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穴療法

點穴療法

點穴療法,是祖國醫學的寶貴遺產之一,是醫者根據不同病種和病情,在患者體表適當的穴位或特定刺激線上,用手進行點,按,掐、拍,叩等不同手法的刺激,通過經絡的作用使體內的氣血暢通,促使已經發生障礙的功能活動恢復正常,從而達到治療、預防疾病 的一種方法。因這種方法,主要是在人體穴位上用手指點、按,所以叫做“點穴療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點穴療法
  • 特點:不用藥物,又不用工具
  • 對象:體表穴位
  • 目的:治療疾病
簡介,平揉法,壓放法,壓放法的標準,壓放法的補瀉,壓放法的作用,壓放法的套用,皮膚點打法,經結循按法,五行聯用法,其他輔助方法,注意事項,

簡介

點穴的手法分為平揉法、壓放法、皮膚點打法、經絡循按法、五行聯用法等五種基本手法。此外,還有頭部推運法、背部循壓法、四肢搖運法等及其他輔助手法。

平揉法

平揉法是指平而揉之之意。所謂平,即不許偏斜,保持適當的水平。“揉”是按著摩的動作,是“按勁”和“摩勁”兩者互相結合的動作。按勁是重手按住肌肉不動,摩勁是輕手摩著皮膚不停;不動為靜屬陰,不停為動履陽。而揉是“按”、“摩”結合的發揮,具有調節陰陽的作用。
平揉法的具體操作是:術者的中指端點在患者的穴位上,繼從拇指端抵中指內側第一指關節,再以食指與無名指緊壓中指第一指關節的外側,以作輔助中指之勢,便於中指的操作。然後,用中指端在穴位上,作圓卷形的平揉,含有按、摩兩者之意。因而,揉的指端面,應陷入穴位皮膚之下,這樣揉動,就可以不離開皮膚。平揉1個圓圈為l次,一般以50-100次為標準。而次數的增減,應隨著病情來決定。
平揉法的揉轉,雖然是在穴位上操作,但由於連續平揉的刺激,在穴位組織中,也引起酸麻或酸困等感覺,能使穴位組織發生變化,引起生理上的機能調節,而發生抵抗疾病的作用。同時,在揉的動作上,不論速度的快慢,都會直接地促進血液的循環。根據血液循環在人體組織的生理關係,這一手法,在整個點穴中是非常重要的。
手法的輕重,要根據病人體質的肥瘦、病情的新久而定。體質瘦弱和病情長者,用輕手法;體質肥壯和新病者,用重手法。但有時肥壯者也有用輕手法,瘦弱者也有用重手法。這樣的變化方法,是根據疾病的特殊情況而靈活決定的。
左右平揉的標準
向左手揉,或是向右平揉,是以患者的位置來決定左右的。揉患者的左側或右側穴位時,不論是陽經的穴,或是陰經的穴,從右往左向上揉轉,為之向左平揉。反之,從左往右向上揉轉。為之向右平揉。
左右平揉與補瀉
左與向有平揉的補瀉方法,可加強其調節陰陽之不足。這是根據十四經,在人體循行起止關係,及左陽右陰升降問題,結合具體操作方法,進行迎隨補瀉
手三陽經從手走頭:揉左側穴位時,向左平揉,即從右往左揉;向上隨著輕揉轉為之補,向下迎著經揉轉為之瀉。揉右側穴位時,向右平揉,即從左往石揉;向上隨著輕揉轉為之補,向下迎著輕揉轉為之瀉。
手三陰經從胸走手:揉左側穴位時,向右乎揉,即從左往右揉;向上迎著輕揉轉為之瀉,向下隨著經揉轉為之補。揉右側穴位時,向左手揉,即從右往左揉;向上迎著輕揉轉為之瀉,向下隨著輕揉轉為之補。
足三陽經從頭走足:揉左側穴位時,向右手揉,即從左往右揉;向上迎著輕揉轉為之瀉,向下隨著經揉轉為之補。揉右側穴位時,向左平揉,即從右往左揉;向上迎著輕揉轉為之瀉,向下隨著輕揉轉為之補。
足三陰經從足走胸:揉左側穴位時,向左平揉,即從右往左揉;向上隨著輕揉轉為之補,向下迎著經揉轉為之瀉。揉右側穴位時,向右平揉,即從左往右揉;向上隨著輕揉轉為之補,向下迎著經揉轉為之瀉。
督脈經從尾骨上走頭部,向左平揉,即從右往左揉;向上隨著經揉轉為之補,向下迎著經揉轉為之瀉。
任脈經從小腹中線向上走:向右平揉,從左往右平揉;向上隨著輕揉轉為之補,向下迎著輕揉轉為之瀉。
平揉補瀉,是以男性為例。如果對女性用平揉補瀉時,左右相反。即男性向左平揉為補,女性則向右平揉為補;男性向右平揉為瀉,女性則向左平揉為瀉。
手揉法的作用
平揉在穴位上所起的作用,是使經絡的本屬得到調整,改變了氣血在經脈中的循行現狀,使人體生理機能產生一種新的變化,影響到本經有關表里臟腑等各方面。總的來說,平揉是調節陰陽不平衡現象,能補虛,能瀉實,可升,可降,消積,除滿,具有推陳致新等作用,為點穴中的主要手法。
平揉法的套用
在臨床上,不論用補法,或是用瀉法,或是平補平瀉法,必須配合手法的輕重,揉轉速度的快慢,並結合病勢的輕重緩急、患者體質的強弱胖瘦以及男女老少等不同關係,隨機掌握,臨症應變。
平揉法在臨床套用上
平揉法在臨床套用極為廣泛,一般疾病都可選用。在手法配合上,常與壓放法配合使用,與其他手法也可配合。在操作上,單手中指可以揉,雙手中指也可以揉;向左平揉也可,向右平揉也可,以術者手順為是。如果對於某一種病不見效或收效不大時,即可選用平揉補瀉方法。

