勉縣五節龍是陝西省的民俗舞蹈。龍是民族所敬奉的圖騰,是吉祥雄偉的象徵,傳說龍能行雲布雨、消災降福,象徵祥瑞,所以以舞龍的方式來祈求平安和豐收就成為全國各地的一種習俗。五節龍的表演分平地和高台兩大段。平地表演包括舉龍、二龍出水、翻滾游江,纏腰戲耍;高台表演包括臥台翻滾,彩虹飛駕,高台吸水等。
五節龍傳承人和龍舞骨幹藝人苦於生計無力做好“傳、幫、帶”工作,據相關資料顯示,隊伍平均年齡50歲。現代娛樂工具衝擊下很多人認為民間文藝“土、俗”而不願學習繼承。經費匱乏不能更新、增添道具維持活動,不能組織隊伍外出交流演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勉縣五節龍
- 外文名:Quinque de Draco Mianxian
- 地點:勉縣
- 節目:五節龍
- 類型:民間舞蹈類社火
基本簡介,歷史淵源,基本內容,基本特徵,主要價值,相關器具與製品,
基本簡介
作為一種民間藝術,勉縣五節龍起源並流傳於陝西省勉縣新鋪鎮新鋪灣村,據21世紀初已有一百多年歷史。五節龍因龍頭、龍身、龍尾共五節而得名,每節之間以彩繪布面覆裹。除龍頭由單人執掌表演外,其餘兩人各持兩節。表演時既可以單龍表現精緻靈動之美亦可多條龍組合表現排山倒海之勢。通常以一青一黃兩條龍配合,在打擊樂伴奏下演出。
五節龍的表演分平地和高台兩大段。平地表演包括舉龍、二龍出水、翻滾游江,纏腰戲耍;高台表演包括臥台翻滾,彩虹飛駕,高台吸水等。
五節龍的價值在於它小巧玲瓏,短小精悍,表演起來機動靈活,瀟灑自如。表演形式靈活,既可單龍獨舞,亦可群龍組合演出,受場地限制較少。充分利用平地與高台,體現空間感、增強舞台立體感。它的表演技術獨特,三人一組配合默契,尤其雙手單舉是獨特技巧。它是中華龍舞家族中不可或缺的一員。
歷史淵源
1877年(光緒三年)天干不雨,次年,又逢大旱,第三年夏至仍未滴雨。人們到廟台子作法,驅邪祈雨,宮府也號令各地找水保田禾。是年,新鋪灣陳氏(會手)陪著余姓的神漢集多人到李家溝龍洞降妖取雨。陳氏自扎一個草把,綁在木棍一端,其餘二會手(神漢的助手)赤身光腳,巫覡身背兩把大刀(或殺豬用的刀),雙手捧水罐,名日“舀罐”,走著地道的禹步,觀者爭先恐後用各種器具舀水潑之。行至洞口,一神漢雙手各持一把鋼刀,在額頭頻頻亂砍。據說,有人還要開膛破肚,兩會手持木棍擋刀,鮮血滿面,人們用血來感動龍王。在此同時另一神漢手捧水罐,拉開架勢,進入龍洞,似乎硬逼龍王給雨。草把越耍越歡實,潑水者爭相不息,在洞前窄小的場地上確夠熱鬧刺激。據傳說,一隻叫不上名的“神雀”自洞裡昂然飛出洞外,一群青蛙,蜂擁出了洞口。神漢念念有詞:“三分絲雨,三分絲雨!”本是晴朗的天空,一眨眼祥雲密布,鑼鼓伴著喊聲:“雨來了,雨來了!”人們稱謂:“水把龍”。
這種形式,各地耍法不一,新鋪灣把龍頭紮成五色的,五節串在一起,這就是初始的“五節龍”。初始的五節龍(當時叫水把龍)在西部山區活躍了幾十年,每遇乾旱,勉縣各地,都有耍水龍的習慣,僅是單純地驅妖除邪,在特定環境中出現。在這個過程中,潑水的器具、聲響、姿態,觀眾與耍龍人與龍之間嘻戲趣逗等等,提供了自玩自娛的環境。這種以水與龍為基礎的活動形式,突破了祈佑性動機之後,用於民間,因時因地、因季節民眾自願組織。盛夏時在沙灘上、河溝里、場院中,展示內心的欣慰。
