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文論術語。語出清代姚鼐《述庵文鈔序》:“鼐嘗論文章之事,有三端焉。曰義理也,考證也,文章也。是三者苟善用之,則皆足以相濟;苟不善用之,則或至於相害。”為清代桐城派古文的代表理論。“義理”指程朱理學;“考證”是清代...
姚鼐首次系統地提出和闡述了義理、考證(考據)、文章(辭章)三者相統一的觀點,樹立了桐城派文論的綱領和旗幟。義理、考據、辭章相統一包含三層意思:一是三者作為構成“學問”、“文章”(“且夫文章學問一道也”,姚鼐《謝蘊山詩集序》)的一部分,各有存在的需要和價值,不可偏廢;二是三者應該互相吸收和補充,...
《語言學文集——考證、義理、辭章》是2008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魯國堯。本書是中國音韻學研究會會長、南京大學漢語言文字學教授魯國堯先生的論文集。該論文集涉及漢語音韻學、漢語方言史、詩律學、社會語言學、文化語言學、語文教學等方面。內容簡介 本書是中國音韻學研究會會長、南京大學漢語言文字學...
《語言學文集:考證、義理、辭章》是2008年7月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魯國堯。內容簡介 志任天下之重。中國語言學人應該與整個國家步伐一致,以建立有中國特色的語言學,並進而成為主流語言學為自己的大任。此外,孔子曰:“言之無文,行之不遠。”語言學的論文應該力克艱澀之病,所以作者追求行文的適度...
《述庵文鈔序》是清代姚鼐創作的散文。作品原文 述庵文鈔序(1)余嘗論學問之事,有三端焉(2),曰:義理也(3),考證也(4),文章也。是三者,苟善用之,則皆足以相濟(5),苟不善用之,則或至於相害。今夫博學強識而善言德行者,固文之貴也;寡聞而淺識者,固文之陋也。然而世有言義理之過者...
義理、考證、文章 作為享譽海內外的著名宋史專家,徐先生著述宏富,多達百餘篇(種),從內容看,有年譜、文獻訂誤、對人物、史事的考評、書評等等。《仰素集》是徐先生自選出77篇(種)重加編訂而成的,取名《仰素集》,是為了紀念先師張蔭麟(筆名素痴)、陳樂素兩位先生。當問起多年的治史心得時,徐先生說...
提出“義理、考證、文章缺一不可”的主張,散文“醇正嚴謹”,簡潔明快。作品原文 左氏序闔閭事[1],無孫武[2];太史公為列傳[3],言武以十三篇見於闔閭。余觀之,吳容有孫武者[4],而十三篇非所著,戰國言兵者為之,托於武焉爾。春秋大國,用兵不過數百乘[5],未有興師十萬者也,況在闔閭乎!田齊...
”最後作者得出結論認為:“考證研究造就了一位學問家季羨林,義理文章將學問家季羨林變成了思想家季羨林。這兩者的貢獻都是中國學術所需要的,從貢獻和影響來說,毫無疑問季羨林晚年的義理文章大大超越了他所有的考證文章。”這種結論顯然是有大量的史料做依據才得出的,具有令人信服而無可辯駁的說服力。該評傳另一個...
(附 考證:即考據。劉因《夏日飲山亭》詩:“人來每問農桑事,考證床頭種樹篇。”姚鼐《夏秦小硯書》:“天下學問之時,有義理、文章、考證三者之分,異趨而同為不可廢”。)宋代考據已取得相當成績,此後不斷發展,至清乾嘉年間達到極盛,形成了系統助理論與方法,稱為考據學。廣義的考據學與廣義的校讎學,...
推崇方苞、姚鼐,以中興桐城派古文為旗幟,廣納弟子培養人才,為桐城派在清代中後期的發展作出了貢獻。於桐城派文論有所發展,在“義理、考證、文章”之外,朴充並強調“經濟”的重要性,擴大桐城派古文的寫作範圍,以適應新的形勢。著有《曾文正公全集》,編選《經史百家雜鈔》等。《清史稿》有傳。
他利用這一時機,飽讀經史百家,並加以披閱考證,獲益匪淺。同治九年(1870年),他東渡台灣,在海東書院主講11年。以宋儒性理之學及經、易之書,啟迪台灣士子,學風為之一新。主要影響 楊希閔在理學上崇尚程、朱,文章則有桐城派淵源,主張“義理、考證、詞章”三者不可缺一。畢生埋頭書卷,筆耕不懈。在考證...