壓放法

壓放法是在穴位上進行的一種手法,“壓”是向下壓位;“放”是往上放開,互相對立,又互相結合的動作。
在平揉法操作完畢時,仍以中指端在原穴位上,向著穴位的深部下壓,使指端在穴位的皮膚水平之下,壓下即放,放後再壓,一壓一放為1次,一般以50-100次為標準。其次數的增減,仍須結合病情來決定。

壓放法的標準

壓和放,在壓後放開和放開再壓的距離過程中,一定要保持著適當的快慢速度。如果快慢不勻,就會失去壓和放的協調性。壓在深處,勁在穴位的裡層;放開與皮膚相平,勁在穴位的表層。但在這個原則下,由於病情的不同,還可把壓放過程縮短。但不得把指端離開皮膚。壓是用中指端壓,不要用指甲壓。用指甲壓就成為切了。也不要用指頭肚壓,用指頭肚壓就成為按了。壓下、放開的兩種過程,要保持著穴位的中心,使動的勁和穴位中心成垂直線,不然,就減弱了本手法應起的作用。

壓放法的補瀉

壓放法對於補瀉的關鍵,主要是掌握壓下的動作。但必須按照十四經的循行關係,以便做到“迎”和“隨”,達到“補”和“瀉”的手段。
手三陽經的氣血,由手走頭,運用補法時,壓勁在穴位中微往上;運用瀉法時,壓勁在穴位中微往下。手三陰經的氣血,由胸走手,運用補法時,壓勁在穴位中微往下;運用瀉法時,壓勁在穴位中微往上。足三陽經的氣血,由頭走足,運用補法時,壓勁在穴位中微往下;運用瀉法時,壓勁在穴位中微往上。足三陰經的氣血,由足走腹,運用補法時,壓勁在穴位中微往卜;運用瀉法時,壓勁在穴位中微往下。此外,壓勁保持在穴位中心,就屬於平補平瀉法。

壓放法的作用

壓是壓迫穴位的組織,使他收縮、抑制,趨向於靜止狀態。放是把壓迫的穴位放開,使它擴張、興奮,趨向於活動狀態。
壓下去的深淺,以放來控制,所以壓放結合,以放制壓。壓深,在體內為營分;壓淺,在體內為衛分。因而,壓放有調節營、衛、氣、血的功能。壓是壓止一切病勢的活動性,具有收斂、止逆、止吐、止汗、止血、止痛之效。放是維持其壓後所起的作用,不至由壓而引起不良現象。

壓放法的套用

壓放法在臨床套用上和平揉法一樣的重要。在操作上也須結合患者體質的強弱、胖瘦,保持適當的輕、重手法。按照病情的輕重,及得病時期的久暫,掌握壓與放的速度。壓的深或淺,與壓的輕或重有關係。而壓的輕、或是壓的重,又與經穴的部位有關係。因此,壓放在套用上,要連繫到各方面,才能發揮出應有的作用。

