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三十裝路香

七月三十裝路香

七月三十裝路香,流行於廣東省珠海市斗門區蓮洲鎮的民俗,廣東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七月三十裝路香這一傳統習俗起初源於四邑地區,以黃楊山以北的山丘、草灘一帶較為盛行。七月三十裝路香過程是香火滿路,火龍的造型獨特、古樸,表演時有節奏、有民謠和唱、有變化,且村內家家戶戶均參與。

2010年7月,七月三十裝路香被列入斗門區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1年6月7日,七月三十裝路香被列入珠海市第四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2012年2月21日,七月三十裝路香被列入廣東省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非遺編號Ⅹ-49。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七月三十裝路香
  • 批准時間:2012年2月21日
  • 非遺級別:省級
  • 非遺編號:Ⅹ-49
  • 申報地區:珠海市斗門區 
  • 非遺類型:民俗
歷史淵源,民俗內容,傳承保護,傳承價值,傳承狀況,傳承人物,保護措施,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七月三十裝路香這一傳統習俗起初源於四邑地區,以黃楊山以北的山丘、草灘一帶較為盛行。
郭氏家族自清乾隆十六年(1751)的十八世祖至今,除了動亂之年中斷之外,一直傳承七月三十裝路香。
20世紀60年代以來,七月三十裝路香一度中斷。

