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適(葉水心(中國南宋思想家))

葉適(中國南宋思想家)

葉水心(中國南宋思想家)一般指本詞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葉適(1150年5月26日-1223年2月21日),字正則,號水心居士。溫州永嘉(今浙江溫州)人,南宋思想家、文學家、政論家、官員。生於瑞安,後居於永嘉水心村,世稱水心先生。

淳熙五年(1178年),葉適中榜眼。歷仕孝宗、光宗、寧宗三朝,歷官平江府觀察推官、太學博士、尚書左選郎、國子司業、知泉州、兵部侍郎等職,曾參與策劃“紹熙內禪”。

葉適對外力主抗金,反對和議。但在權相韓侂胄謀劃北伐時提出異議,被改授權吏部侍郎,兼直學士院。葉適不肯為北伐草詔。其後又建議防江,但韓侂胄仍不採納。開禧北伐失敗後,葉適出任沿江制置使等職,節制江北諸州。因軍政措置得宜,曾屢挫敵軍鋒銳。累遷至江淮制置使,曾上堡塢之議,實行屯田,均有利於鞏固邊防。韓侂胄被殺後,葉適以“附韓侂胄用兵”罪名被彈劾,奪職奉祠長達十三年。

嘉定十六年(1223年),葉適去世,年七十四,贈光祿大夫,獲謚“文定”(一作忠定),故又稱“葉文定”、“葉忠定”。

葉適主張功利之學,反對空談性命,對朱熹學說提出批評,為永嘉學派集大成者。他所代表的永嘉事功學派,與當時朱熹理學陸九淵心學並列為“南宋三大學派”,對後世影響深遠,是溫州創業精神的思想發源。著有《水心先生文集》、《水心別集》、《習學記言》等。

基本介紹

  • 本名:葉適
  • 別稱:葉水心、葉正則、水心先生、葉忠定
  • 字號:字正則
    號水心居士
  • 所處時代南宋
  • 民族族群:漢族
  • 出生地:溫州永嘉
  • 出生時間:1150年5月26日
  • 去世時間:1223年2月21日
  • 主要作品:《水心先生文集》《水心別集》《習學紀言序目》
  • 主要成就永嘉學派集大成者
  • 所屬學派永嘉學派
  • 官職中奉大夫、提舉江州太平興國
  • 追贈光祿大夫
  • 諡號:文定,一作忠定
人物生平,家境貧寒,少年求學,志存恢復,踏入仕途,輪對薦賢,紹熙內禪,慶元黨禁,制置江淮,奪職奉祠,潛居水心,主要成就,學術思想,詩文創作,重教興學,軍政舉措,個人作品,人物評價,親屬成員,史料記載,後世遺蹟,葉適墓,葉適祠,

人物生平

家境貧寒

葉適於宋高宗紹興二十年(1150年)五月初九(5月26日)出生在溫州瑞安縣城南門望江橋一帶,葉氏祖籍處州(今浙江麗水地區)龍泉縣,在葉適的曾祖葉公濟時方徙居瑞安。
葉適畫像葉適畫像
葉適的少年時代,家境貧困。“自處州龍泉徙於瑞安,貧蕢三世矣”。其父葉光祖,字顯之,性情開朗,有大志而未入仕途,以教書為業。母親杜氏嫁到葉家的那一年,正逢水災,家中器物被大水沖盡,自此更為艱難,居無定址,先後遷過二十一處,“窮居如是二十餘年”。杜氏生於瑞安,勤勞賢慧,善於教子,她對童年時代的葉適影響很大。

少年求學

紹興三十年(1160年),十一歲的葉適師從名儒陳傅良,據他自己的回憶,葉適此後受教於陳傅良達四十年之久。後又在永嘉楠溪從劉愈學習,並與當時名流戴溪王楠、陳武、劉鳳、劉朔等結識交遊、問學。
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葉適隨父從瑞安遷到永嘉(今浙江溫州),時浙南水災頻發,葉家遭災。少年葉適無定居,飄泊於瑞安。
葉適葉適
隆興二年(1164年),葉適學詩及時文,這些對他一生學術深有影響。
乾道元年(1165年),葉適在溫州樂清白石北山國小講舍講習,為稻粱謀,這樣的生活一直維持到乾道三年(1167年)。其間從學與結交的師友,除陳傅良外,還有王十朋的門人葉士寧與林鼐、林鼒兄弟等。乾道五年(1169年),葉適於金華拜訪薛季宣,向其問學,此後書信往來頻繁。
從十九歲開始,一直到二十八歲的十年間,葉適主要活動是在婺州地區遊學,曾從學於鄭伯熊,因家貧無以為養,於乾道九年(1173年)奉母命赴臨安(今杭州)謀生,就學於太學

