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弓的製造,弧矢的分類,凡造弓,凡樺木,凡牛脊梁,凡膠,凡造弓,凡弓弦,凡造弓,凡試弓力,凡成弓,凡箭笴,十一、凡竹箭,十二、凡竹箭,十三、凡箭,十四、凡鏃,十五、凡箭行,弓的保管,箭桿的用料及製作,相關典籍,天工開物·弧矢,注釋,原文翻譯,漢語辭彙 弧矢,弓箭。,謂武功。,指兵事,戰亂。,喻生男孩。,古星名。,古數學名詞。,指弓形。,或指弓形的高。,
簡介
解釋:弓和箭
弓的製造
按弦以後變成角在弧內,竹在外。弓的本體只有一條竹片,牛角兩段相接。兩頭的桑木都在末端刻上缺口,使弓弦能夠套緊。
弧矢的分類
凡造弓
以竹與牛角為正中乾質(東北夷無竹,以
柔木為之),桑枝木為兩梢。弛則竹為內體,角護其外;張則角向內而竹居外。竹一條而角兩接。桑弰則其末刻鍥,以受弦彄。其本則貫插接筍於竹丫,而光削一面以貼角。造弓先削竹一片(竹宜秋天伐,春夏則朽蛀),中腰微亞小,兩頭差大,約長二尺許,一面粘膠靠角,一面鋪置牛筋與膠而固之。牛角當中牙接( 北虜無修長牛角,則以羊角四接而束之;廣弓則黃牛明角亦用,不獨水牛也),
固以筋膠。膠外固以樺皮,名曰暖弝。
凡樺木
關外產遼陽,北土
繁生遵化,西陲繁生臨洮郡,閩、廣、浙亦皆有之。其皮護物,
手握如軟綿, 故弓弝所必用。
即刀柄與槍乾,亦需用之。其最薄者,則為刀劍鞘室也。
凡牛脊梁
每隻生筋一方條,約重三十兩。殺取曬乾,覆浸水中,析破如苧麻絲。胡虜無蠶絲,弓弦處皆糾合此物為之。中華則以之鋪護弓乾,與為錦花彈弓弦也。
凡膠
乃魚脬、雜腸所為,煎治多屬寧國郡。其東海石首魚,浙中以造白鯗者,取其脬為膠,堅固過於金鐵。北虜取海魚脬煎成,堅固與中華無異,種性則別也。天生數物,欲一而良弓不成,非偶然也。
凡造弓
初成坯後,安置室中梁閣上,地面勿離火意。促者旬日,多者兩月,透乾其津液,然後取下磨光,重加筋膠與漆,則其弓良甚。貨弓之家,不能挨日足者,則他日解釋之患因之。
凡弓弦
取食柘葉蠶繭,其絲更堅韌。每條用絲線二十餘根作骨,然後用線橫纏緊約。纏絲分三停,隔七寸許則空一、二分不纏,故弦不張弓時,可析疊三曲而收之。往者北虜弓弦,盡以牛筋為質,故夏月雨霧,妨其解脫,不相侵犯。今則絲弦亦廣有之。塗弦或用黃蠟,或不用亦無害也。凡弓兩弰系彄處,或切最厚牛皮,或削柔木為小棋子,釘粘角端,名曰墊弦,義同琴軫。放弦歸返時,雄力向內,得此而抗止,不然則受損也。
凡造弓
視人力強弱為輕重:上力挽一百二十斤,過此則為虎力,亦不數出;中力減十之二三;下力及其半。彀滿之時,皆能中的。但戰陣之上,洞胸徹札,功必歸於挽強者。而下力倘能穿揚貫虱,則以巧勝也。
凡試弓力
以足踏弦就地,秤鉤搭掛弓腰,弦滿之時,推移秤錘所壓,則知多少。其初造料分兩,則上力挽強者,角與竹片削就時,約重七兩;筋與膠、漆與纏約絲繩,約重八錢,此其大略。中力減十分之一二,下力減十分之二三也。
