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為存在,亦譯“自為”。法國薩特用於指人特有的存在方式,即人的意識的存在。與“自在存在”相對。他認為,自為存在具有特定的結構,它是沒有自身基礎的存在,它不是一個獨立的實體,不能離開某個存在而存在。它給世界帶來虛無,而它自己也是虛無化的存在它總是不斷地超越自身,超越自己的過去、已經是的東西而面向未來,所以時間性是自為存在的存在方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自為存在
- 定義:人特有的存在方式,即人的意識的存在
- 出處:倫理學大辭典
自為存在,亦譯“自為”。法國薩特用於指人特有的存在方式,即人的意識的存在。與“自在存在”相對。他認為,自為存在具有特定的結構,它是沒有自身基礎的存在,它不是一個獨立的實體,不能離開某個存在而存在。它給世界帶來虛無,而它自己也是虛無化的存在它總是不斷地超越自身,超越自己的過去、已經是的東西而面向未來,所以時間性是自為存在的存在方式。
自為存在,亦譯“自為”。法國薩特用於指人特有的存在方式,即人的意識的存在。與“自在存在”相對。他認為,自為存在具有特定的結構,它是沒有自身基礎的存在,它不是一個獨立的實體,不能離開某個存在而存在。它給世界帶來虛無,而它自...
指的是自為存在的外在化為他人的對象時的存在的方式。認為人在被拋入這個世界時。他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為事物所包圍,也為他人所包圍。由於他人的存在就打亂了自為存在的本來秩序。他人把我看成他們的對象,我不再是自為存在,而是成了自在存在。在這種情況下,從他人的角度來說,我就成了為他的存在,我服從...
《存在與虛無》是法國哲學家讓·保羅·薩特創作的哲學著作,首次出版於1943年。《存在與虛無》全書共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論述虛無問題;第二部分論述自為的存在;第三部分論述為他人;第四部分論述擁有、作為和存在。該書前半部分是要解決現象學本體論的基本觀點問題。薩特確定了存在的範疇,確定了自為的存在的...
在存在符號學理論中,符號重新煥發生命,主體重新得到思考,全新的概念亦被帶進了符號學理論,比如超越、元模態、自我/自身、自在/自為存在、自我/為我存在,以及前符號、後符號、生成符號、現象符號、內符號、外符號、類符號和超驗符號等。內容簡介 《存在符號學》作者關於存在符號學的思想可以分為兩個部分:理論...
《存在與虛無(上)》是2007年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法] 薩特。內容簡介 1943年《存在與虛無》一書的出版則宣告了作為哲學家的薩特的誕生,他開始運用自己獨立的思想觀點和哲學詞語述說對世界的理解:人即自為的存在,具有超越的特性,他永遠處在變化中,而且是在時間的流逝中實現的。正是...
《人生最好的狀態,是自在自為》是中國致公出版社於2021年出版的季羨林經典散文集。內容簡介 在這個浮華的年代,我們總是不自覺地被困於名韁,被縛於利鎖,疲於奔命,忘記了生命本身的輕盈和豐富。季羨林說:“所謂的‘浮生’,不只是說生命的短促,更是指這生命不繫於任何龐然重物。生命處於自在自為的狀態。”...
以此,在全面釐清杜夫海納審美經驗現象學與胡塞爾、海德格爾、梅洛—龐蒂等現象學諸家思想所具有的深層學術關聯的基礎上,《審美對象存在論——杜夫海納審美對象現象學之現象學闡釋》重構了審美對象現象學的理論構架:如何、是、什麼。“如何”即審美對象的存在方式:“自在”、“自為”、“為我們”;“什麼”即審美...
三、反思前的我思和感知的存在 四、被感知物的存在 五、本體論證明 六、自在的存在 第一卷 虛無的問題 第一章 否定的起源 一、考問 二、否定 三、虛無的辯證法概念 四、虛無的現象學概念 五、虛無的起源 第二章 自欺 一、自欺和說謊 二、自欺的行為 三、自欺的“相信”第二卷 自為的存在 第一章 自...
