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江倉山

中江倉山

中江倉山是春秋戰國時期所遺“古郪王城居址”,公元前201-205年的郪縣縣治。隋唐時曾設飛烏縣,留下了千年燦爛的文化篇章。境內保存完好的“禹王宮”、“帝主廟”(市級文物重點保護單位)、“朝龍寺”、“飛烏遺址”、“大旺石刻”等是歷史輝煌的見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中江倉山
  • 外文名稱:Jiang Cangshan
  • 地理位置:德陽市
  • 古蹟:古郪王城居址
發展歷史,地理環境,城市建設,倉山人文,倉山大樂,倉山傳說,倉山古蹟,

發展歷史

挖掘歷史,傳承文明。古老而獨具神韻的倉山,是春秋戰國時期所遺“古郪王城居址”,公元前201-205年的郪縣縣治。隋唐時曾設飛烏縣,留下了千年燦爛的文化篇章。境內保存完好的“禹王宮”、“帝主廟”(市級文物重點保護單位)、“朝龍寺”、“飛烏遺址”、“大旺石刻”等是歷史輝煌的見證。源於周朝,聲音雄渾激越,以“音樂活化石”著稱的“倉山大樂”(首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太婆龍燈”(首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木偶川劇”、“茶韻習俗”等是璀璨文化的延續。
倉山鎮一角倉山鎮一角

地理環境

倉山,特級戰鬥英雄黃繼光和一級英雄趙宇的家鄉。行政區劃調整後,備受中江縣委縣府的關懷及世人的矚目。經成南高速公路(國家骨幹滬蓉高速組成部分)、成達鐵路直達西部經濟文化中心的國際大都會成都,與成都、南充、德陽、遂寧形成1小時經濟圈;成渝快速鐵路(滬漢蓉客運專線)、倉淮路、倉郪路、省道106旅遊環線(羅桂路、倉山樂至路)穿境而過,是川西和川中的交通樞紐,也是德陽、綿陽、遂寧、內江四市交界之處,是德陽向周邊三市輻射的據點之一。
倉山四季分明,山清水秀。年降雨量700-900毫米。倉山鎮幅員面積125平方公里,轄41個行政村,4個居委會,總人口85300人,耕地面積52586萬畝。地下資源豐富,有頁岩、天然氣和鹽滷。

城市建設

倉山位於德陽市最南端,距中江縣城75公里,全鎮幅員125平方公里,物流輻射半徑達50餘公里。倉山與成都市金堂縣、遂寧市大英縣、資陽市樂至縣緊鄰,歷來是能人志士與商賈聚集之地。倉山山清水秀,人傑地靈,物產豐富,風光秀麗,擁有鮮見的古樹群、竹溪、泉水般清澈的三江河、石牌坊、民居、石橋、廟宇,以及能通往山外的石板路,建設得體,相依和諧,靜雅清爽,民風淳樸,無不令人感受到老祖輩的勤懇和精明,和大自然無私的賦予和人情厚愛的溫馨……小鎮身後那連綿偉岸的龍脊山四季蔥蘢充滿生機,山頭的朝龍寺古剎金碧輝煌,古剎大門外兩課龍爪樣的古柏枝葉挺拔在雲霄,遠遠望去,活脫脫地就象一條碩大無比的巨龍蒞臨人間,如此惟妙惟肖的大自然造詣,構成小鎮一副天生和麗質的風光。
全鎮工業以特色農副產品精深加工、輕工紡織、建築建材等為主。經省市相關部門批准建設的中江倉山工業集中發展區是縣域東南面的工業孵化集中地,以“一區多園”的格局主動承接東部沿海產業轉移。
統籌城鄉,倉山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和諧發展。全鎮農業農村工作亮點紛呈,作為核心拳頭產業的畜牧業以生豬、山羊、小家禽為主,成為帶動民眾致富的有力途徑。響灘村是全市十個生態文明村之一,四川省農業科學院在該村建設了川中丘陵現代農業可持續發展示範基地,不斷探索適合川中丘陵的現代農業科學技術,增產增收,百姓從中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實惠。
中江倉山
倉山於1996年被列為四川省小城鎮建設試點鎮,2002年被列為國家級小城鎮建設試點鎮,2003年7月被四川省政府列為首批省級重點小城鎮。
倉山,作為中江經濟發展的增長極,縣委縣府給予了許多優惠政策。投資環境優勢明顯,可供開發的資源極其豐富,水電氣供給能力充足,文化教育從幼稚園到高中,各級學校配套、設施完善,擁有排名中江第二的高級完全中學,教育教學質量成績顯著。醫療衛生事業發展迅速,位於該鎮的中江縣第二人民醫院(一級甲等醫院,即將升級為二級乙等醫院)設施先進,條件優越,承擔著臨近地區近50萬人的醫療服務工作。

