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子燈

星子燈

星子燈是流傳於湖南省醴陵市境內的一種傳統民俗舞蹈藝術形式。因其用硫磺等物製作而成,點燃後,火星四濺,明亮閃爍,有如天上的繁星,故名之為“星子燈”。倘若人們將“星子燈”搖動起來,則如一條火龍,故又稱之為“火龍舞”。醴陵星子燈形成於明末清初,流行於湖南醴陵白兔潭鎮及東鄉一帶,始創於醴陵田心村,是中國目前獨一無二的一種龍舞,也是中國最古老的火龍舞之一。“星子燈”的形成,引發了炮竹生產的歷史性變革,產生了它的分支——花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星子燈
  • 分類:民俗
  • 地區:湖南省醴陵市
舞蹈簡介,製作方法,表演形式,文化價值,主要特徵,歷史傳說,傳承譜系,

舞蹈簡介

星子燈是中國獨一無二的一種龍舞,是中華民族最古老的火龍舞之一。“星子燈”開創和流行於醴陵市花炮生產主產區——醴陵東鄉地區。由於種種原因,這一優秀的民間舞蹈曾經一度瀕臨滅絕。2007年,經過醴陵市政府的挖掘和整理,被列為株洲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組隊參加了湖南省第四屆文化藝術節表演,廣受歡迎。2009年,“星子燈”已初定為省級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星子燈”的起源是古時人們將硝磺和樹皮混雜在一起,放在房屋內的廚房廁所、豬欄等角落,用火點燃進行消毒祛瘟。有智者受炮竹引子的啟發,將硝磺、樹皮和炭等製成“捻子”(註:醴陵話叫“枚子”),夾在木製的手把上,且三五一組將手把上的“捻子”點燃,在房屋前後來回跑動,隨意變化隊形對環境進行消毒處理。手把上的“捻子”點燃後綻放出點點星花,舞動時星花縷縷似火龍在空中飛舞,蔚為壯觀。在歷史的歲月中,醴陵市民間藝人不斷地對“星子燈”的道具和隊形進行休整和規範,久而久之,逐步形成了今天民間舞蹈“星子燈”的完整結構,極具醴陵文化特色。
“星子燈”舞蹈在醴陵田心村至今仍然存在,每逢中秋佳節,舞龍者走家串戶,舞動星子燈,驅除邪疫,祈禱吉祥,給人們帶來了中秋佳節歡愉的心情,同時也在訴說著悠悠歷史的傳統文化信息。“星子燈”表演時間是每逢中秋前後一周,時間為半個月。

製作方法

星子燈套具“捻子”(註:醴陵話叫“枚子”),其製作過程是:用荷樹皮、杉樹皮燒成炭末,加上杉樹木炭一起磨成粉用細篩過濾後,再用土硝摻和均勻,剪一張9cm寬,30cm長的土紙,把二根粗香壓在粉上捲成1.5cm大小,用漿糊封口曬乾,待用。星子燈有8個頭燈:清吉燈(七星燈)、康泰燈、月燈、日燈、水燈、土燈、金燈、木燈。星子燈演員7人,由男演員擔任。

表演形式

藝術的本質特徵歸根到底就在於它的表演形式的審美性。綜觀湖南民間舞蹈,就會清楚地看到:星子燈不僅真實反映了人們的現實生活,表現了人們對生命的強烈渴望和追求,而且通過純樸古老的藝術手段,做到了內容與形式的完美統一。民間舞蹈的審美特徵是:現實生活的真實反映、生命永恆的執著追求和稚拙古樸的藝術神韻。而真正的舞蹈美要靠舞者的肢體語言來表達,火龍舞“星子燈”在舞蹈過程中,舞龍者動作幅度很大,甩動起來的手柄產生的圖象一片星光燦爛,氣勢浩大。下面主要來介紹“星子燈”的具體表演內容。
“星子燈”表演內容主要有:扯一門扯二門扯三門扯四門太極圖筒車挽水雙音坐蓮螞蟻出洞岩鷹曬腋黃狗練窩打地老鼠禾桶爆箍滿江紅天下太平等。筆者去 年中秋節有幸看到了當地的表演,印象最深的莫過於“滿江紅”和“天下太平”了。下面筆者為大家簡略介紹一下這兩個內容。
1、“滿江紅”:所有的舞龍者手持手柄朝一個方向甩動,“枚子”所發出的紅光像流水,鋪天蓋地的灑下來,實有“四海翻騰雲水怒,五洲震盪風雷激”之勢,也不禁想起了張益邦的那首“怒涌江河,愁緒幾。登臨望月,天際水。仰天長嘯,暴淚如傾。燕子樓空惟焦土,無可奈何傷心碧。莫等閒,愁白少年頭,徹底枯。休學恥,猶未雪。誤診恨,何時滅?俠之大德厚綠天下,王侯將相本無種,我是男兒當自強。夢北大,愁緒飄然解,不勝悅!”的豪情壯語。
2、“天下太平”:七個人隨著腳步而變換隊形,各自站在特定的位置上,手中的手柄左右擺動,先後分別寫出了 “天下太平”四字。當地村民說起了這個表演內容的由來:傳說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帶兵駐紮在當地的青福山,勤兵歷練,但到晚上的時候卻只有停止操練。此年中秋之夜,朱元璋看到山下有一條看似火龍的東西在遊走,便命令士兵來考察究竟,士兵如實稟報,後來朱元璋就採用了老百姓玩耍 “星子燈”的方法,到了晚上每個士兵都手執火柄進行練兵。雖然在史書上沒有相關的記載,但“天下太平”這個步法是由朱元璋所創造的這個故事一直盛傳在當地的老百姓口中。不管“天下太平”如何而來,但絕對是代表著當時老百姓對安居樂業、美滿生活的嚮往。

