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江廣福銅山

中江廣福銅山

古銅山—今中江廣福,因基地產,歷代開採鑄錢造幣,故名銅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江廣福銅山
  • 歷史:前漢鄧通鼓鑄造錢之所
  • 礦產:銅
  • 人物:蘇易簡,蘇舜欽
歷史沿革,人物,

歷史沿革

據考證,這裡是前漢鄧通鼓鑄造錢之所。唐貞觀二十三年(公元649年)建置銅監署,設鑄錢官。唐調露元年(公元679年)廢署置銅山縣,轄今中江龍台、廣福、馮店等地。元朝地世祖至元16年(公元1279年)撤飛烏縣(今倉山鎮),併入銅山縣。其間幾經戰亂,幾度興衰,縣城毀於宋末元初兵燹,於元代至元二十年併入中江縣,前後歷經唐朝、五代十國、南北朝、南宋、北宋、元朝,共604年。今中江縣廣福中學處是古銅山縣城所在,有名的銅山八景就在附近。當陽勝處、古招提(廣福院的前身)、走來石(又名飛來石)、梅坡、獅子窟、放生池、飛來泉、金鎖橋、這八景不但天然成趣,更有不少人工點綴,優美古樸、頗具特色。除廣福院、金鎖橋和走來石的船石已毀壞,其餘均有遺蹟可見。
至今,在一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廣福湧現了大批歷史名人,為後世留下無數寶貴的文化遺產。這些深蘊的歷史內涵,加上境內旖旎的自然風光構成了廣福豐富的旅遊資源。可概括為:當陽勝景,人間秀色。佛光普照,國泰民謁。古有名賢,今朝人傑。千年存址,萬世福澤。
銅山歷代名賢輩出,從唐代到明清,歷史上有記載的進士以上的名人就有23位。當時著名的“銅山十三賢”,即“五蘇”,“三趙”,“三王”,“一張”,“一林”。銅山名人中,光是蘇門文人就有十三人之多。由於蘇門文人崛起,興銅山一代文風,因此古銅山縣有“文化名城之稱。在銅山眾多名人中,尤其以“五蘇”最為著名,他們是:北宋狀元,著名文學家,被太宗皇帝稱讚為“千載遇”的副宰相蘇易簡:北宋公布朗中蘇耆;北宋愛國詩人、文學家,被稱為“蘇梅”的集賢校理蘇舜欽;宋代度判官蘇舜元;宋末著名文士蘇伯起。銅山“五蘇”一直為歷代稱頌。
被稱為“價值連城”的明朝《銅陵記勝碣》碑文云:“計圍六陵,高可七尺許,上下皆橫刻雁行,中行銅鄉當朝甲科姓名與各授官之差。顧剝落太甚,隱約可辨者三十餘人,而蘇門三世因可考見”。文中“剝落太甚,隱約可辨者三十餘人”,可見當時銅山文人之多,真是令人驚嘆。文中的“蘇門三世”,就是指這五個蘇氏名賢,又可見銅山“五蘇”在當時是多么的著名。
《銅山鄉賢祠簡記》碑文中也有記載:“考前人之遺蹟,無後借材異地而已,得趙公延義、蘇公易簡、子耆、孫舜侵、九世孫伯起,趙公成慶、張公國寶”。
《銅山鄉賢祠》碑文云:“史傳又宋判司天監趙公延義,參加政事蘇易簡,工部郎中蘇公耆,度判官蘇公舜元,集賢校理蘇公舜欽,處士蘇公伯起,元封君趙公垠,四川行省參加政事趙公成慶,四川肅政兼訪副史張公國寶,凡九人”,碑文中更詳細地記錄了銅山“五蘇”。
據《王氏家譜》中《惟賢公傳》一文記載:“於下寶峰建祠,祀銅山鄉先達,趙公三、蘇公五、張公一,為九賢祠嗣”。文中的“蘇公五”九世指這銅山“五蘇”。
市公元1850年,當時清朝中江縣令蘇鼎甲,在游廣福銅山,拜諧“銅山鄉賢祠”後,欣然寫下了《游銅山訪賢祠》一詩,詩中有“政績傳三趙,文章著五蘇”的名句,對聞名一世的銅山“五蘇”作了充分的肯定和高度評價。

人物

古銅山縣“名賢輩出,彪炳史冊”。而其中最最著名的當屬北宋宰相---蘇易簡。蘇易簡(958-996)字太簡,其先祖傳素由陝西武功縣遷蜀地梓州銅山(今中江縣廣福鎮)。父親蘇協,舉後蜀進士,歸宋,歷任州縣官,後居翰林,任開封縣兵曹參軍,繼升任光祿寺丞,蘇易簡隨父到河南,從小聰明好學,風度奇秀,才思敏捷,太平興國五年(980)年22歲即舉進士。當時,宋太宗方留心儒術,貢士皆臨覆試,蘇易簡所試三千餘言立揮而就,奏上御覽,宋太宗極為稱讚,說:“君臣千載遇。”於是擢冠甲科,成為北宋時期四川的第一位狀元,今廣福鎮銅山鎮銅山遺址尚有“蘇狀元打馬還鄉”的摩崖石刻圖。蘇易簡初為將作監臣,通判昇州,後遷左贊善大夫。太平興國八年(983)為右拾遺知制誥。雍熙初,因參與郊祀有功,進秩為祀有功,進秩為祠部員外郎。淳化二年初負責京朝官的考課工作,知貢舉期間,規定用紙糊蓋考生姓名,發杜絕舞弊,沿用至今。練文筆翰墨非常刻苦,有著作《文房四譜》、《續翰林志》及文集二十卷,是第一位宋詞家和有名的書法家。後遷中書舍人充承旨,成為宋太宗親隨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