腧穴釋義
肩髃:髃,髃骨,為肩端之骨。此穴在肩端部肩峰與
肱骨大結節之間,故名。
腧穴定位
簡便定位
在肩峰前下方,當肩峰與
肱骨大結節之間凹陷處;將上臂外展平舉,
肩關節部即可呈現出兩個凹窩,前面一個凹窩中即為此穴;或者垂肩,當
鎖骨肩峰端前緣直下約2寸,當骨縫之間,手陽明大腸經的循行線上處取穴。
解剖定位
在
三角肌上部中央;有旋肱後動、靜脈;布有鎖骨上神經、
腋神經。
功能主治
因腧穴部位多有神經分布,故不宜自行針灸。
功效機制
疏經利節,祛風通絡、理氣化痰 此穴屬手陽明大腸經,位於肩關節,並與
陽蹺脈相交會,故疏經活絡、通利關節的作用甚強,為治療上肢痛、麻、涼、癱諸疾要穴;此穴還具有祛風通絡、清熱止癢的作用,可治療外感風邪或風與血分之熱相搏於肌膚之間所致的風熱癮疹;此穴的通經理氣、化痰散結的作用可用於治療瘰癧、癭氣。
主治病證
中醫病症:肩臂痛,
半身不遂,手臂攣痛,不能上舉,手背紅腫,四肢熱,
癭氣,
乳癰等。
配伍套用
臂細無力,手不得向頭:肩髃、
臂臑(《針灸大成》)。
隱疹:肩髃、曲池、合谷、
曲澤、手三里、環跳(《
針灸逢源》)。
保健養生
平時多用手掌大魚際處搓搓肩髃或者用中指指腹點揉肩髃,可預防
關節炎。
腧穴操作
透極泉穴,直刺,抬臂,向極泉方向進針,深2~3寸。
治岡上肌腱炎時,垂臂,針與穴位下外側皮膚呈50°夾角,沿肩峰與肱骨大結節之間水平方向針刺1~1.5寸,針刺2寸時,可刺入岡上肌內。
針刺治療肩關節周圍炎時,向肩內陵、肩髎、三角肌等方向分別透針,進針2~3寸,酸脹感擴散至肩關節周圍,或有麻電感向臂部放散。
橫刺上肢外展牽制時,可向三角肌方向透針,深2~3寸,臂部酸脹。
艾炷灸或溫針灸5~7壯,艾條灸5~15分鐘。
按法、點法、揉法、按揉法、點揉法、點按法、掐法、拇指彈撥法等。
現代研究
現代研究證明:針刺肩髃對
食道癌手術有良好的鎮痛作用,對血液循環系統有較好的調整作用。在針麻手術中,可穩定血壓,促進循環。按揉肩髃可使指端血流動力學發生變化,通過按揉前後血流圖的收縮波波幅均值、流入容積速度均值和流入角均值的對比,結果提示,按揉肩髃能改善動脈的彈性,增加肢體的血液循環,使血管流量增加、血管周圍阻力減小,針刺肩髃可使病人肌電幅度升高,並持續30min。
古文摘錄
定位記載
《
循經考穴編》廣註:膊骨端上兩骨罅間,舉臂平肩陷者。
主治記載
《針灸甲乙經》:肩中熱,指臂痛。
《備急千金要方》:諸癭,偏風,不得挽弓;顏色焦枯,勞氣失精;肩臂痛不得上頭;半身不遂。
《
針灸大成》:中風手足不遂,偏風,風瘓,風痿,風病半身不遂,熱風肩中熱,頭不可回顧,肩臂疼痛,臂無力,手不能向頭,攣急,風熱癮疹,顏色枯焦,勞氣泄精,傷寒熱不已,四肢熱,諸癭氣。
《天星秘訣歌》:手臂攣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