文化價值

不管“星子燈”以什麼樣的動態形式傳承於人們的生活之中,但其所展現的都是民間藝術的精神。它格調清新、動作質樸、剛健,是勞動民眾自發的創作。它是熔鑄著人們生活觀念的民間藝術品,是與人們的社會生活融為一體的。縱然是在現 在,也同樣有著不可低估的文化價值。具體來說,它的文化價值大致可分概括為以下幾點:
1、藝術價值。“星子燈”屬龍舞中的一種,是地道的民間舞蹈,但它又獨立於龍舞,在舞動中十分可觀,它運用了中國龍舞中的一些特點,依據自己地理環境,獨創舞蹈,具有獨特的藝術價值。
2、歷史與現實價值。“星子燈”的起源是以祛病祛瘟為主要作用的,後來發展到成為人們娛樂的方式,在此基礎上,鞭炮研究者們通過“星子燈”的製作方式,研究出花炮,成為現代花炮最早的原始形態。
3、民間認同價值。祛瘟後,人們認為可以把它當成一種娛樂工具,為人們帶來歡樂,於是被人們所認同,便傳入到瀏陽、攸縣、江西萍鄉等地,當地民眾爭相效仿,流傳至今。
“星子燈”不僅僅是一個民間舞蹈,它代表著一種藝術,代表著一種歷史,更代表一種百姓生活的形態。如果人們對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淵厚文化作一次簡單的梳理,那么民間舞蹈毫無疑問是其中占有極大比重並且地位也極為重要的一個方面。民間舞蹈在中華民族發展演進的過程中,形成了地域範圍廣闊的多樣性文化,它們凝聚了一個地區的性格,反映了所在地區的精神和信仰等深層次的信息。時代在不斷地發展,人們在力圖繼承那些民間藝術的同時,心中還是要有一種理念——世界著名的傑出的民俗學家阿蘭·鄧迪斯教授有這樣的觀點,民俗本來就是變化的東西,消失並不可悲,可悲的是你沒有注意到它的價值。
火龍舞“星子燈“藝術的興盛時期雖已過去,但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化傳統,作為兼具文人與民間、視覺與聽覺、時間與空間的綜合性藝術,無論內容還是形式,都有深入探究的必要。這種探究不僅是對歷史文化的追述和理解,也為當代和以後的藝術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參照。

主要特徵

“星子燈”舞蹈的主要特徵:
1、獨特性
龍舞在中國各顯神威,各分支舞蹈形式多樣,而“星子燈”舞在龍舞中它是中國唯一的一種舞蹈形式。
2、可觀性
“星子燈”在舞蹈過程中,星光燦爛,氣勢浩大,氣氛熱烈,十分可觀。
3、藝術性
①集舞蹈與音樂於一體;
②舞蹈動作隊形豐富;
③各種舞蹈造型美觀;
④具有濃厚的地方民間藝術特色。
4、程式化
經六百多年的不斷完善,已形成了一整套程式,內容豐富。
5、民眾性
參與演員廣泛,每逢中秋在醴陵東鄉家家戶戶都可參與。