皮膚點打法

皮膚點打法,仍是以中指端進行操作,先把中指提起,離開皮膚約一、二寸遠,再將中指端對準穴位中心,向下點打。在點打的時候,要把勁提位,似有彈性。這樣,點打的指力,點在皮膚表層,不致使打的重要不平衡。一打一提為1次。點打的次數,仍以100次為標準。而點打的輕重,同樣要依據病情來決定。至於點打的速度,一般點打都是快手法。因為快了能夠產生熱,這就相當於艾灸的作用了。
皮膚點打法的作用
皮膚點打法,是在患者的體表穴位上進行點打,可以引起局部皮膚毛細血管的擴張,使穴位周圍發生微紅微熱。這種微紅微熱現象持續時間不久,就逐漸消散,這就是毛細血管的收縮過程。由於局部皮膚毛細血管經過點打後的擴張轉為收縮,很顯然給穴位外層組織,增加了力量,代償了循環,對生理機能起到強壯性作用。
點打過的穴皮膚微紅微熱,和艾灸後的微紅微熱相似。艾灸熱為外部供給熱,點打熱則是本身引起的熱。而艾灸熱多燥,禁忌症較多;點打熱少燥,禁忌證也較少。
此外,點打法有促進機能吸收水分的作用。例如,治療小兒腹瀉中的點打法,一經治療,即可使一天腹瀉20多次,減為10次以下。又如,點打法對於大便乾燥的患者,反而引起大便秘結。這證明點打法能夠促進腸機能對水分的吸收。從臨床實踐中證明,皮膚點打法是具有止瀉、祛風、止癢等作用。
皮膚點打法的套用
皮膚點打法能夠強壯機能,對於虛弱症極為有效。如小兒麻痹症,每個穴位都不可缺少點打法。失血症用隱白穴,也必須有點打法才能發揮止血的作用。
皮膚點打法的重點,主要在皮膚的表層,因而,對一般風寒感冒等病症,效驗頗佳。對皮膚瘙癢,收效更為顯著。
總之,皮膚點打法常與前兩種手法配合併用。但對一般皮膚病和蕁麻疹等可以單獨使用。對濕疹需要配合平揉手法。熱性病少用,便秘者禁忌。

經結循按法

循按法是以中指或拇指,在點過的經穴和它的經絡線上或揉、或壓、或點,往返的進行為之循按。例如,合谷為大腸經穴,為了加強本經的作用,就在會谷穴至肩髃穴之間,選擇數穴,往返的揉、或壓、或點。另外,有經絡循推補瀉以及循按輔助手法,搓捻、壓按、摩擦等法,以便臨床酌情配合選用。
經絡循按法的補瀉
循按法的補瀉,是按照經絡的循行經路進行循按手法。行循按補法的操作,順著經絡去的方向多,逆著經絡來的方向少,一般是2與1之比。例如,手陽明大腸經合谷穴至肩髃穴之間,或揉、或壓、或點作2次,肩髃穴至合谷穴則作1次。或由合谷穴循按至肩髃穴,再由肩髃穴至曲池穴,這也是2與1之比。
行循按瀉法,則與上述補法相反,即由肩髃穴至合谷穴作2次,由合谷穴至肩髃穴則作1次。或是由肩髃穴至合谷大,再由合谷穴至曲池穴
循按法的平補平瀉法,來去相等,往返操作。
經絡循按法的作用
循按法由於在經絡的範圍內操作,可直接促進氣血的循環。同時,由於補瀉的不同,還可改變氣血在經絡中的來去狀況。這樣,就更能發揮前面幾種手法的補瀉作用。
循按在配合上,則是輔助性質。如單用循按,則亦有通經絡、活氣血、止疼痛、治麻木等之效驗。因為循按中,有興奮手法,也有抑制手法。由於手法輕、重、快、慢的木同,還可使用平揉、壓放兩種手法的性能有所改變。如手法操作慢而重,就能把興奮性的作用,變為抑制性。反之,手法操作快而輕,也可把抑制性作用,變成興奮性。這是因為興奮的對立面是抑制,興奮減弱了就會變為抑制的。
經絡循按法的套用
循按法在臨床上的套用,主要是依據經絡分布和循行的關係,一般用於風濕性疼痛和麻痹性機能障礙。在操作的次數與部位方面,須根據患者的病情範圍,進行局部性循按,或全身性循按,以5-8次或更多一些的適宜。手法的配合,須結合病情來選擇,並不是把全部循按法都用上。
循按法的輕、重、快、慢,也須根據患者病勢輕重及新久,並結合體質強弱和胖瘦,靈活掌握,自可達到循按預期之效。

