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髎穴

肩髎,經穴名。出《針灸甲乙經》。屬手少陽三焦經。在肩部,肩髃後方,當臂外展時,於肩峰後下方呈現凹陷處。布有腋神經肌支和旋肱後動脈肌支。主治肩臂痛,上肢麻痹或癱瘓,及肩關節周圍炎等。直刺1—1.5寸。艾炷灸3-5壯;或艾條灸5-15分鐘。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肩髎
  • 出處:《針灸甲乙經》
  • 隸屬經絡:手少陽三焦經
  • 功能:祛風濕,通經絡
  • 主治:臂重,肩重不能舉等
  • 操作:直刺1—1.5寸
  • 主要配伍:配曲池、肩髃主治肩臂痛
名稱釋義,功能作用,治法,定位,解剖,主治,操作,臨床運用,配伍,功效,相關論述,

名稱釋義

肩,指穴在肩部也。髎,孔隙也。該穴名意指三焦經經氣在此化雨冷降歸於地部。本穴物質為臑會穴傳來的天部陽氣,至本穴後因散熱吸濕而化為寒濕的水濕雲氣,水濕雲氣冷降後歸於地部,冷降的雨滴如從孔隙中漏落一般,故名。

功能作用

升清降濁。 

治法

寒則先泄後補或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定位

在肩部,肩髃穴後方,當臂外展時,於肩峰後下方呈現凹陷處。

解剖

在肩峰的後下方,三角肌中,深部有小圓肌、大圓肌和背闊肌腱;有旋肱後動、靜脈分布;布有鎖骨上外側神經、腋神經、肩胛下神經。

主治

1. 臂重,肩重不能舉;
2. 脅肋疼痛。

操作

向關節直刺1—1.5寸。

臨床運用

現代常用於治療肩關節周圍炎、中風偏癱等。

配伍

配曲池、肩髃主治肩臂痛;
配外關、章門主治肋間神經痛。

功效

祛風濕,通經絡。

相關論述

《針灸甲乙經》:肩重不舉,臂痛,肩髎主之。
《千金方》:臂痛,肩髎、天宗,陽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