治療全過程中不可缺少的輔助療法。它可以進一步改善局部和全身血液循環,使患部獲得充足的養料,有助於加速骨痂形成。促進骨折癒合。
其步驟是:由輕到重,由小到大,循序漸進地進行。如上肢骨折,初期階段,以伸屈手指、握拳及前臂肌肉舒縮活動為主;中期階段,要增加肘關節和肩 關節的活動;後期階段,要擴大活動量,如旋轉前臂,活動腕關節,抬舉患肢,握物等。下肢骨折,初期階段,以腳趾(無損傷時),小腿肌肉的舒縮活動為主;中期階段,主要動髖關節,抬舉傷肢;後期階段,除活動膝、踝關節,還要進行站立、行走的鍛鍊。腰椎骨折,如脊髓白脈無損傷時,從整復後三周左右開始,以挺胸姿勢下地行走,待骨折完全連線後,才做彎腰鍛鍊,使功能逐漸恢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