五行聯用法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行相互關係,即相生、相剋、相乘、相侮。按五臟之五行所屬(肝與膽屬木,心與小腸屬火,脾與胃屬土,肺與大腸屬金,腎與膀胱屬水),五臟所主(肝主筋,腎主骨,心主血,肺主氣,脾主肌肉)等組成的互相聯繫的整體,與內部五臟部位是一致的。心、肺在上,與氣血在肢體淺層相一致;肝、腎在下,與筋骨在肢體深層相一致;脾、胃在中,與肌肉在氣血筋骨之間相一致。五行聯用法,就是按照上述的理論,分為如下。
五行聯用法的名稱
(l)骨壓放;(2)筋振顫;(3)肌肉左右揉;(4)血脈摩推;(5)皮膚點打。
因為這五種手法是配合五個俞穴,即井、俞、經、合連續操作。所以,稱為五行聯用法。
五行聯用法操作次序
根據氣血、筋骨、肌肉等不同深淺組成的相互整體關係,並結合手足陰陽經脈循行的方向,把這一手法分別先後次序進行操作。由於手的陰陽經脈循行趨勢,是從上往下的,手法的次序是:點打、摩推、壓放、振顫、左右平揉。足的陽經和陽經循行趨勢,是從下往上的手法的次序是:壓放、振顫、點打、摩推、左右手揉。任脈和督脈循行,都是從下往上的,手法次序與足經相同。
五行聯用法的具體操作和理論
(1)點打。點打的操作是與穴位的皮膚接觸,屬於肺,肺為金主氣。手法的過程是:一手中指在所選的主穴進行點打;另一手中指切壓住配穴經脈範圍內的金穴不動,為配合主穴增強點打的作用,有似肺脈之短澀的點打,一般為100次。
(2)摩推。摩推的操作是與穴位的血脈接觸,屬於心,心為火。手法過程是:一手的手掌或拇指本節的側面,在所選主穴部位,順著經脈往返摩推為一次;另一手切壓住配穴本經的火穴不動,為配合主穴增強摩推的作用。摩推的範圍超過穴位,有似心脈浮大而散,每穴共摩推100次。
(3)骨壓放。壓放的操作是按觸到骨的部分(假如是腹部,臨時酌情壓放,重壓感到好,則重壓;重壓難受,則減輕壓力),屬於腎,腎為水。手法過程是:一手中指在主穴向下深壓,達到骨的部分,然後緩緩地微放到筋的部分。一壓一放為1次。手法慢而且重,所以一般只壓放5-7次即可。壓放的力量在深部,動作且緩,有似腎脈沉而軟。在壓放的同時,另一手的中指切壓住本經的水穴扶突),如配穴,以增強壓放的作用。
(4)振顫。本手法是與筋的部分接觸,屬於肝,肝為木。手法的過程是:一手中指在主穴作振顫,先作搖振7-9次,每次搖振一二下,稍停,再作前法,繼而作振顫70-90次。搖振或振顫,都要含有彈動性,有似肝脈之弦長。在振顫的同時,另一手的中指切壓住本經的木穴,為配穴,以增強主大的振顫作用。
(5)左右手揉。左右手揉的操作是與肌肉接觸,屬於脾,脾為土。手法的過程是:一手的中指在主穴作正揉、倒揉各100次,不輕不重的揉而且要勻,有似脾腺之和緩,對慢性胃腸炎較好。如果對風濕性疾病或神經痛,可作稍輕揉和稍重揉。稍輕揉,即肌肉連血脈,這是陰濟陽;稍重揉,即肌肉連筋骨,這是陰濟陽。稍重揉,即肌肉連筋骨,這是陽濟陰。
能止痛,能促進機能的恢復。
4.井、俞、經、合:十二經脈是聯繫著五臟六腑的,各臟腑則是五行相生相剋、相乘、相侮的,又互相聯繫的。每一條經脈都有井、俞、經、合等五個俞穴。它們的分布是:手的陰經和陽經,是從手到肘排列著;足的陰經和陽經,是從足到膝排列著。這五個俞穴的排列與分布,顯示了一經髒氣與其四經髒氣的互相聯繫。陰、陽經脈的井、俞、經、合,在部位上是一致的,如按五行則有區別。所以,手足的陽經,井為金;手足的陰經,井為木。陽井金,從手到肘、從足到膝是: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陰井木,從手到肘、從足到膝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
陽井金與陰井水的排列:和十二經脈總的循行起止是一致的。按肺屬金,氣血循行出於手太陰肺。按肝屬木,氣血循行最後一經為足厥陰肝。這就是井、俞、經、合在每一經,以五行排列的主要理論根據。