凡成弓
藏時最嫌霉濕(霉氣先南後北:嶺南穀雨時,江南小滿,江北六月,燕齊七月。然淮揚霉氣獨盛)。將士家或置烘廚烘箱,日以炭火置其下(春秋霧雨皆然,不但霉氣);小卒無烘廚,則安頓灶突之上。稍怠不勤,立受朽解之患也。(近歲命南方諸省造弓解北,紛紛駁回,不知離火即壞之故,亦無人陳說本章者。)
凡箭笴
中國南方竹質,北方萑柳質,北虜樺質,隨方不一。竿長二尺,鏃長一寸,其大端也。
十一、凡竹箭
削竹四條或三條,以膠粘合,過刀光削而圓成之。漆絲纏兩頭,名曰“三不齊”箭桿。浙與廣南有生成箭竹,不破合者。柳與樺桿,則取彼圓直枝條而為之,微費刮削而成也。
十二、凡竹箭
其體自直,不用矯揉。木桿則燥時必曲,削造時以數寸之木,刻槽一條,名日“箭端”,將木桿逐寸戛拖而過,其身乃直。即首尾輕重,亦由過端而均停也。
十三、凡箭
其本刻銜口以駕弦,其末受鏃。
十四、凡鏃
冶鐵為之(《禹貢》砮石乃方物,不適用),北虜制如桃葉槍尖,廣南黎人矢鏃如平面鐵鏟,中國則三稜錐象也。響箭則以寸木空中錐眼為竅,矢過招風而飛鳴,即莊子所謂嚆矢也。
十五、凡箭行
端斜與疾慢,竅妙皆系本端翎羽之上。箭本近銜處,剪翎直貼三條,其長三寸,鼎足安頓,粘以膠,名曰箭羽(此膠亦忌霉濕,故將卒勤者,箭亦時以火烘)。羽以雕膀為上(雕似鷹而大,尾長翅短),角鷹次之,鴟鷂又次之。南方造箭者,雕無望焉,即鷹鷂亦難得之貨,急用塞數,即以雁翎,甚至鵝翎亦為之矣。凡鵰翎箭行疾過鷹、鷂翎,十餘步而端正,能抗風吹。北虜羽箭多出此料。鷹、鷂翎作法精工,亦恍惚焉。若鵝雁之質,則釋放之時,手不應心,而遇風斜竄者多矣。南箭不及北,由此分也。
弓的保管
弓最怕潮濕,古時候軍官家裡常設定烘箱,每天用炭火放在下面加熱,士兵沒有烘箱的,就把弓放在灶頭煙突上。稍微照管不周到,弓很快就會朽壞脫落。
箭桿的用料及製作
箭桿用料各地不同,我國南方用竹,北方用蒲柳木,北方少數民族則用樺木,箭桿長二尺,箭頭長一寸,這是一般情況。做竹箭時,削竹三四條並用膠粘合,再用刀削圓刮光,然後用漆絲纏緊兩頭。箭桿的末端刻一個小凹口,叫做“銜口”,以便扣在弦上,另一端安裝箭頭。箭射出後,它飛行的快與慢,以及軌道的正或偏,關鍵都在箭羽。所用的羽毛以雕的翅毛最好,角鷹的其次,
鵰翎箭比鷹翎箭快,而且飛出十餘步後箭身就會端正,還能抗風。
相關典籍
天工開物·弧矢
凡造弓,以竹與牛角為正中乾質(1)(東北夷無竹,以柔木為之),桑枝木為兩稍(2)。弛則竹為內體,角護其外;張則角向內而竹居外。竹一條而角兩接(3),桑弰則其末刻鍥(4),以受弦(5),其本則貫插接榫於竹丫(6),而光削一面以貼角。