主奴辯證法(master-slave dialectic)是黑格爾《精神現象學》中,在自我意識的階段提出的關係辯證法。一是獨立的意識,它的本質是自為存在,另一個為依賴的意識,它的本質是為對方而生活或為對方而存在;前者為主人,後者是奴隸。那么,克服主奴關係成為黑格爾絕對精神的主要目標。本來黑格爾在分析主觀精神的發展提出...
虛無感是美學上指審美主體因對世界或特定對象以及自身存在的證據缺失、無根基、無歸宿而體驗到極其失落的感受,虛無主義哲學、美學認為世界、歷史、文化、美都是虛無的,因而產生虛無感。存在主義認為“自在存在”並無虛無,只有“自為存在”即意識才產生虛無和虛無感。審美虛無感主要有三種表現形態。(1)因特定對象的...
依照婆羅門教的教義,濕婆是絕對的、永恆的第一存在(The One Existent)。創世過程起始於那個沒有展開的中心點(人們稱之為濕婆——賓杜,Shiva-bindu), 它被雌性體沙克醍(Shakti)永恆地環抱在中心。用黑格爾的話來說,世界從此由自在的存在進入自為存在的狀態。”“這幅曼達拉圖形顯示出所有對立物的統一體,它深深地...
所謂主體間性(intersubjectivity)是指作為自為存在的人與另一作為自為存在的人的相互聯繫與和平共處。薩特在《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中,把這種人與人相聯繫的關係稱為主體間性的世界。當代西方哲學認為,主體間性是指這樣一些事物,它們不獨立於個體主體或人類意識而存在,又具有對每一個主體都通用的超個人性,...
二、自為的存在:理論意識 1.“科學”與“理論”2.思想中的現實 3.觀察滲透理論 4.讚美理論與超越實踐 三、合法的偏見:創新意識 1.只有“相對的絕對”2.想像的真實與真實的想像 3.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 4.創建新“範式”四、向前提挑戰:批判意識 1.思想的另一個維度 2.思想的“看不見的手”3.“...
他認為“國家具有特定的、自在自為地存在進程”。“市民社會代表的是特殊性,是不同個人和團體特殊利益,而國家代表了一種普遍性,反映普遍的利益和意識。古代國家和現代國家主要區別在於後者整體服務於表面的上自給自足的個人的私人追求”。從這裡可以看出,黑格爾對於國家的論述已經有了國家自主性的意味,但是他的論證...
“我成為某個人,某間/點著油燈的陋室”兩句,言說被神秘力量照亮後生命的自為存在與自在存在兩種方式;,事實上,不管是成為“某個人”,還是成為“某間陋室”,都極言“我”在被宗教性精神光束“穿透”之後的一種卑微性的生命自覺。最後四行寫得十分空靈,“而這陋室冰涼的屋頂/被群星的億萬隻腳踩成祭壇”,...
第二節自為的存在 一、意識存在 二、自在的存在與自為的存在 第三節為他人的存在 一、笛卡兒、康德、胡塞爾與海德格爾 二、我之為我的身體和為他人的身體 第四節自由與責任 一、自由是人的存在的虛無 二、批判笛卡兒式自由 第五節哪種人道主義 一、存在先於本質 二、存在主義是人道主義 第六節慾望存在論...
把本質和存在的關係歸結為概念的主觀性和客觀性的關係,把理念看作主觀性和客觀性的自為存在著的統一,其目的又在於確認“理念是唯一全體”[1](P427),並以這種“絕對唯心論”的一元論來消解“認主觀性和客觀性為一種僵硬的抽象的對立”[1](P378)的知性思維的二元論。這便是概念論在本體論層面上的第三層...
存在論 將來 | 曾在 此在 在世存有 常人 被拋狀態 向死存在 界限處境 存有 臉 圖像論 語言遊戲 家族相似性 分析哲學 邏輯實證主義 可證偽性 範式 工具理性 溝通理性 極權主義 存在先於本質 人類被處以自由之刑 自在存在 | 自為存在 介入 身體圖式 肉身 結構主義 野性的思維 自由主義 自由意志主義 社群...