志存恢復

淳熙元年(1174年),葉適上書籤書樞密院事葉衡,在《上西府院書》中,他縱論天下大勢,指出天下之患在於“朝廷之上,陋儒生之論,輕仁義之學,則相與擯賢者而不使自守以高世”。因此他望宰執能夠酌古今之變,權利害之實,以先定國是於天下。具體地說,一是政治上的有為:收召廢棄有名之士,斥去大言無驗之臣,辟和同之論,息朋黨之說。重台諫而任刺史,崇館閣以親講讀。二是經濟上的措施:據歲入之常以制國用,罷太甚之求,以紓民力。三是軍事上的廣武舉之路,委諸路以擇材,鼓舞士卒之勇氣,不用增兵而加緊訓練,屯田耕種以代軍輸。四分上流之地,積極準備北伐。
葉適提出中興的“大略”,進一步指出關鍵在於為政要“誠”、“賞”與“罰”。誠,是指發號出令,必思生民之大計,而不徇乎一身之喜怒。賞,是指愛人之功,求人之善,舉之公卿之上而忘其疏賤之醜。罰,是懲人之過,明人之惡,加之竄殛之戮而遺其貴近之厚。但他的這次上書沒有得到應有的反響。以後,葉適多次上書朝廷,其要點多是這些內容。
淳熙二年(1175年),葉適赴武義招明山訪呂祖謙,與陳亮、呂祖謙相聚,其後又結識了周必大
淳熙三年(1176年) ,葉適教諸生于樂清。

踏入仕途

淳熙四年(1177年),葉適娶永嘉人高子莫之女為妻。同年,得周必大保薦,漕試合格,中舉人
葉適葉適
淳熙五年(1178年)春,中進士第二名(榜眼)。葉適在廷對中,對孝宗和宰執提出了批評。雖然孝宗也力圖精實求治,但十多年過去了,卻沒有尺寸之效。王業偏安於一隅,庶政積廢於今日。他提出不可因循守舊,要革去弊政,收復失地。同年,授文林郎平江府(今蘇州)觀察推官。閏六月二十三日,母杜氏病逝,丁母憂家居。
淳熙七年(1179年)秋七月,陳亮應徐誼邀請,由永康到永嘉,與葉適、陳傅良等諸子相聚論學。
滓熙八年(1181年),葉適守制已滿,改任武昌軍節度推官,到鄂州(今屬湖北)赴任。同年秋,獲少師史浩薦,孝宗命其赴都堂審察。葉適具狀申省並致書宰相趙雄,力辭不就。
淳熙十年(1182年),葉適以浙西路提刑司幹辦公事出任平江府。吳、越等地之士慕名前往問學者甚多。在蘇州葑門講學授徒,培養了滕朗、周南厲仲方、薛仲庚等一批學者,並遊覽許多名勝古蹟,寫下《虎丘》,《齊雲樓》、《靈岩》、《葑門》等詩篇。