推崇方苞、姚鼐,以中興桐城派古文為旗幟,廣納弟子培養人才,為桐城派在清代中後期的發展作出了貢獻。於桐城派文論有所發展,在“義理、考證、文章”之外,朴充並強調“經濟”的重要性,擴大桐城派古文的寫作範圍,以適應新的形勢。著有《曾文正公全集》,編選《經史百家雜鈔》等。《清史稿》有傳。
認為義理、考證、詞章不可偏廢,而以義理為質,而後文詞有所附,考據有所歸。提出“為經學者,所貴此心閎通明澈不受障蔽。為漢學者不深則不入,深則障蔽生矣”。他主張以陽剛、陰柔區別文章的風格,同時又發展了劉大□的擬古主張,提倡從模擬古文的格律聲色人手,進而模擬其神理氣味。姚鼐弟子陳用光“為文必...
推崇方苞、姚鼐,以中興桐城派古文為旗幟,廣納弟子培養人才,為桐城派在清代中後期的發展作出了貢獻。於桐城派文論有所發展,在“義理、考證、文章”之外,朴充並強調“經濟”的重要性,擴大桐城派古文的寫作範圍,以適應新的形勢。著有《曾文正公全集》,編選《經史百家雜鈔》等。《清史稿》有傳。
推崇方苞、姚鼐,以中興桐城派古文為旗幟,廣納弟子培養人才,為桐城派在清代中後期的發展作出了貢獻。於桐城派文論有所發展,在“義理、考證、文章”之外,朴充並強調“經濟”的重要性,擴大桐城派古文的寫作範圍,以適應新的形勢。著有《曾文正公全集》,編選《經史百家雜鈔》等。《清史稿》有傳。
學界多推崇漢學,對宋明理學比較厭棄,這往往導致文章的思想性降低。姚鼐不贊成排斥宋學的傾向,同時又針對漢學家、宋學家對文學的輕視態度,提出義理、考證、文章三者不可偏廢的主張。這成為桐城派古文理論的綱領。“義理”,是指當時的理學思想,主要來自宋學;“考據”,是指文章要有實據,避免空泛,主要來自漢學;...
推崇方苞、姚鼐,以中興桐城派古文為旗幟,廣納弟子培養人才,為桐城派在清代中後期的發展作出了貢獻。於桐城派文論有所發展,在“義理、考證、文章”之外,朴充並強調“經濟”的重要性,擴大桐城派古文的寫作範圍,以適應新的形勢。著有《曾文正公全集》,編選《經史百家雜鈔》等。《清史稿》有傳。
推崇方苞、姚鼐,以中興桐城派古文為旗幟,廣納弟子培養人才,為桐城派在清代中後期的發展作出了貢獻。於桐城派文論有所發展,在“義理、考證、文章”之外,朴充並強調“經濟”的重要性,擴大桐城派古文的寫作範圍,以適應新的形勢。著有《曾文正公全集》,編選《經史百家雜鈔》等。《清史稿》有傳。
推崇方苞、姚鼐,以中興桐城派古文為旗幟,廣納弟子培養人才,為桐城派在清代中後期的發展作出了貢獻。於桐城派文論有所發展,在“義理、考證、文章”之外,朴充並強調“經濟”的重要性,擴大桐城派古文的寫作範圍,以適應新的形勢。著有《曾文正公全集》,編選《經史百家雜鈔》等。《清史稿》有傳。
推崇方苞、姚鼐,以中興桐城派古文為旗幟,廣納弟子培養人才,為桐城派在清代中後期的發展作出了貢獻。於桐城派文論有所發展,在“義理、考證、文章”之外,朴充並強調“經濟”的重要性,擴大桐城派古文的寫作範圍,以適應新的形勢。著有《曾文正公全集》,編選《經史百家雜鈔》等。《清史稿》有傳。
推崇方苞、姚鼐,以中興桐城派古文為旗幟,廣納弟子培養人才,為桐城派在清代中後期的發展作出了貢獻。於桐城派文論有所發展,在“義理、考證、文章”之外,朴充並強調“經濟”的重要性,擴大桐城派古文的寫作範圍,以適應新的形勢。著有《曾文正公全集》,編選《經史百家雜鈔》等。《清史稿》有傳。
推崇方苞、姚鼐,以中興桐城派古文為旗幟,廣納弟子培養人才,為桐城派在清代中後期的發展作出了貢獻。於桐城派文論有所發展,在“義理、考證、文章”之外,朴充並強調“經濟”的重要性,擴大桐城派古文的寫作範圍,以適應新的形勢。著有《曾文正公全集》,編選《經史百家雜鈔》等。《清史稿》有傳。
”姚鼐的文學主張的核心是“義理、考證、文章”兼長相濟說,理由是唯此才能根除作者的“寡聞淺識”,過分地強調“言義理”、講考證,從而使文學創作達到“文之至美”的境地。他進而從古文創作諸要素的客觀要求出發,提出為文的“八字訣”:“神、理、氣、味、格、律、聲、色”,又從“文之至美”出發,從美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