壺天火龍燈

壺天火龍燈

壺天火龍燈發源地地處湘鄉市壺天村,位於湘鄉市城以西64公里,其北面與寧鄉接壤,南面與婁底市區僅隔12公里,西與漣源市交界。壺天火龍燈是湖南省湘鄉市壺天鎮壺天村的重要民俗活動。壺天火龍燈為每年農曆正月十二至十五日,為時三天,是壺天人民酬還神願,叩謝龍恩,舞火龍燈的大喜日子,舉事年的街頭全力以赴,全街動員,排街、啟猖、出龍、沿街舞龍。

壺天火龍燈是一種“口授心傳”的民間藝術,表演技巧難度極大,一般人難以勝任。舞火龍隊伍由指揮、先行、火龍主體、配套輔體、樂隊、其他組成,總計280人左右、美學理念、音樂舞蹈要素、禮儀方式及民俗文化於一身,立體地、藝術地、形象地展示出了當地人民的聰明才智和對美好生活的期望。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火龍燈
  • 節日起源:鬧元宵
壺天火龍燈傳說宋慶曆慶年間,湖南湘中地段,有一處依山傍水的坡地,其間有三株斗大的楓樹,枝繁葉茂,參天蔽日,人們稱它為楓樹坳。山坳下一條小溪蜿蜒東去,此處是寶慶(今邵陽)至巴陵(今岳陽)必經之地,當地幾戶人家相中這塊依山傍水、交通便利的風水寶地,在樹下搭棚做草鞋、茶飯等小本生意,生意紅火,賺了些銀兩,改棚為茅草鋪面。隨著時間的推移,過往客人的增加,店鋪日趨發展,以坳上幾家老店為點,上下、對面擴展延伸,行業也日趨完善,飯莊、米店、南雜百貨應運而生。由於此處店鋪增多,行人熙攘,初具小鎮規模,故楓樹坳遂改名為城江鋪——即今日壺天小鎮之前身。
其幾經改朝換代,到了清朝宣統年間,城江鋪經常無故鬧火災,甚費解。後經過往一弘道人點破,原是城江鋪西北方向四角寨山洞,有一赤蛇經千年修煉,成為火龍,為害城江鋪人們,他為挽救人們免遭火災之苦,設壇啟奏火龍,答應每年新春正月初十至十五日,殺豬宰羊祭祀,玩耍火龍叩謝龍恩,求保一方清泰。自此以後,城江鋪果然火患消失,生意更加紅火,人們無不歡欣,耍火龍燈歡度圓宵佳節耍火龍燈至今。
據老人講,清末民初的壺天,店鋪已發展到今天老街的模樣,約二百來戶,鋪面對立,上下共垛連線,且用青石板鋪路,街段各有其名;上街頭(包括二十街、四十街、坳上)中和總、下街頭(包括三角亭、橫街子、凼公里)。各行各業,應有盡有,且是稻米、花生、薯粉、茶葉等土特產的集散地。
人多了,錢足了,上、下富戶的老闆因霸道分岐而生異端,常生口角,偶爾武鬥,竟發展到以“中和總”為臨界點,分為上、下街,除三年一屆的清醮和五年一場岳飛傳戲外,其餘諸事均有上、下街爭分勝負之意,各不相讓示弱。每年請梨園班子唱戲,上有古龍宮,下有萬壽宮,都是同時進行,甚者數月不散;每年八月十五燒寶塔,以“中和總”為界,在街南田裡進行比賽,十日半月不散是常事。連武館授徒也有兩派,上有蘇教頭的“滑油法”,下有陳師父的“糠頭法”,耍火龍燈上下雙方,常挑毛刺,挑釁生事,武鬥時有發生,往往由官方出面,才作罷休。
每年龍燈耍耍,一是謝願求神,二是文化生活的壯舉,三是爭強好勝。有打油詩作證:“一街兩條龍,同時鬧新春,武鬥時時有,兩敗藥難焚。”最後還是由上、下街頭德高望重的老者協商,採用抽籤分一、二各舉事一年交替耍龍的方法,才緩解了矛盾的激化,但以後的日子裡,少許磨擦是常有的。
淪海桑田,世事多變。改革開放政策施恩於壺天人民,壺天發生了令人難以置信的翻天覆地的變化,農民成了商業大款,房屋異地、開花穿插,上下街頭分界線日趨模糊,壺天人民上、下意識逐漸淡薄,真的是上下難分了。
耍火龍燈在貫徹落實“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及落實科學發展觀的今天,新形勢、新觀念、新風尚逐漸深化,在多種新陳代謝的事實面前,壺天人民的精神意識,即將融為一個整體。隨著時間的推移,會迅速擴展、輻射開來,直到把十里長街的整個壺天熔化為一個更大的整體。誠望所有的壺天人民,為共同提高壺天在湘鄉、湖南乃至全國的知名度而奮鬥;為振興壺天經濟,繁榮壺天市場而攜手同行,推動壺天文化旅遊經濟建設迅猛發展。壺天非物質文化遺產壺天火龍燈明天更特色,爭創進入全國行列。
壺天火龍燈壺天火龍燈
耍火龍燈耍火龍燈
耍火龍燈耍火龍燈
耍火龍燈耍火龍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