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順之

唐順之

唐順之(1507年11月9日—1560年4月25日),字應德,一字義修,號荊川。漢族,武進(今屬江蘇常州)人。明代儒學大師、軍事家、散文家、數學家,抗倭英雄。

嘉靖八年(1529)會試第一,官翰林編修,後調兵部主事。當時倭寇屢犯沿海,唐順之以兵部郎中督師浙江,曾親率兵船於崇明破倭寇於海上。升右僉都御史,巡撫鳳陽,嘉靖三十九年(1560),督師抗倭途中不幸染病,於通州(今南通)去世。崇禎時追謚襄文。學者稱其為“荊川先生”。

(概述圖片來源:《江蘇無錫前洲唐氏宗譜·唐順之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唐順之
  • 外文名:Tang Shunzhi
  • 別名:唐應德,唐義修,唐荊川
  • 國籍明朝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南直隸常州府武進縣(今江蘇常州)
  • 出生日期:公元1507年11月9日
  • 逝世日期:公元1560年4月25日
  • 職業:儒學家、軍事家、散文家
  • 信仰:心學
  • 主要成就:嘉靖八才子、嘉靖三大家之一
    抗擊倭寇,改良陽湖拳
  • 代表作品:《荊川先生文集》,《六編》,《左》《右》《文》《武》
  • 諡號:襄文
  • 官職:翰林輔修,後調兵部主事
人物生平,幼學刻苦,初入仕途,幾被貶黜,潛心治學,返廷抗倭,染病離世,文學造詣,文學主張,作品風格,詩詞作品,存世著作,數學成就,軼事典故,擲筆斃刺客,金頭玉臂,後世評價,

人物生平

幼學刻苦

正德二年十月五日(1507年11月9日),唐順之出生在常州青果巷易書堂的一個名門官宦之家,其祖父唐貴進士出身,任戶部給事中,其父唐寶也是進士出身,任河南信陽與湖南永州府知府。
唐順之唐順之
在他的幼年時代,父親對他管教甚嚴,寫字如不端正就會挨打。如果出去遊玩回家晚了,母親也會時常責罵他。順之天生稟賦聰明並且極具個性,在同齡人中屬佼佼者。順之酷愛讀書,父母除對其嚴加要求外,並不時為他尋覓當代的名師為其輔導,因此學業有成。在唐順之23歲那年(嘉靖八年),他參加了每三年才在京城舉辦一次的會試,榮登第一。

初入仕途

嘉靖八年擔任主考官的是當朝禮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張璁(當時的權位相當於宰相),他喜見自己能收羅到唐順之這樣的人才而十分高興,因此欲利用他的權利提拔唐順之到翰林院為官。可是沒有想到這個初入仕途的讀書人唐順之,在官場面前顯得十分謹慎,他婉言謝絕了張璁的知遇與栽培,按部就班地去兵部任職。這自然讓張璁十分掃興。

幾被貶黜

嘉靖十二年(1533),唐順之被調入翰林院任編修,參校累朝《實錄》。因與賞識他的主考官張璁性格不投,便以生病為由,請假回家。張璁開始擱置不批,恰好此時左右私下告訴張璁說“唐順之一直不願在你的手下做事,一直要疏遠你,你又何必苦留他!”張璁前思後想認定是這么一回事,心中惱怒,心想唐順之好不識抬舉。一怒之下準其還鄉,並表示永不再讓他當官。
唐順之書法作品唐順之書法作品
直到嘉靖十八年(1539)才讓他復職,但不久唐順之卻犯了一個錯誤,竟然與友人一起請求朝見太子。這對皇帝來說無疑是一個危險的信號:皇帝還活得好好的,有事可以找皇帝,你一個朝廷官員,沒事見太子乾什麼?於是唐順之被削籍,回到常州。
唐順之雖然離開官場,但作為一個有責任感的知識分子,他於是決心退下來潛心讀書。