輪對薦賢

淳熙十二年(1185年),葉適被召自蘇州入都(臨安)。以宰相王淮、參知政事龔茂良薦,改京官,授太學正,改太學博士。他撰寫奏稿共四十餘篇,以應召對
葉適葉適
淳熙十四年(1187年),葉適上殿輪對,進《上殿札子》,在奏對中,論說國事之中有四難、五不可。四難是:國是、議論、人才與法度方面的四難;現實是:兵以多而至於弱,財以多而至於乏,不信官而信吏,不任人而任法,不用賢能而用資格。葉適向孝宗說:“此五者舉天下以為不可動,豈非今之實患歟。沿習牽制,非一時矣。講利害,明虛實,斷是非,決廢置,在陛下所為耳。”孝宗早年的銳意恢復的精神此時已沒有了,對這一番刺耳的忠言,也無可如何,說自己的眼病很重,這樣的志向已經沒有了。誰能擔當此任的,你就同他說去吧。葉適再次進言,孝宗“慘然久之”。同年,除太常博士兼實錄院檢討官,上書丞相周必大,薦舉陳傅良劉清之陸九淵鄭伯英呂祖儉徐誼楊簡戴溪等三十四人。這些人“後皆召用,時稱得人”。葉適上書、薦士的舉動,在當時的知識分子中反響強烈。朱熹在致陳亮的信中十分讚賞葉適。葉適在任滿改官的過程中,同陳亮,朱熹都有書信往來。
淳熙十五年(1188年),林栗發起對朱熹的攻擊,葉適上《辨兵部郎官朱元晦狀》,為朱熹伸張,說從鄭丙、陳賈到林栗,以道學之名指斥朱熹,是沒有道理的,是小人殘害忠良的慣用的手法。
淳熙十六年(1189年)二月,孝宗禪位,太子趙惇即位,是為光宗。葉適作為太常博士,對儀禮頗預討論。五月,葉適任秘書郎,仍兼實錄院檢討官。作《上光宗皇帝札子》,言國家有六不善,即:今日之國勢未善,今日之士未善,今日之民未善,今日之兵未善,今日之財未善,今日之法度未善。葉適說:“不先明治國之意,使此六者本傷而末壞,心蠹而枝披,支離而渙散,而臣之議論無所復用矣。”可是仍然毫無反應。後自求外調,由秘書郎出知蘄州(今湖北蘄春),六月離永嘉赴任,陳亮送至甌江邊,作詞《祝英台近·六月十一日送葉正則如江陵》。到任後,朝廷又命葉適兼提舉淮西鐵冶司。

紹熙內禪

主詞條:紹熙內禪
紹熙三年(1192年),葉適由蘄州入都,任尚書左選郎。
陳凡男等著《葉適研究》陳凡男等著《葉適研究》
當時光宗許久不朝孝宗,群臣為促請光宗朝重華宮的太上皇,可說是費盡心機,陳傅良痛哭於庭,甚而引裾求光宗朝重華宮;太學生也上書。紹熙三年(1192年)十一月,葉適等上疏,請光宗朝重華宮,光宗不從。
紹熙五年(1194年)六月,太上皇孝宗在孤寂中病逝,光宗竟稱疾不執喪事,又引發出朝政危機。趙汝愚及葉適等人,通過外戚韓侂胄請宋高宗皇后吳氏垂簾,尊光宗為太上皇,立嘉王趙擴即帝位,是為寧宗,葉適因功遷為國子司業

慶元黨禁

主詞條:慶元黨禁
寧宗即位後,趙汝愚為相,韓侂胄自恃立寧宗有功,為自己僅遷樞密院承旨,很不滿意。葉適勸趙汝愚滿足韓侂胄求節鉞之望,趙汝愚不從。葉適於是力求補外,以太府卿出為總領淮東軍馬錢糧。九月,應召赴臨安,除煥章閣待制,兼侍講,十月到職。閏十月,寧宗御批除葉適宮觀職,於是離開臨安。
此後,韓、趙的鬥爭不斷激化,韓侂胄及其周圍一批人,排斥打擊趙汝愚等人,使其貶死於衡陽。葉適也受到牽連。韓侂胄說朱熹提倡的學術是“偽學”。由“偽學”之禁,演變成反對“逆黨”所謂的“慶元黨禁”。
慶元三年(1197年),葉適為御史胡紘所劾,降兩官後罷職,主管沖佑觀,差知衢州,葉適推辭,由鎮江歸永嘉。十二月,朝廷立《偽學逆黨籍》,名單上共有59人,葉適在其中。
慶元五年(1199年)夏,葉適得異疾
帶病赴任圖帶病赴任圖
慶元六年(1200年),葉適在永嘉。四月,岳父高子莫病逝於永嘉,葉適因病不能執喪。
嘉泰元年(1201年),葉適起為湖南轉運判官,帶病赴任。
嘉泰二年(1202年),弛偽學、偽黨禁。葉適改知泉州(屬福建)。
嘉泰三年(1203年),葉適赴任。同年九月,應召入對,對寧宗說:“治國以和為體,處事以平為極。臣欲人臣忘已體國,息心既往,圖報方來可也。”此言為寧宗所稱許。授兵部侍郎,薦樓鑰丘崈黃度三人。皆為郡守。十一月十一日,其父葉光祖病逝,葉適回永嘉守制
嘉泰四年(1204年),葉適在永嘉編定《外稿》凡六卷。

