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開江特色的文化活動“耍火龍”
- 起源:明末清初
- 地點:四川省開江縣甘棠鎮
- 性質:文化活動
- 作用:祈盼五穀豐登、六畜興旺的活動
- 舉辦時間 :正月十五
“耍火龍”是開江縣甘棠鎮民間以祈求免災避禍、祈禱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一種喜迎新春的文化活動。甘棠耍火龍大約起源於明末清初,作為祈盼五穀豐登、六畜興旺、老少平安,全年生活紅紅火火 ,一直倍受當地老百姓喜愛。“耍火龍”舉...
龍燈舞又稱龍舞、龍燈、耍龍等。是一種古老的中國傳統舞蹈,據說始於漢代。龍是中華民族所敬奉的圖騰,是吉祥雄偉的象徵,由圖騰崇拜意識,後演變為祈求豐收、祈求平安的傳統民俗活動。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五日舞龍燈。龍形品種多樣,有“彩龍”、“火龍”等。彩龍龍頭五彩繽紛,龍身以各色軟段製成,約9制10餘節,...
龍舞(永寧火龍)是指產生並發源於永寧鎮境內及周邊地區的一種民間藝術,每年臘月三十至正月十五日在場鎮及周邊地區舞耍。“火龍”主要由龍頭、龍身、龍尾三部分組成,共12節,如遇閏年就增加一節,由13人耍。耍龍要推選一位德高望重的長者為會首,老百姓自願捐錢捐物,並由會首挑選身強力壯的年輕人為耍龍人。...
耍火龍燈在貫徹落實“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及落實科學發展觀的今天,新形勢、新觀念、新風尚逐漸深化,在多種新陳代謝的事實面前,壺天人民的精神意識,即將融為一個整體。隨著時間的推移,會迅速擴展、輻射開來,直到把十里長街的整個壺天熔化為一個更大的整體。誠望所有的壺天人民,為共同提高壺天在湘鄉、湖南乃至...
瀘縣兆雅火龍,流傳於四川省瀘州市瀘縣兆雅境內傳統舞蹈。兆雅火龍之所以能流傳至今,其主要原因就是內容和形式的完美結合。它的核心是龍與人、樂與人的高度和諧,構成了龍的表演風格的高度統一。2022年2月,入選四川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歷史淵源 兆雅火龍最初起源於清朝乾隆年間的瀘縣安賢鄉新溪子長江沿岸...
其中龍頭就50餘斤,而整個舞龍需要20餘名舞龍人才能進行表演,在“火龍”前面還有拿著“寶”的“耍寶人”、敲鑼者等配合表演。歷史淵源 胡市龍舞“馬潭”火龍從民國24年至今,已傳承9代,也經歷了從小到大、從簡單到複雜的製作過程,從最先以稻草製作逐步發展到用布、竹編、龍骨紮成,外用皮紙包裝而成。
上津火龍燈會有會規,一般從農曆正月十二在楊泗廟開光開始,到正月十六在佛爺洞前搌燈結束。正月十三、十四、十五則是真正的玩燈時間。玩燈期間,家家戶戶配製大煙硫、亮花子,專燒獅子和龍,形成煙花放射,人在火中跳、龍在火中舞的熱鬧場面。從正月十二開始至正月十六結束,整個活動貫穿了請龍、龍點睛、舞龍耍獅...
安康火龍是安康人民運用民間文藝所開展的人間祈福、節事歡愉形式之一。文革期間火龍與火獅雖然作為破“四舊”的對象,龍頭被封,龍井被填,龍王廟被砸,但民間仍年年玩耍,最多時仍有30餘個村落。成書於1989年的《安康縣誌》載:對火龍有詳細的記錄。1983年安康城遭受特大水災後的第一個春節里,城鄉18條火龍和火...
龍頭及各節之下有支撐竹柄,耍龍燈時,每柄各有一人握持。為了使火龍表演更加神奇,藝人研製了獨特的火藥,其主要成分是硫黃、木炭、鐵砂、紙筒和酒。經過科學配比調製的火藥熱量低,火花艷麗奪目,火焰噴射有力。用此煙花燒火龍,即使燒在赤裸上身的舞龍者身上也不會對身體產生傷害。另外,考慮到燒花人的安全,在...
火龍舞的基本步法主要是跑碎步,隨著音樂的高潮以及舞龍的幅度控制步伐。由於龍舞是由多人組成的隊伍,因此要配合默契,步伐統一。火龍舞運動量很大,不同的動作大部分都是在跑碎步中完成的。傳承價值與現狀 對古典舞的影響 中國古典舞是在提煉中國戲曲舞蹈和武術的基礎上,吸收中國傳統文化之精髓,並融合多種藝術形式...
1、道具:龍長6—7米,五節,每節用一根長1.2米的木棍,撐起一個排球大小的竹筐,再用絲綢連成一體。耍火龍時,只在每個竹筐內裝上燈,龍頭增制五色彩燈,尾部噴煙霧。彩球(耍寶人手拿的道具用竹篾編制)。圓形,直徑約20公分。2、服飾:白色藍條紋彩衣,紅腰帶,紅包頭,黑布鞋。耍寶人紅色彩衣,黃腰帶。3...
星子燈是中國獨一無二的一種龍舞,是中華民族最古老的火龍舞之一。“星子燈”開創和流行於醴陵市花炮生產主產區——醴陵東鄉地區。由於種種原因,這一優秀的民間舞蹈曾經一度瀕臨滅絕。2007年,經過醴陵市政府的挖掘和整理,被列為株洲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組隊參加了湖南省第四屆文化藝術節表演,廣受歡迎。2...