歷史傳說

關於星子燈的起源,有一個美麗的傳說。相傳元末末年,至正皇帝殘暴寡恩、官吏貪婪盤剝,民不聊生,各地農民紛紛揭竿而起。其中陳友涼領導的一支起義軍主要盤駐在江西、湖南一帶。
後來開創明朝數百年基業的洪武皇帝朱元璋,背上背著的是他的母親。朱元璋母子從長沙一路逃難過來,早已疲憊不堪。他們來到萍醴交接的王坊,大路兩旁的人家早已經逃光,連討一口水喝也做不到。也是靈光一現,朱母說看見半空中有一點燈光,估計是一座寺廟,要朱元璋背她進寺歇息。朱元璋背著母親順著山道爬上大屏上頂,果然一座好廟宇。這太屏山山高風大,一夜露宿,朱母竟然病倒了。朱元璋只好在寺中借一間房子住下來,一邊找些草藥調理,一邊幫著寺廟作些粗活。一連耽擱了十天,正好等到了開創明朝的另一個重要人物劉伯溫出場。
當年,劉伯溫被元朝任命為江西高安縣丞,但是他的建議不但得不到朝廷的採納,而且多次受到上司的壓制。眼見元朝的統治已搖搖欲墜,劉伯溫算出天子在潭洲的星相,於是憤然辭去職務,從江西往湖南而來,一路尋找值得輔佐的真龍天子。
劉伯溫來到萍醴交界,看到大屏上紫氣籠罩,信步上山,看到山牆上朱元璋題的四句詩,心中一驚。正要推門進寺,卻傳出陣陣哭聲來。一問,朱母因為病重不治而亡,朱元璋一邊為喪母悲傷,一邊為無錢埋葬而犯愁。再說朱元璋君臣二人走下太屏山,首先投奔抗元義軍郭子興。當時正值天氣炎熱,枉死的屍體來不及掩埋,各種動物屍體更是隨處可見,加上林木茂密,整個田壟中瀰漫這一種怪怪的味道。軍師劉伯溫建議趕緊採取措施,否則瘟疫流行,部隊將很快失去戰鬥力。於是,朱元璋帶著劉伯溫進山查訪,很快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凡是鞭炮作坊附近,一隻老鼠的屍體也沒有,而且有一種悠悠的清香。原來,以白兔潭、富里為中心的地區是鞭炮的主產區,鞭炮祖師李畋就出生在富里鎮的麻石村,從唐朝初年以來,這裡一直是全國最大的鞭炮產區,而製作鞭炮的原料之一硫磺正好有消毒的功能。朱元璋於是從鞭炮生產作坊找來硫磺,攙上少量的黑火藥,搓成長條,點燃後火星四射,濃煙滾滾,房前屋後熏一遍,果然就達到預防瘟疫的作用。後來,又不斷改進做法,將火藥條綁到竹木小棍上,使用起來更加方便,附近的居民也紛紛仿效,製作這種“火藥媒子”。由於這種“火藥媒子”只會燃燒釋放出煙霧和火星,不會爆炸,和以前的鞭炮不同,被民眾稱為“煙花”,相傳這就是現代“煙花”的起源。
發明和使用“煙花”驅散瘟疫成為朱元璋的第一件功勞,很快得到郭子興的信賴,成為一支小部隊的首領。朱元璋帶領部隊往江西方向進發,走到醴陵富里荷田的一處觀音廟,再往前就是屬於江西省的上栗縣了。先頭部隊發現上栗駐有陳友諒的軍隊,朱元璋擔心被兼併,趕緊掉頭部隊返回湖南,就駐紮在白兔潭、富里一帶。朱元璋回師的那座觀音廟至今被稱為“廻龍庵”。
朱元璋豈是甘居人下之人,於是和劉伯溫商量加緊操練隊伍。冷兵器時代,行軍打仗講究布陣,每個陣勢需要經過不斷的演練才能熟練。這種演練在白天還好說,指揮的將軍站在將台之上,搖動各色旗幟就能調動自如。但是,在沒有月亮的晚上卻行不通了。一天晚上,坐在帳篷中的朱元璋看著帳篷上手持“煙火媒子”消毒的士兵的身影,靈機一動,要求每個士兵手持一根“火藥媒子”演練陣形,這樣即使在漆黑的夜晚,他也能清楚的看到陣形的演變過程。其一部隊操練的場所就在荷田葉家坳上的曹家古寨,山巔之上,石砌的寨門和城牆至今尚在。朱元璋就這樣日夜訓練自己的部隊,直到一步步當上明朝的開國皇帝。
後來,聰慧的醴陵民根據手持“火藥媒子”在黑夜演練陣法的情形,發明了一種民眾娛樂活動“星子燈”。“星子燈”一般在中秋節前後的夜晚進行,中秋之夜達到高潮。整個隊伍由八人組成,為首一人舞動一顆龍珠,另外七人各舉一支夾著多支火藥媒子的木耙。隊員在龍珠的引導下,邊舞邊晃動手中的火藥媒子,迸射出橘黃亮麗的火花能夠清楚的呈現出十多個陣形團案,其中還包括“天下太平”是個文字圖案。“星子燈”誕生或,一直在以醴陵白兔潭、南橋、富里為中心的萍瀏醴地區流傳。據年近七十的李家仁老人回憶,最後一次參加“星子燈”活動是在上個世紀三十年代,他們的“星子燈”隊伍能夠擺出“民眾抗日”的四個文字造型。

傳承譜系

第一代——李秀南,男,生於1871年(清同治十年),卒於1952年,時任湖北省府台,原住白兔潭水溪三眼塘。
第二代——李金山,男,生於清1879年(光緒五年),卒於1953年,時任私塾教書先生,原住白兔潭水溪三眼塘。
第三代——李長植,男,生於1891年(清光緒十七年),卒於1973年,手工製作炮竹為業,原住白兔潭水溪三眼塘。
第四代——李家仁,男,1940年(生於民國29年),原湘潭地委瀏陽工作組成員,時任醴陵八里坳工委企業主任,湖南名人,現住白兔潭鎮田心村四隊。
傅培清,男,生於1925年(民國14年),農民,現住白兔潭鎮田心村。
第五代——張輝,35歲,現任田心村黨支部書記,現住白兔潭田心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