制置江淮

主詞條:開禧北伐
開禧元年(1205年),韓侂胄加平章軍國事,下令各軍密作準備,即將北伐金朝。
開禧二年(1206年),葉適守制期滿,召至臨安,對北伐提出異議,韓侂胄不聽。上書寧宗,提出“備成而後動,守定而後戰”,改授葉適為權工部侍郎。韓侂胄部署北伐大軍已定。改任葉適權吏部侍郎,兼直學士院。葉適力辭兼職,不肯草詔
五月,下詔北伐。葉適建議防江,韓侂胄又不聽。
同年,四路北伐大軍皆敗,只有鎮江副都統制畢再遇連戰皆捷,但也無法轉變敗局。葉適乞節制江北,朝廷在六月以葉適為寶謨閣待制、知建康府兼沿江制置使,兼節制江北諸州。
開禧二年冬建康軍形勢示意圖開禧二年冬建康軍形勢示意圖
十月,金兵分九路南下,大將仆散揆率主力長驅直入,至長江邊,與葉適對峙。在和州滁州等地戰鬥中,他用劫等靈活的戰術,給金人以重創。年底,金兵大部退出兩淮,留一軍駐濠州(今安徽鳳陽附近)。
開禧三年(1209年)二月,朝廷進葉適為寶文閣待制,兼江淮制置使。葉適在長江以北屯田,並在江北建定山、瓜步、石跋三大堡塢,安集流民,建立以江北守江的防禦體系,一面屯墾,一面積極備戰。當時朝廷與金議和,葉適認為不必。

奪職奉祠

開禧三年(1209年)十月,禮部侍郎史彌遠及楊皇后謀殺韓侂胄,取其首級,以向金人求和。之前諂事韓侂胄的許及之及御史中丞雷孝友彈劾葉適,罪名是“附韓侂胄用兵”,葉適因此被奪職奉祠,回到永嘉。

潛居水心

嘉定元年(1208年),葉適定居水心,杜門家居,悉心講學十六年,著《習學記言序目》五十卷。學生中有宰相王淮之侄王植和黃岩人柯大春等。問學者有著名人物如永嘉四靈、薛師石、曹豳,以及台州、餘姚、福建等地來受業的學者。南宋學者劉宰記述葉適講學情況,稱“葉水心在永嘉,戶外之履常滿,蓋其師友相從,亦徘徊而不忍去”。
嘉定四年(1211年),轉中奉大夫,提舉江州太平興國宮,獲祠祿,其後奉祠凡十三年。十二月,夫人高氏病逝,終年五十二歲。
葉適葉適
嘉定五年(1212年),葉適再提守淮之議。
嘉定八年(1215年),提舉隆興府玉隆萬壽宮。
嘉定十年(1217年),除華文閣待制,提舉西京嵩山崇福宮。
嘉定十一年(1218年),轉中大夫。奉祠居家,著述講學。
嘉定十三年(1219年),請求致仕,未獲準許。
嘉定十三年(1220年),《習學記言序目》大致成書。
嘉定十四年(1221年),轉大中大夫,除寶謨閣直學士,提舉鳳翔府上清太平宮。辭,未準。
嘉定十五年(1222年),轉通議大夫。仍奉祠居家,著述講學。
嘉定十六年(1223年),除敷文閣學士,提舉南京鴻慶宮,乞致仕,除寶文閣學士,轉正議大夫。正月二十日(2月21日),葉適於永嘉辭世,終年七十四歲,獲贈光祿大夫諡號“文定”(一作忠定)。

