疍家婚禮

疍家婚禮

疍家婚禮是一種古老的傳統婚俗。主要分布在北海市地角鎮,這裡即為船家聚居之處,有以“舟楫為家”的傳統,或傍岸臨海架設“疍家棚”。疍家婚俗表現在男女未訂婚的船家,女家則放置一盤花於船尾,男家則置一盤草於船尾,以此招媒人撮合婚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疍家婚禮
  • 分類:婚俗
  • 地區:北海市
簡要介紹,基本內容,基本特徵,主要價值,歷史淵源,保護計畫,

簡要介紹

過去,疍民不與岸上居民通婚,岸上居民暈船不慣,而疍家女又不會種田。結婚時,婚禮在船上舉行,張燈結彩,場面熱鬧,有時聯舟成排,男女對歌,講究“唱”婚,古時稱疍家“婚時以蠻歌相迎”,就是要唱“鹹水歌”之意。
鹹水歌本是男唱女答的情歌,但疍家只有“哭嫁”前才由母女、姐妹、伴娘等女性對唱,稱為“嘆家姐”,這是疍家婚俗中最精彩的節日。疍娘出嫁前幾天的“哭嫁”——即嘆家姐儀式,實際上是以歌代哭,“哭”的內容不外是傾訴父母養育之恩、姐妹相處親切、傷離惜別、寄情贈言等等,更深人靜嘆聲纏綿,催人淚下,後來,發展到唱一些關於添丁發財、吉祥如意、順風破浪的內容,陪嫁姐妹圍著新娘,描眉塗唇,慈母為嫁女依依梳發,一會伴娘互嘆,一會新娘獨嘆,陪嫁姐妹附和齊吟。出嫁時,嗩吶聲聲,男家接親的人在船上乘興地將新娘抱起拋來拋去,喜氣洋洋,笑語喧天,意趣“顛船”。

基本內容

沿海疍民(即居住在船上或棚上的人家)婚俗習慣別具一格,如果說陸民婚俗特色講究一個“禮”字,那疍家婚俗還兼有一個“唱”字,這無疑是它們的古老傳統“婚時以蠻歌相迎”的遺韻,如閨女出嫁前幾天,足不出戶,在家(即船或棚)自哭自嘆不絕,陪嫁姐妹及伴娘等人日夜陪伴,大家聲情並茂地嘆唱,意為“嘆家姐”唱的都是一些感人的“鹹水歌”、“哭嫁歌”、“十月懷胎歌”,大都是懷念父母養育之恩,兄弟姐妹和嬸嫂之情,以及離別親人之苦。疍家新娘出嫁前10天哭嫁——“嘆家姐”,儀式是整個疍家婚俗最為動人及精彩的節日,這實際是以歌代哭,“哭”的內容不外是傾訴父母養育之恩,姐妹相處親切,傷離惜別,寄情贈言等等,都在夜深人靜,風平波息時興嘆,慢聲軟語復誦,悱惻纏綿,催人淚下。此外,在“嘆歌”階段,還有伴娘互嘆,新娘獨嘆,母女相嘆,姐妹共嘆,如果新娘聰明善歌,感情豐富兼會唱會嘆,往往“嘆”夠十個通宵才罷休,才盡興。
北海疍家人的傳統婚禮北海疍家人的傳統婚禮

基本特徵

在婚慶場面,以船代轎、以唱歌謠相賀吉祥形式為主,有時以接親拋新娘取樂或顛船賀喜,民間器樂歡奏,有別於陸上婚嫁情形;疍家“鹹水歌”每首隻有兩句,每句以七言為主,兩句都押同一個韻,上句押仄聲,下句陽平聲,這是固定的格律,唱的時候,問字取腔,句中可加入襯詞和稱謂襯詞,尾句拉腔,不管襯詞多少,節拍須以七言句等同。

主要價值

1、通過《疍家婚俗》可考證疍家的文化歷史和遷移歷史。作為“北海的土著”,他們的歷史就是北海的歷史。
2、形式獨特,具有一定的欣賞價值。
3、《疍家婚俗》中的《哭嫁歌》具有較好的教化作用。

歷史淵源

中國疍民歷史悠久,是水上人家,以漁業為生。北海疍民在鴉片戰爭以後逐漸從珠江三角洲江海邊移民過來。因疍民以“舟楫”為家,故生活習俗有自己的特色。疍民以船代步,故婚嫁也以船代轎,新娘要唱《哭嫁歌》,以歌頌父母的養育之恩。此習俗沿襲至今,許多疍民的後代結婚時,除了以船代轎,其他形式仍仿照原來的習慣。
傳承譜系
《疍家婚俗》為當地漁民自然的婚俗習慣,代代相傳。
器具、製品及作品
疍婦的疍家帽,長圍裙(士林藍布),疍家棚(竹木結構),男的多短筒褲,女的多寬襠闊腿褲,帛首(即包頭巾),流傳歌謠《哭嫁歌》、《鹹水歌》等。
瀕危狀況
由於沿海漁民已全部上岸居住,生活習俗也隨之改變,“以車代轎”已逐步取代了“以船代轎”,加上新一代漁民受外來婚俗的影響,形成後繼乏人,漸而失傳。

保護計畫

保護內容
已對人生禮俗《疍家婚俗》進行項目書面確認、建檔,並向市主管部門進行申報收集、整理,進一步進行調研、編輯。
五年計畫
2006年 保護措施:繼續普查、收集。預期目標:做到儘量系列收集。
2007年 保護措施:拍攝有關婚俗場面。預期目標:盡理搶救、建檔、保護。
2008年 保護措施:組織專家及民間藝人研討。預期目標:做到挖掘、繼承。
2009年 保護措施:搭建相關婚俗娛樂景點。預期目標:達到觀光、提高、弘揚宣傳。
2010年 保護措施:推出特色光碟、整理文字本。預期目標:廣為宣傳、活躍文化旅遊生活。
保障措施
實行全社會宣傳,尤其對漁家疍民有過的婚俗禮俗造冊登記,組織有關婚俗禮儀的民間活動,對疍家婚俗活動有貢獻和一定資歷的婚俗藝人給予獎勵,同時,收集、普查、整理、編輯、出版有關集子,或攝製光碟。
建立機制
市、縣、鎮(鄉)責任明確,制訂有關物質和精神方面的獎勵。
已採取的保護措施
初步組織專家深入到沿海疍家進行採風,整理相關原始資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