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唐先生南歸序

《送唐先生南歸序》是清代曾國藩創作的一篇散文。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送唐先生南歸序
  • 作者曾國藩
  • 創作年代:清代
  • 作品出處:《曾國藩文集》
  • 作品體裁:散文
作品原文,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送唐先生南歸序
古者道一化行,自卿大夫之弟子與凡民之秀,皆上之人置師以教之。於鄉有州長、黨正之格,於國有師氏、保氏。天子既兼君師之任,其所擇,大抵皆道藝兩優,教尊而禮嚴。弟子摳在趨隅,進退必慎。內以有所憚而生其敬,外緝業以興其材。故曰:”師道立而善人多。“此之謂也。
周衰,教澤不下流。仲尼於諸候不見用,退而講學于謙泗之間,從之游者如市。師門之盛,振古無傳。然自是人倫之中,別有所謂先生、徒眾者,非長民者所得與聞矣。仲尼既沒,徒人分布四方,轉相流衍。吾家宗聖公傳之子思、孟子,號為正宗。其他或離道而專趨於藝,商瞿授《易》於臂子弓,五傳而為漢之田何。子夏之《詩》,五傳而到孫卿,其後為魯申培。左氏受《春秋》,人傳而至張蒼。是以兩漢經生,各有淵源。源遠流歧,所得漸纖,道亦少裂焉。有宋程子、朱子出,紹孔氏之絕學,門徒之繁擬於鄒魯。反之躬行實踐,以究群經要旨,博求萬物之理,以尊聞而行知,數百千人,粲乎彬彬。故言藝則漢師為勤,言道則來師為大,其說允已。元明及我朝之初,流風末墜。每一先生出,則有徒黨景附,雖不必束修自上,亦循循隅坐,應唯敬對。若金、許、薛、胡、陸稼書、張念藝之儔,論乎其德則暗然,諷乎其言則犁然而當理,考乎其從游之徒,則踐規蹈矩,儀型鄉國。蓋先王之教澤得以僅僅不斬,頑夫有所忌而發其廉恥者,未始非諸先生講學與群從附和之力也。《詩》曰:”風雨如晦,雞鳴不已。“誠珍之也。今之世,自鄉試、禮部試舉主而外,無復所謂師者。間有一二高才之士,鉤稽故訓,動稱漢京,聞老成倡為義理之學者,則罵譏唾梅。後生欲從事於此,進無師友之援,退犯萬眾之嘲,亦遂卻焉。
吾鄉善化唐先生,三十而志洛閩之學,特立獨行,詬譏而不悔。歲庚子以方伯內召為太常卿。吾黨之士三數人者,日就而考德問業。雖以國藩之不才,亦且為義理所薰蒸,而確然知大閒之不可逾。未知於古之求益者何如,然以視夫世之貌敬舉主與厭薄老成,而沾沾一得自矜者,吾知免矣。
丙午二月,先生致仕得請,將歸老於湖湘之間。故作師說一首,以識年來向道之由,且以告吾鄉之人:苟有志於強立,未有不嚴於事長之禮,而可以成德者也。

作者簡介

曾國藩(1811~1872),字滌生、湖南湘鄉人。清道光十八年(1838)進士,道光二十三年以翰林院檢討典試四川。轉侍讀,累遷內閣學士、禮部侍郎,署兵部。後因鎮壓太平軍立功,官至兩江總督、武英殿大學士。死後諡號“文正”。學宗程朱理學,文承桐城傳統,推崇方苞、姚鼐,以中興桐城派古文為旗幟,廣納弟子培養人才,為桐城派在清代中後期的發展作出了貢獻。於桐城派文論有所發展,在“義理、考證、文章”之外,朴充並強調“經濟”的重要性,擴大桐城派古文的寫作範圍,以適應新的形勢。著有《曾文正公全集》,編選《經史百家雜鈔》等。《清史稿》有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