主要成就

學術思想

葉適在在宋代學術史上有重要的地位。他在學術上的貢獻,全祖望認為“水心較止齋又稍晚出,其學始同而終異。永嘉功利之學,至水心始一洗之。然水心天資高,放言砭古人多過情,其自曾子、子思而下皆不免,不僅如象山之詆伊川也。要亦有卓然不經人道者,未可以方隅之見棄之。乾、淳諸老既歿,學術之會,總為朱、陸二派,而水心齗齗其間,遂稱鼎足。然水心工於文,故弟子多流於辭章。”這段話說明了水心之學的幾個方面。
葉適塑像葉適塑像
一、水心之學在永嘉之學中的地位:宋代的永嘉學派重要人物是周行己許景衡等所謂的永嘉九先生。永嘉學派中實際包括兩個學系,一是“二程”的洛學,一是張載關學。這就是全祖望說的:“世知永嘉諸子之傳洛學,不知其兼傳關學。”傳洛學中尤以周行已為重要,“永嘉諸先生從伊川者,其學多無傳,獨先生尚有緒言”。南宋永嘉學人在傳洛學方面,應當提到鄭伯雄、伯英兄弟,以及薛季宣、陳傅良等。葉適與薛季宣、陳傅良的關係密切,特別是與陳傅良的關係。葉適14歲結識陳傅良並從學,此後交遊40年。南宋的永嘉之學始是“教人就事上理會,步步著實,言之必使可行,足以開物成務”。
所以永嘉之學到了水心,才“一洗之”,這句話可以商榷,但也點出葉適在永嘉學派上的地位。葉適提倡功利,但把講功利與講義理結合起來,反對空談性命,講求學統,說:“讀書不知接統緒,雖多無益也”(《水心文集·贈薛子長》)。葉適雖對理學家有所批判,但他並不是不重視學統,雖然他的道統與程朱的道統觀又有差異。葉適完成了薛季宣、陳傅良對永嘉學的構建。葉適寫《習學紀言序目》時,已經是晚年,對歷代儒家經籍和道統都有批判。
葉適的經制之學重典章、重經濟、重致用,倡改革,又講義理。永康的事功之學專言事功,主張“義理之學不必深窮”。水心同這些有差異。
二、水心之學的學風。“水心工於文,故弟子多流於辭章”,這是說葉適與永嘉諸子的不同之處。從另一角度來看,也反映了葉適在理論上的深度不足。《四庫全書總目》對《習學紀言》有一段評論,說這本書斥漢人言《洪範》五行災異之非,確能有所見,“足與其雄辯之才相副”;但指出葉適在論太極生兩儀的論述,是“文淺義陋”。《四庫全書總目》引陳振孫的話,說《習學紀言》“其文刻峭精工,而義理未得為純明正大”。
至於說葉適的門人多流於辭章,那是學風的影響所及。但《宋元學案》又說水心門人也有差別:“水心之門,有為性命之學者,有為經制之學者,有為文字之學者。”還有王大受(拙齋)這樣“欲以事功見其門庭”的學者。
三、水心之學的影響。南宋乾道、淳熙之際,宋代文化又出現了一個高潮。最初有朱熹的朱學、呂祖謙的呂學以及陸九淵的陸學。所謂的朱學、呂學、陸學,鼎足而三。或謂是朱學與呂學和張栻的湖湘之學,是南宋的三大學派。而張栻死於淳熙七年(1180年),次年呂祖謙也逝世。從此是朱陸兩分天下,葉適的崛起,成為一大宗,遂與朱、陸鼎立而三。但水心之學無法與朱、陸相抗衡。南宋後期,朱學地位在提高,朱、陸合流、相互出入,成為一種文化潮流。朱熹指責陸學之弊是偏,而永康、永嘉之學是大不成學問。這種學術上黨同伐異,不足取。應該說,水心之學是卓然一家,根柢《六經》,折衷諸子,辯理學家說《易》及解《中庸》、《大學》之非,以為“舍孔子而宗孟軻,則於本統離矣”。諸多論斷顯現思想批判的光華,雖然仍是本《六經》之根本。
葉適講究“功利之學”,認為“既無功利,則道義者乃無用之虛語”。主張“通商惠工,以國家之力扶持商賈,流通貨幣”(《學習紀言》),反對傳統的“重本抑末”即只重農業、輕視工商的政策。強調“道”存在於事物本身之中,“物之所在,道則在焉”。物由氣構成,五行八卦都是氣的變化形態。提出“一物為兩”、“一而不同”的關於事物對立統一的命題,認為事物對立面處於依存、轉化之中,但強調“止於中庸”。認識上主張“以物用不以己用”,提倡對事物作實際考察來確定義理。反對當時性理空談,對於理學家們所最崇拜的人物如曾子子思孟子等,進行了大膽的批判。認定《十翼》非孔子作,指出理學家糅合、道三家思想提出“無極”、“太極”等學說的謬論。在哲學、史學、文學以及政論等方面都有貢獻。
張義德著《葉適評傳》張義德著《葉適評傳》