潛心治學

唐順之回鄉後開始住在宜興山中,後來覺得還是不能遠離城市的繁囂,便又遷居到更僻遠的陳渡莊,閉門謝客,把時間和精力都用於鑽研《六經》、《百子史氏》、《國朝故典律例》之中,真是晝夜講究忘寢廢食。在這些遠寓官場的時日裡,他還學射學算學、天文律歷、山川地誌、兵法戰陣,以及兵家小技。例如他在三十六七歲時曾向一位河南人楊松學習槍法。在文藝方面也有許多專家學者聞風前來與順之共同研討學問,互通有無。那時連明朝的皇帝也是崇尚道教的信徒,也許是當時的社會風尚,順之和道士們也常有交往。“罷官”相當於開除公職,這對於有氣節的唐順之來說可算是人生的一大轉折。
唐順之雕像唐順之雕像
當時他住在城外陳渡橋附近的一所簡陋的茅舍里,晚上則睡在門板上。順之日常穿著極為簡樸,經常是身著穿了有十來年的麻布衣服。江南水鄉的交通往往是乘船,他也和一般鄉民坐船出入。同船的人們也不知道他是何許人,有些言語上的衝撞、辱罵,甚至在行動上欺侮他,他皆不與人計較,更不顯露出自己是知識分子或做過官的身份。他嚴格要求自己,在生活上冬天不生火爐;夏天不搧扇子;出門不坐轎子;床上不鋪兩層床墊;一年只做一件布衣裳;一個月只能吃一回肉。他要用這種自苦的辦法使自己擺脫各種物質欲望的引誘,以求平心靜氣地正確對待客觀世界的—切。
當時,日本正處於割據分裂的“戰國”(1467-1573)時代,日本內戰中的敗將潰兵便糾集武士、浪人及奸商,武裝掠奪中國的東南沿海一帶,這就是歷史上所稱的“倭寇”。當時倭患嚴重的主要原因是中國的巨商和海盜與倭寇的相互勾結。沿海各地的“海商大賈”、“浙閩大姓”們為了牟取厚利,大規模進行走私,成群結黨,分泊各港,後來竟變為亦商亦盜,兼行劫掠的行為。嘉靖皇帝得知訊息後,立即派趙文華前往查探。

返廷抗倭

趙文華得到上諭,立即想到了在家閒居讀書的唐順之。他深知此人極有才學,不但滿腹經綸,且有治國平天下之大志,且通曉軍事,曾在兵部任職。據記載當時舉薦唐順之出山的奏摺亦有50餘件之多。
唐順之像唐順之像
危害東南沿海一帶各大城市的倭寇,並非是三五成群的賊寇,而是擁有兵力相當於現代軍隊師團級的武裝力量,因此到處攻城略地、打家劫舍。蘇州、松江、寧波、台州均曾遭其蹂躪,殺戮之慘狀亦如現代日本侵略軍種種獸行!無奈的是這種情況一直延續了五六年之久,卻一直沒有得到解決。唐順之面對這樣的現實也是極為憤慨,尤其令人髮指的是他在蘇州曾經目睹倭寇以刺刀刺殺嬰兒作為消遣,唐順之為此痛心疾首,下定決心一定要把倭寇趕盡殺絕。因此他決定放下書本,為民請命。
唐順之回到兵部復職後,首先到京師附近的練兵基地薊鎮,制定了整頓這支無力抵抗外侮的軍隊方案,然後與總督胡宗憲商議討賊禦寇的策略。他主張在海上截擊倭寇的兵船,不讓倭寇登入,因為倭寇登上了陸地,民眾的家園和生命財產勢必都要蒙受巨大的損失。而且當時大部分的將校兵卒都怕海戰,甚至見了水就害怕,因此他們常常假借種種客觀原因躲藏在內河的港灣內不敢出戰,這給海上來的倭寇提供了登入而來,來了就能任意搶掠滿載而去的機會。順之見到人民遭此苦難,常常皺著眉頭慨嘆地說,老百姓遭受橫禍,等於用刀子剜我的肉,對於死難的父老鄉親,我怎樣才能給他們以慰藉呢?於是他決定親自下海去體驗一下海上的生活。他從江蘇的江陰駛向蛟門大洋,一晝夜走了六七百里,跟隨他前往的人在風浪中或驚駭萬狀,或嘔吐不止,可是順之本人卻意氣風發鎮定自若,他在海風怒吼驚濤駭浪的隆冬黑夜的海上,把躲藏在港灣內不盡職守的將官們捉住法辦,嚴懲之下,這些拿了公家俸祿卻貪生怕死、貪圖安逸的將官們都兢兢業業地認真盡責了。常因看見風帆就以為唐順之的船來了,連忙整頓軍容,不敢稍有懈怠。
倭寇因為知道明朝軍隊無力與之抗衡,五六年以來他們可以任意在東南沿海各大城市搶掠,因此乾脆在上海附近的崇明建下了大本營做根據地。
唐順之率領船隊前往倭寇停泊在孤懸大洋中的三片沙,於海上發動進攻,大獲全勝,消滅倭寇1200人,擊沉其兵船13艘,繳獲無數戰利品。這是當年在海上禦寇少有的一次大捷。
其後倭寇又侵犯江北,唐順之率副總兵劉顯馳大破倭寇。三沙遂又告急,唐順之連忙回來躍馬布陣持刀直前,致使倭寇見軍容嚴整再不敢出戰。

染病離世

唐順之因多年在海船上奔波抗倭,一年夏天一連好幾個月都生活在海上,不幸染病,但他仍然支撐著病體泛海,度焦山,嘉靖三十九年四月丙申(初一)日(1560年4月25日),於通州海船上病逝,年僅54歲。