1911年(宣統末年),新鋪灣陳維貞、劉定明不滿足這種潑水戲玩的形式,乾脆把水龍改為旱龍,把水罐改為竹篾編制的彩球,白天耍起了布料五節龍。夜間,龍體內燃燈火,一人持彩球在前逗趣,其餘觀者用火戲之,為五節火龍。據王大貴說,1936年為慶祝川陝公路通車,赴縣城(勉縣老城)演出,1945年日本投降,又操起《五節龍》慶賀。
五節龍從單純地祈天賜雨開始,發展為莊稼人喜聞樂見的娛樂形式。從局限於道觀寺廟的祭禮,舞向了廣闊的社會生活。
基本內容
1、五節龍種類與動作。五節龍分三種:草把五節龍、燈火五節龍、彩色五節龍。
草把五節龍,又名水把龍。一人一節,三、五人表演,半裸體,用水潑,或蘸水耍草把,不追求動作和調度,竭力追求潑水氣氛,僅在夏天活動。
燈火五節龍,又名火龍。龍體內燃燈火,觀者擲火於龍身。三人耍五節,多在平地表演。舉龍、翻滾是主要動作,常在晚上表演。
彩色五節龍,現代統稱五節龍,四人或七人表演,即3×X(條)+1的組合。基本動作是舉龍、翻滾、端龍。組合動作有“黃龍纏腰”(端龍,面朝觀眾,彎腰,園場);“臥台翻滾”(三人仰臥在長凳上翻滾);“彩虹飛駕”(龍體舉起,呈半圓形、靜場造型);“高台吸水”(一龍居高台,在大方桌上的方凳上翻滾,一龍在平地,圍著高台,做“黃龍纏腰”)。
2、調度、結構:五節龍分平地和高台兩大段,二龍出水進場,舉龍、翻滾游江,纏腰戲耍,嬉戲相親。然後在長凳上表演,逐步登上高台,再上頂峰。珠寶與龍,龍與龍,龍與觀眾,覓趣尋樂。相繼完成出海、游江、爬山、走嶺、扒崖的動作。
3、伴奏樂器:鼓、鈸、馬鑼、大鑼等。
4、鼓譜
(1) ╳ ╳▕ ╳ ╳▕▕ : ╳ ╳ ╳ ╳▕ ╳ ╳ ╳:▕▕ ╳ ╳ ╳▕ ╳ ╳ ╳ :▕▕ D.C
(2) ╳ ╳ ╳ ╳▕ ╳ ╳ ╳ ╳▕ ╳ ╳ ╳ ╳▕ ╳ ╳ ╳ ╳▕ (輕聲)
基本特徵
1、小巧的設計:五節龍道具小、隊伍小、演出時不受地點、時間及方位限制。民曰:“龍不擇地”。人員採用3×X+1的組合(即三個耍龍人為一組可以有若干組加一個引龍人)。
2、靈活便捷地組合,五節水把龍生髮的地點是在山區極為窄小的場地上,故而三五人為一條龍表演。到了村宅的曬壩,地方稍大一點增為兩條龍出場。近代進入廣場,可有多條龍演出。
3、生動形象地模擬表演:五節龍以段龍的靈巧軀體,模擬動物和自然,如:“臥台翻滾”、“彩虹飛駕”,再現大自然彩霞之絢麗,滿足人們祈祥之企盼。“高台吸水”,描寫動物之間的嬉戲,又好像兒童們在捉迷藏,妙趣橫生,頗具觀賞性。靜場造型是五節龍獨具的特點,反映動物內心的情趣,擬人摹物,把龍舞的表演技藝提高到一個新水平。
4、盛夏季節的演出:初始的五節龍——水把龍,除祈天禱地的神秘活動外,舊時,每年夏天各地都組織這樣的娛樂活動,走東串西。所到之處,老少潑水,此為最高待遇。一些大戶人家,還專門請上人,備好不同器具,盛滿水,在院門口迎接。
主要價值
1、獨特的龍舞品種,具有唯一性。在中華民族的龍舞家族中,品種多樣,百花齊放,且常以彩龍著稱。彩龍龍體大,龍身長,場面大,人數多。表演時宏偉壯觀,氣勢磅礴,使人振奮,令人景仰。五節龍既不同於彩龍,又不同於空中的飛龍,也不同於三人爬地披獸皮的地龍,龍體小,龍身短,人數少,小巧玲瓏,短小精悍。表演起來機動靈巧,熱烈奔放,人龍合一,瀟灑自如。擬人摹物,形象逼真。傳情表意,動作細膩,耐人尋味。使人感受到一種精緻的美、靈動的美,而生髮出對龍的崇敬,堪稱龍的精靈。是龍舞大家族中不可或缺的一員。