詩文創作

在詩文創作上,葉適繼承韓愈“務去陳言”、“詞必己出”的傳統,從觀點到文字均力求新穎脫俗,提倡獨創精神,主張“片辭半簡必獨出肺腑,不規仿眾作”(《歸愚翁文集序》)。其文雄贍,才氣奔逸,尤以碑版之作簡質厚重而著名當世。他不滿江西詩派奇拗生硬和“資書以為詩”的詩風,而傾向於晚唐,尤其尊崇姚合賈島的流利清淡。與“永嘉四靈”(徐照徐璣趙師秀翁卷)等人友善,曾刊印他們的詩集,並極力推崇,如在《徐文淵墓志銘》中說“四人之語遂極其工,而唐詩由此復行矣”。他的詩“用工苦而造境生”、“艷出於冷,故不膩,淡生於煉,故不枯”(《宋詩鈔·水心詩鈔》)。所作不限於五律,多五七言古,題材大於“四靈”。

重教興學

葉適一生重教興學,以培養人為己任。少年時期,他邊讀書邊講學。中年時期,在求學之間,從政之暇均設熟授徒。葉適罷職還鄉後,嘗寓居台州、黃岩、溫嶺一帶辦學授業,培養出陳耆卿、吳子良、丁希亮等許多名士,對台州當時學術界影響頗大。後入在台州路橋羅洋街葉適講學處建毓英廟紀念。

軍政舉措

葉適於“開禧北伐”之前,即極力諫止,曉以利害。在戰爭中,特別是他節制江北的過程中,解和州之圍,實施以江北守江的戰略,收到了成效。他還曾上堡塢之議,實行屯田,這些舉措均有利於鞏固邊防。

個人作品

葉適著作有《水心文集》、《水心別集》、《習學紀言序目》。
《水心文集》(同治九年李春和刊本)《水心文集》(同治九年李春和刊本)
其中《水心文集》29卷,由門人趙汝讜編次刊行,用編年法。集中所作札、狀、奏議、記、序、詩、銘並雜著,成篇章者凡人百餘篇。其文“本之聖哲而參之史”,所論鴻博精當,可謂大成;《水心別集》16卷,凡《進卷》9卷,《廷對》1卷,《外稿》5卷,《後總》1卷,多為論治之方。其論針對宋代政治、經濟。軍事、法制、人事等方面積弊,提出一系列切合實際的改革主張和治理措施。二書有《永嘉叢書》本、《四部叢刊》影嘉業堂藏明黎諒刊本。
又有《習學紀言序目》50卷,其中經14卷、諸子7卷、史25卷、文4卷。是書輯經史百家各為論述條例成編,是葉適評論歷代學術著作的專著。有《四庫全書》本與敬鄉樓叢書本。
1961年,中華書局將《水心文集》、《水心別集》合編並加校點,題名《葉適集》,分三冊出版。