文學造詣

文學主張

他一方面多推崇三代、兩漢文學傳統,同時也肯定了唐宋文的繼承和發展。提出學習唐、宋文"開闔首尾經緯錯綜之法"。在其選輯的《文編》中,既選了《左傳》、《國語》、《史記》等秦漢文,也選了大量唐宋文,並從此逐步確立了“唐宋八大家"的歷史地位。另一方面,唐順之又提出詩文寫作應"直據胸臆,信手寫出”,要師法唐、宋而"卒歸於自為其言"。要有"真精神"及"千古不可磨滅之見"。並以“未嘗較聲律、雕文句”的陶淵明與"用心最苦而立說最嚴"的沈約加以比較。說前者的作品為"第一等好詩",指斥後者之作"不免為下格"。唐順之上述見解在其後期著名作品《答茅鹿門知縣書》中,較全面表露出來,其反七子模擬、剽竊傾向異常鮮明、激烈,呼籲文章應"如諺語開口見喉嚨者"。
唐順之字唐順之字

作品風格

唐順之的文章實踐了自己的主張,文風簡雅清深,間用口語,不受形式束縛。如《信陵君救趙論》,立足於社稷,批駁以私義救人。"詞嚴義正"、層層深入,環環相扣,如對席論辯,一氣呵成而結構謹嚴。《明史說唐順之文章"洸洋紆折,有大家風"。就此文來看,不為過譽。他的記敘散文《任光祿竹溪記》,本應約為園寫記,而著眼於園名的由來,讚揚竹"孑孑然有似乎偃蹇孤特之士,不可諧於俗"的品德。文筆清新流暢,別具一格,立意新穎。唐順之其他記敘散文,大多有敘有議。往往敘中擇其一點,引申開來,情思遐飛而哲理蘊其中,自然渾厚而暢達豁然。如《西峪草堂記》、《書秦風蒹葭三章後》,及《永嘉袁君芳洲記》等,皆能看出此種特色。唐順之還沒有完全擺脫復古主義理論的束縛,他師法唐宋也是在以唐宋古人為法度。在他的一些文章中還有八股文作法的影響,此為其不足一面。然而,唐順之等唐宋派為後來撼動後七子文壇統治地位的公安派多少起了一點開拓作用。當然,唐宋派與公安派的文學主張是不能相容的。
唐順之作品唐順之作品

詩詞作品

1、《岳王墳
2、《塞下曲贈翁東涯侍郎總制十八首》
3、《詠夾竹桃》

存世著作

唐順之的著作有《荊川先生文集》,共17卷,其中文13卷,詩 4卷。輯有《文編》64卷。是集取由周迄宋之文,分體編列,其中選錄了大量唐宋文章。唐順之其他著作尚有:《右編》40卷,《史纂左編》124卷,《兩漢解疑》2卷,《武編》10卷,《南北奉使集》2卷,《荊川稗編》120卷,《諸儒語要》、《左氏始末》12卷、及舊本題為李攀龍撰唐順之校的《韻學淵海》12卷等。近代林紓輯有《唐順之集》,為較通行的唐順之選集。
荊川先生文集荊川先生文集

數學成就

唐順之通曉元代所傳數學上的“回回術法”,精通於弧矢割圓術,著有《勾股弧矢論略》《勾股六論》等。善珠算,被認為是明代打算盤的能手。

軼事典故

擲筆斃刺客

唐順之在掃蕩倭寇的戰鬥中,因為他用兵如神,再加上他武藝超人,他的隊伍把倭寇殺得落花流水。倭寇聽到唐順之,就失魂落魄。倭寇的頭子對唐順之也恨之入骨。於是重金聘請刺客謀殺唐順之。有一天深夜,唐順之正秉燭揮毫,忽覺桌前燭光一閃,猛一抬頭,只見一個渾身穿著黑色緊身短靠,手執利刀的人已站在眼前了。“刺客”,荊川的腦子中念頭一閃,“來者不善,善者不來”我得小心對付。他微微笑著對黑衣人說: “你是誰?何故深夜前來?” “唐順之,你不必問我何人,今天就是來取你的性命!” “既然這樣,好吧,能否容我把這張字寫完再就教你呢?”
刺客一看,唐順之手執毛筆如龍飛鳳舞。心裡想:人家都說唐順之學問好,字寫得好,今天親眼看他寫字也算有緣。反正他性命已在我掌握之中了。於是對唐順之說:
“念你是讀書人,就讓你多活一刻,把這張字寫完了吧!”話雖這樣說,刺客的刀刃還對準著他的頸項。
唐順之神色自若,提著斗筆飽蘸濃墨依然揮毫如飛,正當刺客看得入神時,突然,荊川先生閃電似地將筆往刺客喉間擲去。“哎……”刺客“呀”都來不及出口,身體往後便倒,手中的利刀“噹啷”一聲墜落在羅磚地上,原來荊川先生把渾身的力氣全運到這筆尖上,輕輕一擲有千鈞之力。刺客的喉嚨怎么能經受得起,鮮血和墨汁混流滿地了。唐順之從容地招呼家人悄悄地把刺客抬到後園空地上埋了,從此他就更為警惕了。

