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道病毒71型感染

腸道病毒71型,簡稱EV71,是引起嬰幼兒手足口病(HFMD)主要病原體之一。EV71在1969年首次從加利福尼亞患有中樞神經系統疾病的嬰兒糞便標本中分離出來,在1974年被鑑定命名。此後許多國家相繼報導了EV71的流行情況。中國大陸首次發現EV71型感染是在1987年冬季,之後的多次爆發流行經檢驗均為EV71感染所致。

基本介紹

  • 英文名稱:enterovirus  71 infection
  • 就診科室:消化內科
  • 多發群體:嬰幼兒
  • 常見病因:EV71感染所致
  • 傳染性:有
  • 傳播途徑:密切接觸,經口感染
病因,臨床表現,診斷,治療,預防,

病因

腸道病毒71型為耐熱、耐酸的微小RNA病毒,對乳鼠有致病力,引起類似柯薩奇A組病毒所引起的肌炎。在恆河猴中經口或注射感染能產生類似脊髓灰質炎的疾病。在猴子中的神經毒力似與該病毒在高溫中的複製能力有關,但寡核苷酸電泳和凝膠電泳分離病毒蛋白後卻未能區分無神經毒力株。病毒從病人的鼻咽分泌物及糞便排出體外,主要通過密切接觸,經口感染而發病。

臨床表現

腸道病毒71型感染可引起多種臨床表現。在澳大利亞、瑞典和日本,主要表現為手、足、口腔病,通常發生於1~3天的前驅性發熱之後,未觀察到嚴重的中樞神經系統疾病。而1975年在保加利亞發生的腸道病毒71型流行中,則以無菌性腦膜炎為主,21%病例表現為類似於脊髓灰質炎的急性癱瘓。病情發展迅速,起病後10~30小時即出現癱瘓。約半數病例表現為腦炎或腦神經損害(延髓性麻痹)。在美國的羅徹斯特、紐約和日本、香港發生的小規模流行暴發中均觀察到手、足、口腔病與嚴重中樞神經系統感染可發生於腸道病毒71型的同一次流行之中。
其他較少見的臨床表現包括:全身性斑丘疹、心肌炎、傳染性多神經炎和上呼吸道炎。

診斷

根據臨床表現、流行趨勢和實驗室檢查病毒分離和血清學檢查確診。

治療

抗病毒與對症治療。目前腸病毒感染除了小兒麻痹病毒有疫苗外,其餘腸病毒感染並無特殊治療藥物,故臨床上對無併發症患者之治療只能採取支持性療法,而有並發其他症狀時,因考慮到重症病例的急性惡化主要與心臟衰竭有關,故建議避免給予大量靜脈輸液,應優先選擇加強心臟輸出功率與降腦壓的藥物。

預防

1.就地隔離避免接觸
早期發現傳染源,凡發現手足口徵候的孩子,不要再送託兒所、幼稚園;隔離治療,分開食宿,用具、玩具應分開;以免感染其他兒童。
2.把住病從口入關,防密切接觸
EV71感染主要通過唾液、皰疹液、糞便污染的食物和物品密切接觸傳播,兒童和成人都可能感染。避免糞便、口鼻分泌物污染水與食物,徹底處理好孩子的糞便排泄物,尿布要洗淨消毒再用,孩子的奶瓶、食具也要經常消毒。
3.養成衛生習慣
教育孩童、學生自幼養成衛生習慣,改掉吮手指的習慣,遠離垃圾及不潔環境;養成遊戲後、飯前、便後一定徹底洗手的習慣。大人感染後沒有症狀,成為隱性傳染源,更危險。
4.強化環境衛生
對幼托機構的環境及玩具、公共游泳池等必須嚴格消毒。注意糞便無害化處理,絕不允許污染用水。
健全疫情報告制度。凡出現發熱、感冒或呼吸道症狀,或發現手足口皰疹皮疹病兒,應速去醫院就診。
5.注意衛生,遠離病毒
對於即將來臨之腸病毒流行高峰期(六~九月),家中有15歲以下兒童之家長應提高警覺,做好預防措施。
6.提高人體免疫力,抵抗病毒
病毒流行季節,除了要遠離病毒外,加強自然免疫力以抵抗病毒也是必須的。這就要求我們適當增加新鮮蔬菜、水果的攝人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