凡造弓,先削竹一片(竹宜秋冬伐,春夏則朽蛀),中腰微亞小,兩頭差大,約長二尺許。一面粘膠靠角,一面鋪置牛筋與膠而固之。牛角當中牙接(7)(北邊無修長牛角,則以羊角四接而束之。廣弓則黃牛明角亦用,不獨水牛也),固以筋膠。膠外固以樺皮,名曰暖靶。凡樺木關外產遼陽,北土繁生遵化,西陲繁生臨洮郡,閩、廣、浙亦皆有之。其皮護物,手握如軟綿,故弓靶所必用。即刀柄與槍乾,亦需用之。其最薄者,則為刀劍鞘室(8)也。
凡牛脊樑每隻生筋一方條,約重三十兩。殺取曬乾,復浸水中,析破如苧麻絲。北邊無蠶絲,弓弦處皆糾合此物為之。中華則以之鋪護弓乾,與為棉花彈弓弦也。凡膠乃魚脬、雜腸所為,煎治多屬寧國郡(9),其東海石首魚,浙中以造白鯗者,取其脬為膠,堅固過於金鐵。北邊取海魚脬煎成,堅固與中華無異,種性則別也。天生數物,缺一而良弓不成,非偶然也。
凡造弓,初成坯後,安置室中梁閣上,地面勿離火意(10)。促者旬日,多者兩月,透乾其津液,然後取下磨光,重加筋、膠與漆,則其弓良甚。貨弓之家,不能俟日足者,則他日解釋之患因之。
凡弓弦取食柘葉蠶繭,其絲更堅韌。每條用絲線二十餘根作骨,然後用線橫纏緊約。纏絲分三停,隔七寸許則空一二分不纏,故弦不張弓時,可摺疊三曲而收之。往者北邊弓弦,盡以牛筋為質,故夏月雨霧,妨其解脫,不相侵犯。今則絲弦亦廣有之。塗弦或用黃蠟,或不用亦無害也。凡弓兩稍系處,或切最厚牛皮,或削柔木如小棋子,釘粘角端,名曰墊弦,義同琴軫。放弦歸返時,雄力向內,得此而抗止,不然則受損也。
凡造弓,視人力強弱為輕重。上力挽一百二十斤,過此則為虎力,亦不數出。中力減十之二三,下力及其半。彀滿之時皆能中的。但戰陣之上洞胸徹札,功必歸於挽強者。而下力倘能穿楊貫虱,則以巧勝也。凡試弓力,以足踏弦就地,稱鉤搭掛弓腰,弦滿之時,推移秤錘所壓,則知多少。其初造料分兩,則上力挽強者,角與竹片削就時,約重七兩。筋與膠、漆與纏約絲繩,約重八錢,此其大略。中力減十之一二,下力減十之二三也。
凡成弓,藏時最嫌霉濕(霉氣先南後北,嶺南穀雨時,江南小滿,江北六月,燕、齊七月。然淮、揚霉氣獨盛)。將士家或置烘廚、烘箱,日以炭火置其下(春秋霧雨皆然,不但霉氣)。小卒無烘廚,則安頓灶突之上。稍怠不勤,立受朽解之患也(近歲命南方諸省造弓解北,紛紛駁回,不知離火即壞之故,亦無人陳說本章者)。
凡箭笴,中國南方竹質,北方萑柳質,北邊樺質,隨方不一。竿長二尺,鏃長一寸,其大端也。凡竹箭削竹四條或三條,以膠粘合,過刀光削而圓成之。漆、絲纏約兩頭,名曰“三不齊”箭桿。浙與廣南有生成箭竹,不破合者。柳與樺桿,則取彼圓直枝條而為之,微費刮削而成也。凡竹箭其體自直,不用矯揉。木桿則燥時必曲,削造時以數寸之木,刻槽一條,名曰箭端。將木桿逐寸戛拖而過,其身乃直。即首尾輕重,亦由過端而均停也。
凡箭,其本刻銜口以駕弦,其末受鏃。凡鏃冶鐵為之(《禹貢》砮石乃方物,不適用)北邊制如桃葉槍尖,廣南黎人矢鏃如平面鐵鏟,中國則三稜錐象也。響箭則以寸木空中錐眼為竅,矢過招風而飛鳴,即《莊子》所謂“嚆矢”也。