其他輔助方法

點穴療法中的輔助手法,是為了幫助以上幾種手法不足的一種局部性手法。分為頭部、背部、腹部、四肢、穴位等各個方面。茲就其性能和方法,分別敘述如下:
l. 頭部推運法
頭部推運時,先令患者坐端正,術者以兩手按在患者兩鬢部,再以兩手拇指由患者的眉心交替上推24數,繼由眉棱骨上方,分向兩鬢旁推,經兩耳上際達頭部枕骨下風池穴處。上推時兩指尖朝上,推2次;旁推至兩鬢處,兩指尖相對朝里、向上推至兩頭角經頭維穴向後,推2次。再在髮際中線,兩拇指側面相合,指尖朝上,或指尖著於皮膚,一齊上壓,隨壓隨移位置,直到百會穴處,壓2次。以上推運方法,可以往返推運數次。手力輕、重、快、慢,以患者感到舒適為宜。此法對於頭痛、頭昏、氣上逆、嘔吐等症有效。
背部循壓法
本法是用拇指在患者的胸椎兩側,即足太陽經的第一側線、第二側線,向上而下,先右後左,上輕而下重的循壓。這樣就是抑制和誘導作用,對於呃逆、嘔吐等上沖性症狀,最為相宜,為一般內臟疾患的輔助手法。每線可循壓8-9次。在壓完兩側的第一側線和第二側線後,並宜循壓脊柱中線。循壓兩側足太陽經時,由上約與第一胸椎平,向下約至第七胸椎以下。
振顫法
振顫法:為腹部振顫、穴位振顫,及肩、膝關節等部振顫。
(l)腹部振顫。用手掌按在患者的腹部,如中脘神闕關元穴等處。按著稍停,微作振顫,有止痛作用。振顫幾分鐘即可。
(2)穴位振顫。用中指點在穴位上,重壓穴位的深處,略停,作搖振動作,對風濕性關節痛,或神經痛,有止痛作用。
(3)肩、膝關節振顫。用兩掌心合按在肩關節,或膝關節的兩側,按上幾分鐘以後,兩手就可同時搖動振顫。此法雖然是局部手法,確有止痛、活血之效。
四肢搖運法
四肢搖運法,如用於上肢,有二種手法。一種是以一手托患者之肘,一手持其手腕,使患者作伸肘和屈肘動作,往返數次;另一種手法是以一手按著患者肩關節,拇指在臑俞穴處,中指壓在雲門穴處,即拇指在肩關節後,中指在肩關節前,一手持腕,使患者上舉,繼而放下,轉向後背,或緩慢地作環繞狀運動,繼續作8-9次即可。
如用於下肢,以一手按於膝蓋部,拇指在外側,食、中等指在內側;另一手持患者的足掌,使下肢作屈回和伸直的動作,並可作外轉伸屈和內轉伸屈等動作。次數各以8-9次為適宜。四肢搖運法,主要是對運動機能障礙症,用之有效。
壓穴法
壓穴法是利用兩手或一手的拇指、食指和中指,同時壓著適應症的2個或3個穴位。頭部多用此法。在壓著穴位時,指端需作揉壓和振顫動作數分鐘。
(l)前頭痛壓穴法。以拇指壓著兩攢竹穴,兩食指壓著頭維穴,兩中指壓著太陽穴或絲竹空穴
(2)偏頭痛壓穴法。以拇指壓著太陽穴或絲竹空穴,食指壓著頭維穴,中指壓著率谷穴
(3)後頭痛壓穴法。兩拇指齊壓風府穴,兩食指壓著風池穴,兩中指壓著完骨穴
切穴法
不論是經穴或是奇穴、阿是穴,都可用切穴法。具體切法是用拇指或食指、中指等指甲,在穴位上切。切穴和壓穴不同,一定要注意切穴的部位。如果用力重,容易切破皮膚。除頭面手足等處的穴位外,一般最好隔著衣服切。切穴手法的輕重,應根據患者的自覺情況而定。此法,有止痛之效。如切十二井穴與人中穴,對於急救及醒腦有良好的作用。
抖振法
抖振法分為局部抖振法和全身抖振兩種。通過抖振,活動了機體組織,能達到舒經絡、活血脈的目的。可用於運動機能障礙病症。
振法用於手指、上肢、下肢及足趾等部。如做手指和足趾抖振時,術者用一手的拇指和食指,捏住患者的手指前端或足趾端,上下的搖動抖振,使被抖振的關節發生振動活動,連續抖振數次即可。
