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皰疹性咽峽炎

小兒皰疹性咽峽炎(pediatric herpangina)是一種特殊類型的上呼吸道感染,病原體為柯薩奇A組病毒。為常見的一種病毒性咽炎。常繼發於急性鼻炎、肺炎、流行性感冒、瘧疾、流行性腦膜炎,亦可單獨發生,除咽部外,口腔黏膜亦可發生皰疹。以糞-口或呼吸道為主要傳播途徑,感染性較強,但不是傳染病。好發於夏秋季。起病急驟,臨床表現為高熱、咽痛、流涎、厭食、嘔吐等。體檢可發現咽部充血,在咽齶弓、軟齶、懸雍垂的黏膜上可見數個至十數個2~4mm大小灰白色的皰疹,周圍有紅暈,1~2日後破潰形成小潰瘍,皰疹也可發生於口腔的其他部位。病程為1周左右。主要侵襲1~7歲兒童,潛伏期2~4天,全身症狀一般在4~6天后自愈。

基本介紹

  • 英文名稱:pediatric herpangina
  • 就診科室:兒科
  • 常見發病部位:咽部,口腔
  • 常見病因:於急性鼻炎、肺炎、流行性感冒、瘧疾、流行性腦膜炎等
  • 常見症狀:高熱,咽痛,流涎,厭食,嘔吐等
病因,臨床表現,檢查,診斷,鑑別診斷,治療,預防,

病因

病原體為柯薩奇A組病毒。

臨床表現

該病有流行趨勢,常見於嬰幼兒,好發於夏秋季。
1.症狀
起病急驟,高熱、咽痛、煩躁不安、流涎、厭食、嘔吐、全身不適、吞咽困難,精神萎靡和驚厥等。此病如單獨發生,常無全身症狀,嬰幼兒常表現為進食時哭吵、不願進食。
2.體徵
體檢可發現咽部充血,在咽齶弓、軟齶、懸雍垂的黏膜上可見數個至數十個2~4mm大小灰白色的皰疹,周圍有紅暈,1~2日後破潰形成小潰瘍,表面覆有淡黃色或白色假膜。皰疹也可發生於口腔的其他部位。可有頜下淋巴結腫大伴有壓痛。病程為1周左右。

檢查

病毒感染者外周血白細胞計數正常或偏低,中性粒細胞減少,淋巴細胞計數相對增高。病毒分離和血清學檢查可明確病原,近年來免疫螢光、免疫酶及分子生物學技術可對病原作出早期診斷。
如合併細菌感染者外周血白細胞計數可增高,中性粒細胞增高,在使用抗菌藥物前行咽拭子培養可發現致病菌。C反應蛋白和前降鈣素原有助於鑑別合併細菌感染。

診斷

根據臨床表現一般不難診斷。

鑑別診斷

需與以下疾病鑑別:
1.手足口病
(1)病原體 兩者均為腸道病毒感染引起,皰疹性咽峽炎為柯薩奇A組病毒,手足口病以柯薩奇A組16型、腸道病毒71型(EV71)多見,重症手足口病多由EV71感染引起。
(2)診斷 僅於口腔咽齶部位、懸雍垂的黏膜上或口腔其他部位出現皰疹,診斷為皰疹性咽峽炎,如手、足、口、臀、膝關節、肘關節等部位出現斑丘疹、皰疹,診斷手足口病。皰疹性咽峽炎與手足口病均可以伴發熱或不伴發熱。部分手足口病患兒口腔未見皰疹,也可以先於口腔部位出現皰疹,之後再出現手、足、臀、膝關節、肘關節等部位的皮疹。
2.皰疹性口腔炎
為單純皰疹病毒Ⅰ型感染所致。多見於1~3歲小兒,發病無明顯季節差異,呈現更大的,持續更久的潰瘍。皰疹性咽峽炎皰疹主要發生在咽部和軟齶,有時見於舌但不累及齒齦和頰黏膜,此點與皰疹性口腔炎迥異。
3.復發性口瘡和Bednar口瘡
很少發生於咽部,而且一般無全身症狀。

治療

1.一般治療
告訴患兒家長該病的自限性和治療的目的,防止交叉感染及併發症。注意休息、居室通風、多飲水、流質飲食、補充維生素類,並且進行霧化吸入治療等。
2.抗感染治療
(1)抗病毒藥物 可試用利巴韋林(病毒唑),口服或靜脈點滴,口腔局部噴利巴韋林氣霧劑。部分中藥製劑如雙黃連、板藍根、清咽沖劑等清熱解毒藥品也有一定的抗病毒療效。
(2)抗菌藥物 本病為病毒感染,一般不用抗菌藥物。
3.對症治療
(1)高熱可口服對乙醯氨基酚或布洛芬,亦可用物理降溫,如冷敷或溫水浴。
(2)發生熱性驚厥者可予鎮靜、止驚等處理。
(3)咽痛可含服咽喉片。

預防

兒童應養成勤洗手的習慣,少到公共場所,室內多通風,不要隨意使用抗生素。由於皰疹性咽峽炎的初期症狀與一般感冒區別不大,很容易被誤認為是感冒而延誤治療。當孩子出現不適症狀時,家長應及時帶兒童到正規醫院進行確診,以採取正確的方法及時對症治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