民俗內容

蓮洲鎮當地的水鄉居民選擇在地狀皇的生辰日(即農曆七月三十日,如遇小月,則提前一天)這天集體焚香祭拜,祈求一年的風調雨順,並將這一天定為裝路香日。這天傍晚,人們紛紛在自家四周和門前小路兩旁焚香祭拜地狀皇。七月三十裝路香每一項內容都有其特定的表現形式,多由老人和中年婦女來操辦,具有普遍性和簡易性的特點。
一、加工香枝
先後有5道工序:
1.裁截竹枝:選擇乾竹枝(最好是粉丹竹、廣寧竹),按38厘米(或28厘米)的長度用手鋸裁截。
2.破削香骨:用刀把裁截好的竹枝破開至牙籤般粗細,再用小刀稍作削批修整。
3.蘸染香腳:用膠桶將紅色顏料開水,把破削好的香骨以10厘米(或8厘米)為度進行蘸染,作為香腳,晾曬至乾。
4.搓粘香肉:將禾稈草打粉或幼嫩粉狀木糠放進適度的漿糊里攪勻,使之黏糊,作為香身粘附物;再用手捏住香腳把成捆的香骨按28厘米(或18厘米)為度蘸粘上述的糊狀物,然後把成捆的香骨平放在鋪有上述易燃乾粉的木板上搓粘,使之既沾滿粉狀物,又不致相互粘連。至此,搓粘香肉即告完成。
5.晾曬香枝:將既染好香腳又搓粘好香肉的香枝晾曬乾,備用。
二、製作香墩
香墩的製作材料有很多,有的用粘土捏製成鵝蛋形平底的泥團,有的用蕉樹頭切成2、3厘米厚的平底塊狀,有的用番薯、芋頭、南瓜、蘿蔔、冬瓜等切成不同形狀的平底塊狀等等。香墩的作用是便於固定插裝香枝。
三、製作火龍
(一)火龍頭:共有10個步驟:
1.量度裁剪鐵線(龍頭主體的鐵線分3橫7縱共10條,其中上橫線170厘米、中橫線190厘米、下橫線80厘米,縱線中的2條為2.05米,其餘5條均為98厘米;後頸4縱,均為12厘米);
2.彎曲鐵線造型(將2條2.05米的鐵線彎曲成圓形);
3.在木桿上固定上述的2條鐵線;
4.用幼鐵線綁紮固定龍頭主體及龍頸(先彎曲綁紮3條橫線,然後稍彎曲綁紮7條縱線,最後綁紮後頸4條縱線);
5.用幼鐵線紮成大龍角1對、小龍角3對、龍耳和龍嘴、龍牙、龍鼻,以鐵皮作龍舌,並固定龍口內的小龍珠;
6.用紅油漆將鐵線塗色;
7.採集榕樹須;
8.綁紮、修剪龍鬚(用尼龍線綁紮榕樹須,分開上須和下須進行修剪);
9.用蕉梗裝飾大龍角;
10.裝上玻璃珠作為龍眼。
(二)龍身架:砍蕉葉,削蕉梗,同時選取若干條90厘米長、6厘米寬頻木板,再用一條約40厘米左右的木棍在木板底部中間固定作為手持柄,然後在每條木板上用鐵釘固定3條並排的蕉梗以便晚上插香用,這就是龍身架。
(三)龍尾:在一個龍身木架的一端用鐵線扎制5條尾翼並塗上紅油漆。
(四)大龍珠:用1個金黃色的南瓜固定在木棍上作為大龍珠,作為晚上舞動火龍時率先行進時用。
這樣,龍頭、龍身架、龍尾和龍珠都製作完成。
四、焚香祭拜
七月三十日晚,每戶村民在自家房屋四周及門前小路上按1尺左右的間隔安放自製香墩。等到7點,便在香墩上插上1或3根香枝,然後焚香祭拜。祈求太平盛世一年四季風調雨順、開荒耕種五穀豐登、養殖生產六畜成群、出門打魚平安歸來等等。
在自家的房屋四周起,沿路裝香直至禾塘四周以及社公等地,寓意一路興旺,人壽年豐,神明保佑,達成願望;
裝香後,家家戶戶放鞭炮、燒紙寶、焚衣紙,則是表示對地藏王虔誠禮敬;
拜祭時,敬備祭品(一般為豬肉、白酒或生果、清茶),拜祭者蹲地雙手合拱,口中念念有詞,訴諸所願。一般是祈求地藏王保佑太平盛世,國泰民安,家人身體健康,丁財兩旺,五穀豐登,事事順心。
因家家戶戶都在同一時間裝香拜祭,村內香火成行成列,煙霧繚繞。
七月三十裝路香
焚香祭拜
五、舞動火龍
村民選取若干條長1.5米左右的蕉梗,在每條蕉梗里插上6枝香,然後用一條長約40厘米左右的竹枝在底端固定做為手持柄。以10個人為一組,每人手裡拿兩條這樣的蕉梗連在一起便成為一條火龍了。另外還要用細竹枝紮成一個簡易的龍頭,以榕樹須作為龍鬚,用1個小球進行簡單的裝飾後作為龍珠。1個人舞動龍珠,另外的10個人則跟在龍頭後隨著龍珠舞動,遠遠看去就象一條飛騰的火龍。村民們還自編了很多順口的民謠,和著節奏舞動,場面熱鬧非凡。
七月三十裝路香
舞火龍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七月三十裝路香反映了水鄉居民樸實的生活傳統,承載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和期盼,也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鄰里關係的和諧發展。七月三十裝路香的傳統習俗表達了民間祈求太平盛世,嚮往美好生活的願望,體現出珠江三角洲地區民眾樸實無華的性格特徵,在當地民間具有廣泛的參與性;七月三十裝路香活動具有獨特的形式與內容,為研究嶺南地區民間信仰的形成、發展與衍變提供了有力證據。

傳承狀況

僅有年長的人們還能了解和掌握七月三十裝路香獨特的儀式與內容,而年輕一代普遍對其缺乏認識,七月三十裝路香已經瀕臨消亡的境地,亟待採取有效措施加以搶救和保護。

傳承人物

郭幸福,男,1944年3月16日出生,斗門區蓮洲鎮橫山村人。郭幸福受祖輩影響,對七月三十裝路香的習俗有全面的了解,並發明創新了編扎龍頭的技術,曾於2009年農曆七月三十在橫山村組織了一次規模較大裝路香活動,參與人數之多、範圍之廣為歷年來的首創,具有較大的民眾影響力。
七月三十裝路香
郭幸福

保護措施

自2009年以來,在非遺保護中心的大力支持和鎮委、鎮政府的高度重視下,珠海市斗門區蓮洲鎮每年都會舉辦“七月三十裝路香”傳承活動。

社會影響

重要活動
2021年9月6日—12日,斗門區第六屆民俗文化展舉辦,具有七月三十裝路香展示活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