倉山人文

倉山大樂

倉山既是一個文化古鎮,又是一個文化大鎮。古老而獨具神韻的倉山,是春秋戰國時期所遺“古郪王城居址”,倉山鎮郪城村曾為古郪國都城。公元590年,倉山建鎮,593年即建縣,名為飛烏縣,元朝初期由於大規模戰亂於公元1279年併入古銅山縣。悠久的歷史形成樂富有民間特色的文化,享譽省內外的“倉山大樂”被稱為音樂活化石,那是倉山人的驕傲。倉山大樂的前身是唐朝宮廷大樂,於1985年改定為“倉山大樂”。
倉山大樂,既有北方鑼鼓雄渾、粗獷、豪放的特點,又有四川鬧年鑼鼓雋秀的風格,快打驚天動地,排山倒海,聽者心靈無不震驚;慢打和風細雨,使人陶醉、心曠神怡。樂隊和舞隊均不限人數,如廣場表演,可成百上千。改革開放以來,祖國經濟繁榮,弘揚民族文化的主旋律已成為文化部門的一項歷史使命,湮沒多年的倉山大樂便開始露面了,在市縣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倉山大樂得到了很大的發展 。1991年3月8日,原德陽市委書記李永壽到倉山視察的第一天晚上,看了倉山大樂,讚不絕口,指示文化部門一定要抓好這一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間文藝。原四川省文化廳廳長、省舞蹈協會主席杜天文、《四川省民間音樂集成志》辦公室副主任亞欣老師等一行7人前往倉山,實地考察了大樂的歷史與現狀,對大樂的發展提出了許多中肯的建議。亞欣老師還為大樂題詞“倉山大樂名遠揚,鼓樂激越震山鄉,民族文化傳瑰寶,中華精神顯輝煌!”為了使倉山大樂發揚光大,1996年5月,倉山工委特邀省市縣音樂、舞蹈專家和宣傳、文化部門的領導,現場觀看後,又在倉山召開額“倉山大樂發展研討會”,廣泛地聽取了各方面的意見,認真進行了打磨,在此基礎上精益求精,使大樂的表演藝術進一步提高。1996年11月,德陽市電視台將"倉山大樂"錄製成電視音樂片後,參加了全國百家城市電視台音樂節目展播。在廣州評選時,一鳴驚人。在全國220多個送展節目中,以其獨特的民間文化藝術和精緻的表演技巧,榮獲"96全國百家城市電視台音樂電視展播"銅獎。1997年10月,倉山大樂又應邀參加在成都舉行的中國藝術節,並在民間工藝博覽會開幕式上進行表演,受到各界的好評,10月25日、28日,中央電視台《焦點訪談》,四川電視台專題節目分別對表演進行了專題電視報導。至此,倉山大樂也光榮地載入了中國民間音樂史典。