2、表演形式的靈活性。可大可小地機動組合,行空游地的表演,突破了彩龍的表演程式,增加了舞台的立體感,豐富了龍舞的表演空間,獲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果。彩龍以多人大氣勢取勝,而五節龍可運用小隊伍、大組合造成一種排山倒海的氣勢。飛龍騰空而起,而五節龍可通過群龍組合,亦能表現一種雷雨之後的彩虹駕天。
3、表演技術的獨創性。五節龍的表演除三個人之間相互關照外,雙手單舉是五節龍的獨特技巧,更重要的是每個人雙手擺動的諧調。藝人曾這樣總結:“志高氣揚舉龍頭,看風施舵耍中腰,吊兒浪當龍擺尾。”有人還用三個字概括,即“拉”(頭)、“推”(中腰)、“順”(尾)。比彩龍,飛龍、地龍在用力技巧上是一個大的創新。
4、全場互動地民眾性。水把龍、火龍的演出,所到之處觀者蜂擁而至。民眾文化、民眾參與。這種參與是那么即興,又是那么信手,場子裡興致一片。1954年春節,聽說新鋪要耍火龍,遠近的老幼不等天黑就趕來,舉上火把,拿上火器,無論是水器,無論是燈火,都是表演必備的器物,無水不成龍,無火不激揚。離了他們,龍就成了殭屍。
5、舞蹈淵源的研究價值:舞蹈是有節奏的人體動作藝術,賈平凹《火紙》中說:“十六人抬上靈柩,像醉漢一樣行進……一步三徘徊,一步一回頭,圍觀的人全都傷感地哭了。”這就是後來的送葬舞。20世紀五十年代的戴愛蓮,在體驗生活時看到了“地遊子彩船”,創作了享譽世界舞壇的“荷花舞”。勉縣西部山區的先民,他們並非舞蹈專家,但他們從生活中提煉的五節龍,為研究民間舞蹈的淵源提供了依據。巫覡是中國民間單人舞、裸體舞開元始者。木本澤源,沒有豐富的生活,很難創作出好的作品,《五節龍》成長的全過程,證實了這一點。
6、藝術觀賞的審美價值:盛唐的舞蹈,突出了人體線條美,而後的社火——廣場舞,重在調度美。五節龍在這方面大大邁了一步。(1)上下呼應美。五節龍由平地發展為高台表演,高低關照,上呼下應,錯落有致,呼應協調。(2)左右對稱美。在調度設計上,善用對稱畫面,體現了一種公平、公正、公道,不偏不倚的人文思想,表現出中正的和諧美。(3)動靜結合美。如“黃龍纏腰”,靜態的造型,卻顯露出躍躍欲試、噴薄欲出之動態。另如“高台吸水”、“彩虹飛架”等表演,動中有靜,靜中有動,動靜結合,十分完美。動的圓場,襯托著靜態造型,反映不同情況下的共同目的。(4)力的合成美。龍舞的用力是共同的技巧。五節龍只有三個人,且每人舞兩節,對於舞者,既有力度的要求,也有技巧的要求,頗具難度。他們兩手間的配合及相互間的協調,默契自然,同心合力,從而給人美的享受。
相關器具與製品
1、道具:龍長6—7米,五節,每節用一根長1.2米的木棍,撐起一個排球大小的竹筐,再用絲綢連成一體。耍火龍時,只在每個竹筐內裝上燈,龍頭增制五色彩燈,尾部噴煙霧。彩球(耍寶人手拿的道具用竹篾編制)。圓形,直徑約20公分。
2、服飾:白色藍條紋彩衣,紅腰帶,紅包頭,黑布鞋。耍寶人紅色彩衣,黃腰帶。
3、製品:《勉縣縣誌》刊用“五節龍”;省《社會文化》刊“勉縣五節龍”:漢報刊“小金龍磅礴於世”;《勉縣文史》刊“新鋪灣五節龍”。因多次參加全省會演、調演,外埠人稱勉縣為“龍縣”,也給演員起了個大號叫“龍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