高山和湖泊的地理環境,形式多樣的傳統節日,使白族逐步發展出了具有民族特色的體育項目。代表性的有賽馬、人拉人拔河、鞦韆、打陀螺、霸王鞭、仗鼓、耍火龍、賽龍船和洱海龍舟賽等活動形式,多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代表性體育項目 人拉人拔河 人拉人拔河,是白族民間的一類拔河形式,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白族民間流行...
魏寒松,藝名中華火龍,河北辛集人。世界吉尼斯噴火六米點燃鞭炮紀錄保持者,中國夜場演藝一線特技嘉賓,中央電視台及全國三十多家電視台特邀嘉賓選手,中華燕趙奇人,三十幾項奇人絕技節目。從藝歷程 從走穴開始到絕技人生 對絕活絕技感興趣的魏寒松的少年生活卻沒那么多彩絢麗,因為父母去世的早,他十幾歲就走上社會,...
戶縣鄉間在元宵節前後的幾個晚上都有耍活子的習俗。宋南的火龍,縣城北街地龍,西街的獅子,馬營王衛村的旱船竹馬都歷史悠久,遠近聞名。耍活子時,前有彩燈引路,後有鑼鼓奏樂,每到一個場子火龍盤旋騰躍,獅子跳躍騰挪,旱船劃來盪去如在水上,竹馬隊穿插跑動,響鈴聲聲。走一程,耍一程,直至月斜人靜。組織...
每年正月初一至大年十五,黃龍溪還要舉行耍火龍、水龍等娛樂活動。地理環境 黃龍溪風景區位於成都市黃龍溪鎮。黃龍溪鎮是十大水鄉古鎮之一,有著1700餘年的歷史,位於成都平原南部,是四川省天府新區轄下的一個古鎮,歷來就是重要的軍事重鎮,距成都市區40公里,位於四川省天府新區西南部,距華陽城區15公里,還位於成都...
耍火龍 據記載,甘棠鎮耍火龍的歷史始於唐代,興於明清,已有上千年的歷史。歷代人們用竹子等做成火龍,用以祈福。甘棠火龍講究。當地人用竹子、龍鱗布、繩索等,製作出龍寶、龍頭、龍身、龍尾等。其中,龍寶為火龍的嬉戲之物,一般呈球狀,直徑30厘米至40厘米,嵌於飾有彩綢的寶架中,可以轉動。龍頭直徑80厘米;...
另外,《活人耍火龍》也貫穿其中,耍火龍的先後視焰花表演內容而定。5、《大唐宮廷桿架雙背劍》此為桿架花焰火中的一款,是洋縣桿架花焰花中的精品,焰火規模大,其燃放方式為正、背雙面同時燃放,焰火中故事人物眾多,絕活多,焰花稠密。其組裝結構為:外圍第一圈為花牆,其上安裝滾花、紅黃綠燈子花、噴花等...
七月三十裝路香,流行於廣東省珠海市斗門區蓮洲鎮的民俗,廣東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七月三十裝路香這一傳統習俗起初源於四邑地區,以黃楊山以北的山丘、草灘一帶較為盛行。七月三十裝路香過程是香火滿路,火龍的造型獨特、古樸,表演時有節奏、有民謠和唱、有變化,且村內家家戶戶均參與。2010年7月,七...
在倉山龍中,首推火龍。火龍是用硬質材和粗麻布綑紮斗目標色裝點而成,成形龍略顯有些“苗條”,細看龍體龍態造型逼真,透出靈氣,再看鐵骨錚錚,精悍生威。耍火龍是強悍男人的行當,鑼鼓一響,那些除了著一條火把窯褲,全身赤裸的精壯漢子就對著四面八方噴射而來的煙花狂舞跳。勤勞勇敢的倉山人民就是舞著這樣飛騰...
龍燈系列陣容強大,主要有氣勢恢宏的銅梁大龍,端莊威嚴的正龍,激越火爆的火龍,古樸豪放的稻草龍,典雅靈秀的荷花龍,鏗鏘悅耳的竹梆龍,以及多姿多彩的彩龍、扁擔龍、板凳龍、滾地龍等。彩燈系列幽默風趣,主要有大鳳凰、亮獅、開山虎、魚躍龍門、豬啃南瓜、犀牛望月、十八學士,以及三條鮮、蚌殼精、泥鰍吃湯元、...
古鎮的“火龍”史石橋是達縣的一個小鎮,始建漢代,明末戰毀。清順治年間“湖廣填川”移民重建。數千年的歷史積澱,孕育了石橋鎮豐富的民間民俗文化。 退休多年的老鎮長何成才一直在發掘和研究石橋的歷史。據他考證,石橋“耍火龍”的習俗始於“湖廣填川”時期,人們為了求得平安,祈求風調雨順,防止火災,減少瘟疫...
“小精龍”在民國年間由四川民間藝人馬吉祥和馬吉明弟兄二人遷至雲南大關天星鄉後,組織舞耍,因小巧玲瓏而得名,在大關縣境流傳廣泛。建國前,舞耍“火龍”和“小精龍”大都以寺廟主持或富裕人家為求神祈福請人舞耍,舞耍的第一夜先拜廟神,第二夜拜廟前的“燈桿”,第三夜到各家各戶拜賀。建國後,廢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