人物評價

朱熹:①正則聞甚長進,比得其書甚久不曾答得,前日有便,已寫下而復遺之,今以附納,幸為致之。觀其議論亦多與鄙意不同,此事盡當商量,但卒乍未能得相聚,使得相聚亦恐未便信得及耳。②承諭正則自以為進,“後生可畏”,非虛言也。想已相見,必深得其要領,恨不得與聞一、二。
呂祖謙:①承諭正則自以為進,後生可畏,非虛言也,相已相見,深得其要領,恨不得與聞一、二。②正則且得有啖飯處,去歲相聚,覺得其慨然有意,若到雁山,必須過存之也。
西山橋葉適像西山橋葉適像
陳亮:①葉正則俊明穎悟,其視天下事有迎刃而解之意,但力量有所不及耳。渠於亮甚厚,其於亮所厚如兄與天民極倦倦,殆未可以科舉士人論。此君更過六七年,誠難與敵,但未知於伯恭如何耳。②正則學誤,日以超穎,非復向時建寧相見之正則也。③日以超穎,非復向時建寧相見之正則也。
劉宰:①水心葉先生之文,如澗谷泉,挹之愈深。慈湖楊先生(簡)之字,如節制兵,整而不亂。是志也,水心經年方脫稿,慈湖見即落筆,則肯父所以得此,於二先生必有道矣。②近時葉水心之博,楊慈湖之淳,宜為學者所仰。而水心之學既未免誤學者於有,慈湖之論又未免謗學者於無同書。
陳振孫:(《習學記言》)大抵務為新奇,無所蹈襲,其文刻削精工,而義理未得為純明正大。
劉克莊:予少時讀龍泉(指葉適)所作《陳仲石志》,高雅如《檀弓》、《穀梁》,條鬯如荀卿。
劉塤:憶昔嘗與雲畲趙史君(趙必)論水心文字,止取其銘之佳而未及其志也。後村翁推尊極至,念不可泯,因錄於此,識者更共評如何。然不讀志,亦不知銘之妙。
黃溍:葉正則推鄭景望、周恭叔以達於程氏,若與呂氏同所自出。至其根柢《六經》,折衷諸子,凡所論述,無一合於呂氏。其傳之久且不廢者,直文而已,學固勿與焉。
脫脫:適志意慷慨,雅以經濟自負。方侂胄之欲開兵端也,以適每有大仇未復之言重之。而適自召還,每奏疏必言當審而後發,且力辭草詔。第出師之時,適能極力諫止,曉以利害禍福,則侂胄必不妄為,可免南北生靈之禍。議者不能不為之嘆息焉。
黎諒:其忠君愛國之誠,藹然溢於言意之表。
王直:南渡以來,作者猶眾,葉水心先生其一也。先生之學,浩乎沛然,蓋無所不窺,而才氣之卓越,又足以發之。然先生之心思,行道於當時,而見之功業,不但為文而已也。觀其議論謀猷本於民,(闕)物則之,常欲以正人心、明天理。至於求賢審官、訓兵理財,一切施諸政事之間,可以(闕)國體、濟時艱……先生正直剛明,嚴於善惡之辯如此,今去已遠,而其言存是,亦可以不朽矣。
王夫之:故孝宗立,奮志有為,而四顧以求人,遠邪佞,隆恩禮,慎選而篤信之,乃其所得者,大概可睹矣……下此,則葉適、辛棄疾之以才自命,有虛願而無定情,愈不足言矣。
黃宗羲:以餘論之,水心異識超曠,不暇梯級……其意欲廢后儒之浮論,所言不無過高,以言乎疵則有之,若雲其概無所聞,則亦墮於浮論矣。
全祖望:乾、淳諸老既歿,學術之會,總為朱,陸二派,而水心齗齗其閒,遂稱鼎足。然水心工文,故弟子多流於辭章。
錢基博:志意慷慨,與陳傅良切究當世之故,雅以經濟自負,而張皇永嘉之學……然陳傅良精密於事為,未得其要領,猶為偏而不全;未及適之發憤於弱勢,探源於紀綱之為有本有末,得其大體……藻思英發,其為詩文,原本唐人。文則偶必錯奇,得韓柳之意,不如歐蘇之條達疏暢,一往不返;詩亦疏不害妍,則李杜之遺,不如黃陳之生獷拗蹇,披猖失諧;似欲力復古調,不逐時賢后塵。

親屬成員

輩分關係姓名簡介
家世
曾祖父
葉公濟
處州龍泉縣徙居瑞安。
父親
葉光祖
性情開朗,未入仕途,以教書為業。
母親
杜氏
善於教子,給童年時代的葉適影響很大。
——
配偶
高氏
永嘉人高子莫之女。
表格參考資料:

史料記載

宋史·卷四百三十四·列傳第一百九十三》
宋元學案·卷五十四~卷五十五·水心學案》

後世遺蹟

葉適墓

主詞條:葉適墓
葉適墓位於浙江省溫州市海壇山南麓慈山,其墓早年被盜,出土有青瓷墓誌一方(現藏溫州博物館)。1952年曾重修,1966年被毀。今墓為1981年在原址東30米外重修。面積104平方米,坐北朝南。墓前有上下兩層平台。墓丘呈圓形,直徑2.80米,四周用方形塊石砌築而成。墓前立青石墓碑一通,正面篆書陰刻“宋葉文定公之墓”七字,高1.4米。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海壇山葉適墓海壇山葉適墓

葉適祠

葉文定公祠位於今浙江省溫州市鹿城區金鎖匙巷19號,為紀念葉適而建。原在松台山麓。清康熙九年(1670年)重建今址,光緒八年(1882年)重建。民居式平方兩進三間,坐南朝北,磚木結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