金頭玉臂

唐順之從軍塑像唐順之從軍塑像
唐順之先生自從刺客來行刺後,一直十分警惕,他得知倭寇對他恨之入骨,因此在他連年征戰積勞成疾後,更是戒備森嚴。他五十四那年,正在江北討賊,舊病復發,愈來愈沉重,自知要客死異鄉了,便把兒子鶴徵召到床前:“為父看來不久就要離開人世,我估計即使我死後,賊人還要對我進行報復,因此,我的靈柩你要秘藏,切勿讓外人知道才好。”“父親放心,孩兒定當格外當心。”鶴征流著淚答應著。
沒幾天,唐順之歸天,遺體運回常州。鶴征想,父親生前交友很廣,人家前來弔奠總不能拒之門外,但人多雜亂,倘有疏忽,致使父親遺體受損,那怎么對得起去世的父親呢?於是想出了一個法子,做了四口同樣的棺材,同時在四個地點守靈。放有唐順之屍體的棺木則放在東下塘自家的小房子裡,派得力的家將守護著,自己反而守在另一處假棺旁接待一般賓客。四處同時哀樂齊鳴,準備等服滿後分別出喪下葬。
一天清晨,只聽門人報:“有遠客來弔奠老爺!”只見一位書生模樣的人,臉容十分哀切,後面一位從人挑著一擔祭品進來。鶴征覺得來人面生,開口問道: “客人尊姓大名?從何而來?” 書生通了姓名後說: “荊川先生是我大恩人,聽到噩耗我是連夜備了祭品從丹徒趕來的。”說罷號淘大哭。 鶴征見他情真意切,開口閉口說荊川先生是他大恩人,又見他路遠迢迢備了祭品趕到這裡,很是過意不去。看上去,這個人書生打扮,舉止斯文,絕不是歹徒。心想,來人這樣誠意,如不讓他在父親靈柩前弔奠,是說不過去的。於是就吩咐家將帶了這兩個人到東下塘設靈的房子裡去祭奠。自己也隨後趕來。
再說那人到了東下塘房子裡,一看這裡雖然人並不擁擠,卻另是一種哀切的氣氛,估計是唐順之遺體的所在。於是一路號淘大哭進去,家人擺好祭品,書生就下跪磕頭祭奠。書生一磕頭,二磕頭,到三磕頭,只聽得棺木中咔嚓一聲巨響。書生立起身來,就同家人拱手告辭。這時鶴征正好趕來,再三挽留不住。書生走後,家人對唐公子說: “公子,剛才客人磕頭祭奠時,聽得棺木中‘咔嚓’聲,我嚇得毛骨悚然,恐怕有些蹊蹺。”
鶴征說:“我剛趕到,似乎也聽到這個聲音,不要出什麼問題。”兩人走近靈樞一看,只見棺蓋上已裂開一條縫,顯然出了什麼岔子。慌忙抬起棺蓋一看,只見荊川先生的頭和一條手臂已不知去向了。鶴征見此情狀,知道來人是歹徒,心想自己悔不該忘了先父遺囑,致使上當,屍骨不全,如何是好……想到這裡不禁失聲痛哭起來,驚動了家屬、親友。大家紛紛猜測定是倭寇派人前來報復。“怎么辦呢?總不能讓為國為民討賊的唐順之先生身首異處地安葬!”於是有人提議鑄一個黃金的頭,雕一隻白玉的手臂,裝在荊川先生遺體上,讓他全屍安葬。這也是表示後人對這位民族英雄的紀念。於是金頭玉臂的傳說就一直流傳至今。
唐順之墓唐順之墓

後世評價

唐順之學識淵博,對天文、地理、數學、曆法、兵法及樂律皆有研究。唐順之的文學主張早年曾受前七子影響,標榜秦漢,贊同“文必秦漢,詩必盛唐”。中年以後,受王慎中影響,察覺七子詩文流弊,尤其是散文方面,七子抄襲、模擬古人,故作詰屈之語。於是拋棄舊見,公開對七子擬古主義表示不滿,提出師法唐宋而要“文從字順”的主張。他是明中葉重要散文家。與王慎中茅坤歸有光等同為明代重要文學流派唐宋派代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