疍家文化

粵港澳大灣區是歷史上水上先民疍家匯集、出沒的地方,其主要分布在珠海斗門區廣州番禺深圳、佛山順德東莞中山、江門新會香港等地。大灣區均有疍民出沒,疍家文化歷史底蘊深厚、區域輻射遼闊,合作的文化基礎早已有之。

疍家人被稱為“海上遊牧民族”,他們祖祖輩輩以捕魚為生,常年漂泊在海上,以漁船為家,有著自己獨特的疍家文化。曾經圍海造田,灘涂變沃野,疍家人用自己勤勞的雙手創造生活。如今,城市化發展吞噬安靜小鎮,疍民上岸逐漸轉型,一段古老的文化瀕臨消失。隨著時代的進步,現在大部分疍家人已經上岸,其民風也發生了變化,獨特的疍家文化面臨失傳。

疍家文化豐富的風俗民情、濃厚的地方色彩、鮮明的水鄉特點,具有極高的旅遊價值與文化價值,在具有原生態疍家文化的鄉村打造本土特色的水鄉旅遊文化品牌,可以吸引大量的外來遊客,可以為當地民眾提供更多就業機會與資金收入,提高鄉村的經濟發展水平,助力鄉村經濟振興。

基本介紹

歷史背景,疍家文化生態保護區,

歷史背景

粵港澳大灣區是歷史上水上先民疍家匯集、出沒的地方,其主要分布在珠海斗門區、廣州番禺、深圳、佛山順德、東莞、中山、江門新會、香港等地。
大灣區均有疍民出沒,疍家文化歷史底蘊深厚、區域輻射遼闊,合作的文化基礎早已有之。挖掘覆蓋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城市的本土文化,設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不容忽視且刻不容緩。
疍家文化具有特色的服飾飲食、婚喪嫁娶、待客禮儀、節慶遊樂、民族工藝、建築風格等,在當地形成了別具一格的民俗文化景觀。
以珠海斗門區為例,迄今為止,“斗門水上婚嫁”、“裝泥魚”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飄色”、“七月三十裝路香”、“橫山鴨腳包”等已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蓮洲舞龍”、“蓮洲地色”等16項已被列入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裝風膳”、“正旦晚煮菜茶”等30項已被列入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70多條非遺線索正在挖掘整理之中;另外,還有排山村、南門村兩個國家級傳統村落,4個省級傳統村落,19個市級傳統村落。上述種種無不滲透著疍家文化的特質。
其中,“斗門水上婚嫁”便是疍家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靈魂精髓,富有水鄉地方特色的風俗民情,既融合了廣府文化,又滲透著客家文化的元素,以船為主要交通工具,在備婚宴、接新娘、拜高堂、會親友等情節上,以即興創作的鹹水歌對唱貫穿整個婚嫁活動的全過程。水上婚嫁體現了疍家人的勤勞勇敢、仁愛禮儀、衣著服飾的樸素、家居陳設的大方、民歌創作的真實,致使疍家文化魅力影響著整個大灣區。

疍家文化生態保護區

來自斗門區的珠海市人大代表沈俊校,在當地任文化館館長,多年來他熱衷保護疍家文化,讓疍家文化傳承在珠海重新煥發活力。多年來他呼籲珠海創建疍家文化生態保護區,打造大灣區本土文化旅遊品牌,在有利於保護疍家傳統的文化遺產的同時,更有利於推動大灣區文化融合發展,助力鄉村經濟振興。
在沈俊校看來,建設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打造灣區文化品牌是立足粵港澳文化資源優勢,推動城鄉協調發展,促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戰略需要。以建設文化生態保護區為抓手,結合本土文化,建立疍家文化生態保護區,創建灣區特色的水鄉旅遊文化品牌,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如何建設疍家文化生態保護區?沈俊校建議,要做好頂層設計,明確功能定位。“縱觀十年來全國各地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因為頂層設計不科學、功能定位不明晰、建設動機不純潔,許多地方高舉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旗幟,借船出海、借殼上市,出現破壞性保護、保護中破壞現象。因此,應該汲取全國各地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的好經驗、好做法和失敗的教訓,樹立整體保護、文化生態、生存空間的理念,將物質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合發展。”
要全面規劃、發掘大灣區疍家文化。要尊重當地疍民世代相傳居民的生活習俗等內在規律,不要把人請下山而技藝和習俗留在記憶里。堅持疍民是文化遺產保護的主體,文化遺產保護要注重區域內風俗信仰、情感色彩和心理感受,避免出現所謂“打造”或“營造”的文化生態實驗區,總體規劃不能僅從城市規劃的角度編寫,要整合多方力量科學規劃,文化遺產研究專門機構、高校和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專家一起開展調查研究。
要把握好文化遺產整體性保護規律,在大灣區建設疍家特色鄉村和特色小鎮,依法推進珠海斗門疍家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推進粵港澳大灣區範圍內其他城市疍家文化傳承傳播與交流互動,推動疍家文化大灣區全域融合發展。
廣東東莞沙田鎮莞草種植與編織工作站入選第二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站,疍家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莞草文化在此得到了傳承和弘揚。
東莞沙田鎮水網密集,河涌河道縱橫交錯,是疍家人聚集地,這裡有著特色鮮明的疍家文化。作為疍家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莞草文化滿載疍家人艱苦、質樸、勤儉的生活記憶。為保護傳承莞草文化遺產,近年來,沙田鎮探索恢復莞草種植,並開展編織手工藝傳承工作。除組織具有莞草種植知識的熱心愛好者從事專門的種植外,還把莞草破草、晾曬、編織等傳統手工藝再次復原,把美術、時尚等元素注入莞草編織工藝中,讓有著悠久歷史的莞草文化重新煥發活力。與此同時,沙田鎮還將莞草種植技藝立項申請為東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在近日舉行的2021年東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會議上,該鎮莞草種植與編織工作站成功入選第二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站,沙田鎮第一國小(莞草編織課程的構建與實施)榮獲“非遺在校園傳習基地”獎項。
去年12月,沙田鎮建成開放了沙田文化藝術中心,通過豐富的展品、生動的場景、富有科技感的互動體驗,展示沙田的龍舟文化、疍家文化、莞草文化等本土特色文化的獨特魅力,打造嶺南疍民文化示範場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