倉山傳說

倉山人與龍有緣,他們正是龍的傳人,作為一個具有濃郁地方文化特色的古鎮,倉山總是與神秘精怪和大氣厚重聯繫在一起的,只要是稍微涉獵過倉山歷史的人都會驚詫:這是一片神奇而又充滿著熱度的土地。不說這裡在解放前據說曾經要建都立國自王一方,也不說那大氣磅礴的倉山宮廷大樂如何威震華夏,就說那倉山的龍燈就讓人盪氣迴腸,一詠三嘆。倉山的龍燈起源於何時?我們大不去考證。但是辛亥革命不久,倉山龍燈就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倉山人是硬性人,粗獷豪邁,熱情奔放,不屈壓迫和苦難,舞龍,正是倉山人龍馬精神的一種文化載體。辛亥革命,腐朽的滿清王朝被推翻了,苦難倉山人民精神空前煥發;倉山龍燈也空前地活躍起來。傳說中,倉山有兩條龍,一條是皂角樹的金角龍,另一條是朝龍寺的金龍。後來在當時國民黨倉山區區長李冬谷的支持下,一時,倉山龍九龍齊飛:在倉山宮廷大樂地繚拔下,伴隨著“皇帝聖駕”,火龍、金龍、花龍、桃龍……沸騰了倉山及臨近地區。
在倉山龍中,首推火龍。火龍是用硬質材和粗麻布綑紮斗目標色裝點而成,成形龍略顯有些“苗條”,細看龍體龍態造型逼真,透出靈氣,再看鐵骨錚錚,精悍生威。耍火龍是強悍男人的行當,鑼鼓一響,那些除了著一條火把窯褲,全身赤裸的精壯漢子就對著四面八方噴射而來的煙花狂舞跳。勤勞勇敢的倉山人民就是舞著這樣飛騰閃耀的龍燈走過了苦難近代,走出了三座大山的壓迫。為了抗拒文化專制,倉山人曾經與時代開過玩笑。“文 革”期間,在“破舊立新”“橫掃一切的時代”倉山火龍面臨滅頂之災,有人要焚燒倉山火龍時,火龍突然一夜之間銷聲匿跡。原來,倉山那些新時代龍的傳人,為了保龍脈,搞好一場打槍換一地的“地道站”。倉山龍蹲了十年冷宮才得以重見天日。倉山人至今難忘1978年那個金秋,黨中央一舉粉碎“四人幫”後僅兩年,就排除了重重干擾,揭批“兩個凡是”,全國人民迎來了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勝利召開。人們欣喜若狂,倉山也沸騰了,10年身藏不露面的倉山火龍又雄現於人民面前,人們沒商量地就紛紛敲打鼓湧向街頭,與火龍一道爆地狂歡起來,就這樣,每遇逢年過節,慕名前來看倉山龍燈的人便蜂擁而至,把整個倉山城擠得水泄不通,盛況空前。
倉山人龍的精神確實是超乎常人想像的。自古以來,舞龍都是男人的專利,女人不得涉足。而如今,一提起倉山的龍燈,家喻戶曉的就是倉山活躍著的那支 太婆龍燈隊 。“文革”後,那些放開了小腳的太婆們在黨的改革開放政策的感召下也解放了思想,待朝龍寺建成後,太婆們就想朝龍寺的金龍也應該恢復,於是1987年艾國珍、劉應福等人便邀約了20多位太婆自發組織了“倉山太婆龍燈隊”,從此接管了歷年來屬男人們揮舞的朝龍寺這條金龍。每到過節,“太婆龍”一上街,倉山就熱鬧非凡,黑壓壓的人群把太婆龍燈隊圍得水泄不通,居民們在門口掛上鞭炮迎接太婆龍燈隊得到來。鞭炮響起,人群擁處,太婆龍燈隊便神龍活現地舞在那裡。那氣氛,誰見了都會被感染。“太婆龍”時至今日,已有17個年頭。17年的摸爬滾打,17年的風風雨雨……龍婆婆們堅持操練與表演並進,並做到了精益求精,在龍燈的製作上用料考究 工藝創新頗具特色。今天,“倉山太婆龍燈隊”已由80多位清一色老太婆組成,舞龍手、鼓樂手、彩旗手……分之明細,各行其責,配合默契。別看這些太婆年事已高,舞起倉山龍來還真的事有板有眼,虎虎生威,龍抱柱、龍盤花、超級大散翅、龍滴水……一招一式都地地道道。倉山古龍的龍脈傳承可以說在現代的經典傑作就是這支太婆龍燈隊。她們代表了倉山龍的精神,傳遞著倉山人的文化信息。她們舉起的不僅是朝龍寺的龍燈,更是倉山的文化大旗。17年來,龍婆婆們為當地幹部民眾帶來了無比的驚喜和歡樂,倉山“太婆龍”成了人們眼中的一道亮麗的風景。也難怪這些年,四面八方的遊客和攝影愛好者赴倉山如蜂擁,把“太婆龍”的雄姿和瀟灑拍成一張張漂亮的圖片,在省市展出,在報刊刊出。四川電視台也把“太婆龍”的“風光”放在《金土地》節目中與廣大電視觀眾見了面。2003年10月5日,《四川日報》第四版對其更是進行了大幅報導。於是乎,“太婆龍”威風八面,聲名顯赫,人人青睞。因此,衝著“太婆龍”來倉山觀光旅遊的人增多了,倉山城車水馬龍,商情看好,熱鬧非凡。
倉山的民間藝術太豐富了,不光有我們上面所提及的“倉山大樂”和“太婆龍燈隊”,還有“倉山川劇團”、“倉山玩友會”、“倉山俱樂部”、“倉山花鼓隊”、“倉山農民樂隊”、獅燈、踩高蹺、出彩台。

倉山古蹟

倉山是一個充滿神奇的地方,歷史底蘊厚重,被省文物專家鑑定為7000萬年前的恐龍化石就是在倉山出土的,引起海內外人士極大興趣。從此,倉山這個小鎮聲名顯赫,走出市門、省門以至國門,讓世界知道倉山這個名字。倉山現有一個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帝主廟。帝主廟修建於清代雍正年間。走進帝主廟,那宏偉的建築立刻呈現在你面前,但讓人感興趣的不是那宏偉的建築,也不是它那別致的造型,而是那幾根龐大的柱子,那柱子上精湛的雕刻,柱頭上的龍抱柱、龍盤花、龍舒身、龍展翅、雙龍戲珠、龍奪寶……一招一式都雕繪得栩栩如生。那威猛的獅子更是雕繪得很逼真,威猛之中不缺乏靈氣,還有那……
位於倉山鎮倒碑村的石刻,座南朝北,由七龕石窟組成,於1987年文物普查時發現。2003年4月,又新發現了七龕石窟。經省石窟寺考古專家、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專家考察認為:1987年發現的七龕石窟可能為早唐時期建造,新發現的七龕石窟開鑿時間可能為盛唐時期,即唐高宗、武后至唐玄宗開元、天寶年間,造像主要有彌勒佛、四方佛、西方淨土變等。根據石窟發現現場分析,其地下可能仍藏有石碑崖石刻及其新發現,在我市石窟寺考古中具有很高的價值,是我市境內目前規模較大、雕刻藝術較為精湛的石窟群。隨著這些文物的先後出土,報刊、雜誌、網路、電視等報導倉山的時間多了,到倉山旅遊觀光的人多了,增加了倉山與外界的聯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