肱骨\x22T\x22形髁間骨折切開復位術

肱骨"T"形髁間骨折切開復位術分小兒外科/上肢骨折與脫位的手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肱骨"T"形髁間骨折切開復位術
  • 外文名:open reduction of intercondylar T fractures of the humerus
  • 分類:小兒外科/上肢骨折與脫位的手術
手術名稱,別名,分類,ICD編碼,概述,適應症,術前準備,麻醉和體位,手術步驟,1.切口,2.顯露骨折端,3.復位和內固定,術後處理,

手術名稱

肱骨“T”形髁間骨折切開復位術

別名

肱骨髁間T型骨折切開復位術;open reduction of intercondylar T fractures of the humerus

分類

小兒外科/上肢骨折與脫位的手術

ICD編碼

79.31

概述

肱骨“T”形髁間骨折切開復位術用於肱骨“T”形髁間骨折的治療。“T”形髁間骨折不同於肱骨髁上骨折,多見於青少年骺板接近閉合年齡,但也偶見於年幼兒童。其受傷機制為跌倒時肘關節屈曲,肘後著地,鷹嘴楔入肱骨髁間,導致關節內骨折。其特點如下:
1.在肱骨內、外上髁分別有腕與手指的屈肌群和伸肌群附著,因此,T形髁間骨折後,內、外兩髁骨折塊分別向內、外側旋轉並向前屈曲移位。手法不易復位,外固定也難維持復位,鷹嘴突骨牽引反可增加旋轉畸形。
2.這類關節內骨折常伴有關節囊和周圍軟組織廣泛撕裂,治療要求很高。即要求準確復位,不損害肱尺關節的光滑面和活動;又要求早期活動,減輕關節周圍的瘢痕形成,以不妨礙關節功能。
3.切開復位與內固定,對關節周圍軟組織和關節囊又將增加一次手術損傷。加之術後肱三頭肌粘連、關節囊的瘢痕形成、骨折塊的缺血壞死以及金屬內固定物所引起的異物反應等,都可使關節僵硬。這反比閉合復位後位置較差,但能早期活動的療效差得遠。故年幼兒童應首選閉合復位石膏外固定。
局部解剖見示意圖。

適應症

肱骨“T”形髁間骨折切開復位術適用於:
1.肱骨髁間“T”形或“Y”形骨折,閉合復位失敗者。
2.開放性骨折,傷後24h以內者。
3.骨折合併有血管神經損傷者。

術前準備

常規術前檢查。

麻醉和體位

臂叢神經阻滯麻醉,仰臥位,患肢外展60°放在外展台上,於上臂近端上充氣止血帶。

手術步驟

1.切口

採用肘部後側切口入路,以尺骨鷹嘴背側和肱三頭肌腱為中心做一縱切口,長7~10cm。

2.顯露骨折端

切開皮膚及深筋膜,顯露肱三頭肌腱,沿肱三頭肌腱內側緣,將尺神經和它的周圍組織分離,用橡皮片牽開尺神經,然後將肱三頭肌腱按舌狀瓣切斷,將切斷三頭肌腱舌狀瓣向下翻轉,顯露肘關節及肱骨下端。

3.復位和內固定

顯露肱骨骨折端後,清除局部血腫,在內、外上髁處各鑽入1根克氏針,其方向對準其對側髁上部,並撬撥內、外骨折塊,使髁間骨折復位,經X線透視觀察復位情況。如復位良好,再將2根克氏針繼續向近端鑽入骨折近端,或另用2根克氏針,從內、外髁處鑽入對側骨折近端,使髁間骨折獲得交叉固定,徹底止血後分層縫合切口。

術後處理

肱骨“T”形髁間骨折切開復位術術後於屈肘位90°,用長臂石膏托固定。術後2~3周更換石膏時拔除克氏針,繼續石膏固定2~3周,拆石膏後開始功能練習。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