黑格爾說:“引力概念本身包含著自為存在和揚棄自為存的連續性兩個環節。…那就是它們被理解為分離的力,相當於吸引力與排斥力,在更為精細的規定中,它們被理解為向心力與離心力,而這些分離的力象引力一樣,被假定為作用於物體,…”《自然哲學》第85頁。目前力學領域的權威們否認離心力、否認排斥力。唯引力者...
英美當代哲學家繼承西方古典哲學的傳統,主要關心“何物存在”的問題。歐洲大陸的現象學和存在主義哲學家所關心的卻是人,他們力圖克服對象和主體、自然界和人之間的分裂和對立狀態,在人的生存與歷史中尋找綜合和統一的途徑。薩特把自己的體系稱做“現象學的本體論”。他把存在分為自在的存在(自然界)和自為的...
(c) 關於文獻,關於“存在”和“存在者”的術語以及閱讀時的內心態度的簡短提示 051 第一部分:意識 055 第一章 感性確定性 057 第六節 感性確定性的直接對象 058 (a) 直接知識作為我們絕對認知者的必然的最初對象 058 (b) 事實本身的自在和自為存在以及“旁觀”絕對知識;“超離的”絕對知識 062 (...
小結:海德格爾的存在主義哲學 386 第六篇章 自由與荒謬 01 薩特,時代的良心 398 02 薩特:從“反思前的意識”出發 404 03 薩特:自在和自為 408 04 薩特:存在先於本質 413 05 薩特:人是絕對自由的嗎 417 06 加繆:遭遇荒謬 421 07 加繆:反抗荒謬 425 小結:法國存在主義哲學 430 第七篇章 人的幸福與...
從中可以看出,在黑格爾的《法哲學原理》中,“法”具有特殊的含義。它是“自由意志的定在”。它並不是通常我們所說的法律意義上的法(即法律),而是一種哲學意義上的法。黑格爾認為,除了法律外,道德和倫理也都是法。道德是主觀意志的法,倫理是主觀的善和客觀的、自在自為地存在著的善的統一的法。法——...
當作為客觀存在的實證法發展到一定程度時,就出現了進行高度理論概括的需要。法的客觀存在的各種屬性和聯繫構成關於法的抽象思維的內容。法哲學的存在和發展不外要表現現實法的存在和發展的必然性。抽象的法只是現實法的存在的反映。現實法通過理性的中介,將自己對象化為抽象的法的概念,由自在的法發展到自為的法,...
既有對現實現象的意象化構擬,又深蘊著人言說向語言言說予讓,達向“存在而為自為存在”的領悟。再如《拋棄》,追隨著荷爾德林“在貧乏的時代/詩人何為?”的追問,以及海德格爾對此追問的回應。光 被壓成光影 塞進脫落的季節 扭曲 顛著迷亂的腳步 踩折了失落的坐標 貧乏 剔開掙扎 策動顛覆的陰謀 黑暗控訴著...
馬革裹屍 聲東擊西 兵不厭詐 傷弓之鳥 赤膊上陣 飲醇自醉 負重致運力 畫蛇添足 拭目相待 忍辱負重 一言九鼎 靜待其變 困獸猶鬥 人自為戰 樂不思蜀 暗渡陳倉 生子當如孫仲謀 英雄無用武之地 楚有善為偷者 胯下之辱 風流人物 匹夫之勇 干戈化玉帛 止戈為武 田光伏劍 樂極生悲 大樹將軍 ...
後來的現代主義文藝哲學大多認為客觀存在的世界並不是真實的,只有主觀心理感知的東西才是真實的,現代派作家所鐘情的正是這種超現實的“本體之真”、“自為存在”。當然,這並不是說,福樓拜是一個唯心主義的作家,相反,他所追求的並不僅是生活的表象真實,而是隱藏的表象背後的本質美,是人物面容後面的心理真實。
但每一物仍然是獨立自為地存在的。向、郭《注》說:“天下莫不相與為彼我,而彼我皆欲自為,斯東西之相反也。然彼我相與為唇齒,唇齒未嘗相為,而唇亡則齒寒。故彼之自為,濟我之功弘矣!斯相反而不可以相無者也。”(《秋水》“以功觀之……”注)照向、郭《注》的說法,事物之間的關聯就像兩支國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