凡箭行端斜與疾慢,竅妙皆系本端翎羽之上。箭本近銜處剪翎直貼三條,其長三寸,鼎足安頓,粘以膠,名曰箭羽(此膠亦忌霉濕,故將卒勤者,箭亦時以火烘)。羽以雕膀為上(雕似鷹而大,尾長翅短),角鷹次之,鴟鷂又次之。南方造箭者,雕無望焉,即鷹、鷂亦難得之貨,急用塞數,即以雁翎,甚至鵝翎亦為之矣。凡鵰翎箭行疾過鷹、鷂翎十餘步,而端正能抗風吹。北邊羽箭多出此料。鷹、鷂翎作法精工,亦恍惚焉。若鵝、雁之質,則釋放之時,手不應心,而遇風斜竄者多矣。南箭不及北,由此分也。選自《天工開物·佳兵》
注釋
(1)正中乾質:此指弓背中間的主幹部分。質:材料。
(2)稍:弓背的兩端為稍,又做硝。
(3)角兩接:所用牛角為兩截相接。
(4)刻鍥:用刀刻出一個缺口。
(5)弦:弓弦套在弓背兩端的索套。
(6)其本則貫插接榫(sǔn)於竹丫:桑硝之根部用榫子與竹片的丫口相銜插。
(7)牙接:以牙榫相接。
(8)鞘室:刀劍之鞘及匣。
(9)寧國郡:寧國府,在今安徽宣城。
(10)地面勿離火意:室內不要間斷用火。火意:即火氣的燻烤。
解釋之患因之:鬆散脫落的毛病就隨之而來了。
緊約:緊緊地束縛住。
琴軫:古琴上調弦的轉軸。
彀(ɡòu)滿:把弓拉滿。
洞胸徹札:射穿胸膛,射透木板。
穿楊貫虱:比喻神射,可以百步之外射穿柳葉,射穿虱子之心。貫虱,典出《列子-湯問》紀昌學射的故事。
解北:解運至北方。
箭笴:即箭桿。
駕弦:扣在弓弦上。
《禹貢》砮石:《禹貢》:“礪、砥、砮、丹。”註:砮,石,中矢簇。
原文翻譯
造弓,要用竹片和牛角做正中的骨幹(東北少數民族地區沒有竹,就用柔韌的木料),兩頭接上桑木。未安緊弓弦時,竹在弓弧的內側,角在弓弧的外側起保護作用;安緊弓弦以後,角在弓弧的內側,竹在弓弧的外側。弓的本體是用一整條竹片,牛角則兩段相接。弓兩頭的桑木末端都刻有缺口,使弓弦能夠套緊。桑木本身與竹片互相穿插接榫,並削光一面貼上牛角。
動手造弓時,先削竹片一根(秋冬季節砍伐的竹子較好,因為春夏砍的容易蛀朽),中腰略小,兩頭稍大一些,長約兩尺左右。一面用膠貼上上牛角,一面用膠粘鋪上牛筋,加固弓身。兩段牛角之間互相咬合(北方少數民族沒有長的牛角,就用羊角分四段相接紮緊。廣東一帶的弓,不單用水牛角,有時也用半透明的黃牛角),用牛筋和膠液固定,外面再粘上樺樹皮加固,這就叫做“暖靶”。樺樹,東北地區產在遼陽,華北地區以河北遵化為最多,西北地區以甘肅臨洮為最多,福建、廣東和浙江等地也有出產。用樺樹皮作為保護層,手握起來感到柔軟,所以造弓把一定要用它。即使是刀柄和槍身也要用到它。最薄的就可用來作為刀劍的套子。