作上肢抖振時,術者用兩手緊握患者的手腕關節部,即兩手拇指相靠在患者手背例的腕關節,其餘手指相合在掌側的腕關節,然後用力抖振,使整個臂部和肩關節受到抖振,連續抖5-10次左右。
作下肢抖振時,術者一手托著患者的足跟,拇指在內踝照海穴處,其餘四指在外踝下,使食指適當在申脈穴處;另一手握著足掌,拇指在足掌下湧泉穴處,其餘四指在足背上,使食指適當在太沖穴處。然後,握足掌的手用力搖振,托足跟的手用力固定,這樣就能使整個下肢發生抖振活動,連續抖振5-10次。
切搖法
本法的操作,是在手與足的每一條經絡的金穴和木穴部位。根據全身氣血循環所出肺金和所入為肝木的理論,每一經的金穴和木穴,是氣血循環的關鍵所在。手法是:一個手指切住穴位,作環狀的搖;另一個手指壓住穴位揉,以搖指環繞一圈為1次,共做100次左右。本法具有通關節、活氣血的作用。本手法可與其他手法配合,適用於落枕、扭傷等病。
捏穴法
本法主要用於肌肉能捏的部位,操作是用拇指和食指,把穴位上的皮肉捏住提起再放鬆為1次。一般為100次。本法有宣通活血作用,可用於慢性病症。
推頸項法
用一個拇指或兩個拇指交換推,從風府穴推到大椎穴為1次,共推18次;再從風池穴推到肩井穴,也推18次。
壓頸動脈彈人迎法
讓患者坐在一個方凳上,醫者在患者身後,用右手四個手指壓在患者的頸動脈處,從上向下移著振顫,有如提抖口袋似的,使物從口袋內向下沉,這樣往返操作3次;繼而用中指在人迎穴處顫彈3次。這個方法連續做3回。然後,左手四個手指在患者左側頸部,照右側也做3回。
撫背法
兩手中指重壓肩並穴,繼壓臑俞穴,壓穴的同時並作振顫動作;繼而以拇指從胛背邊沿向下撫推到膈關穴處;然後,由膈俞、膈關穴處,兩手掌向下撫推到腎俞、志室等穴處,當即變拳著力在這兩側的志室穴處,壓住振顫3-5次,為撫背法1次。此法,可做3-4次。
壓脊法
兩拇指相併,用指端從大椎穴向下,一節一節從上往下壓,壓到陽關穴處為1次。此法可壓2-4次,適用於高血壓患者。
另一壓脊法:用兩拇指在患者病例的腰椎邊沿壓,如腰椎間盤脫出症,脫出大部分在腰三、四椎部位,壓時即在腰三、四椎上下往返分壓十數次。
按住分繃法
此法專用於腰椎間盤脫出症,醫者一手掌按在五腰椎以下病側部位,另一手掌按在第2腰椎以上病側部位,兩手掌用力按住,同時向上下分繃為1次。此法,可做50-100次。
舉摔法
此法專用於腰椎間盤脫出症。讓患者蹲下,並使患者兩手向上抱頭成固定姿勢;醫者從患者後邊,用兩臂從腋下伸向前方,兩手由前向上相搭於患者的頸椎部;這時醫者全身力量與姿態保持固定,繼而起身挺立,患者亦隨著醫者上舉,在這挺立上舉的時刻,一定事先告患者保持蹲地姿勢,這樣就能使患者兩腳離地;醫者即時由上舉,變為下摔,舉摔過程可連續做1-2次。在這上舉下摔的過程中,患者的腰椎部位,就形成牽引過程。患者的抱頭固定與醫者舉摔的用力固定,目的是防止患者鬚根發生扭閃。

注意事項

1.患者精神極度緊張或極度疲勞的時候,應休息30分鐘。這樣,就可緩解緊張,恢復疲勞,有利於點穴的療效。
2.在患者飯後和飯前,不能用重手法。否則,容易使患者趨於疲勞。飯後點穴,須相隔30分鐘。
3.患者過飢過飽,不點穴,否則有害。
4.患者在驚恐、憤怒時,禁忌點穴。
5. 凡是遠路而來的患者,須休息15分鐘,再給點穴。遇到急救,可以靈活運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