牛脊骨里都有一條長方形的筋,重約三十兩。宰殺牛以後取出來曬乾,再用水浸泡,然後將它撕成苧麻絲那樣的纖維。北方少數民族沒有蠶絲,弓弦都是用這種牛筋纏合的。中原地區則用它鋪護弓的主幹,或者用它來作為彈棉花的弓弦。膠是從魚鰾、雜腸中熬取的,多數在安徽宇國縣熬煉。東海有一種石首魚,浙江人常用它曬成美味的魚乾,用它的鰾熬成的膠比銅鐵還要牢固。北方少數民族用其他海魚的鰾熬成的膠,同中原的一樣牢固,只是種類不同而已。天然的這幾種東西,缺少一種就造不成良弓,看來這並不是偶然的。
弓坯子剛剛做成之後,要放在屋樑高處,地面不斷地生火烘焙。短則放置十來天,長則兩個月,等到膠液乾透後,就拿下來磨光,再一次添加牛筋、塗膠和上漆,這樣做出來的弓質量就很好了。有的賣弓人不到足夠的烘焙時間就把弓賣出,這樣,日後就可能出現脫膠的毛病。
用柘蠶絲為弓弦的弓就會更加堅韌。每條弦用二十多根絲線為骨,然後用絲線橫向纏緊。纏絲的時候分成三段,每纏七寸左右就留空一兩分不纏。這樣,在弦不上弓時就可以折成三節收起。過去北方少數民族都用牛筋為弓弦,每逢夏天雨季就怕它吸潮解脫而不敢貿然出兵進犯。現在到處都有絲弦了,有的人用黃蠟塗弦防潮,不用也不要緊。弓兩端系弦的部位,要用最厚的牛皮或軟木做成像小棋子那樣的墊子,用膠粘緊釘在牛角末端,這叫做墊弦,作用跟琴弦的碼子差不多。放箭時弓弦的回彈力很大,有了墊弦就可以抵消它,否則會損傷弓弦。
造弓還要按人的挽力大小來分輕重。上等力氣的人能挽一百二十斤,超過這個數目的叫做虎力,但這樣的人很少見。中等力氣的人能挽八九十斤,下等力氣的人只能挽六十斤左右。這些弓箭在拉滿弦時都可以射中目標。但在戰場上能射穿敵人的胸膛或鎧甲的,當然是力氣大的射手;力氣小的人如果有能射穿楊樹葉或射中虱子的,那是以巧取勝。測定弓力的方法是:可以用腳踩弓弦,將秤鉤鉤住弓的中點往上拉,弦滿之時,推移秤錘稱平,就可知道弓力大小。做弓料的分量是,上等力氣所用的弓,角和竹片削好後約重七兩,筋、膠、漆和纏絲約重八錢,這是大概的數字。中等力氣的相應減少十分之一或五分之一,下等力氣的減少五分之一或十分之三。
弓的保管:藏弓最怕潮濕(陰雨天氣先南後北,開始的節氣,嶺南是穀雨,江南是小滿,江北是六月,河北、山東一帶是七月。而以淮河和揚州地區的陰雨天氣為最多)。軍官家裡常設定有烘廚或烘箱,每天都用炭火放在下面烘(不僅是陰雨天,春秋下雨或多霧的天氣也都這樣做)。士兵沒有烘廚或烘箱,就把弓放在灶頭煙道的凸起上。稍微照管不周到,弓就會朽壞解脫(近年來朝廷命令南方各省造弓解送北京,紛紛被退回,就是因為他們不知道弓如果離火就壞的啟發,也沒有人就此事上奏朝廷陳述箇中原因)。
箭桿的用料各地不盡相同,我國南方用竹,北方使用薄柳木,北方少數民族則用樺木。箭桿長二尺,箭頭長一寸,這是一般的規格。做竹箭時,削竹三四條並用膠黏合,再用刀削圓刮光。然後再用漆絲纏緊兩頭,這叫做“三不齊”箭桿。浙江和廣東南部有天然的箭竹,不用破開黏合。柳木或樺木做的箭桿,只要選取圓直的枝條稍加削刮就可以了。竹箭本身很直,不必矯正。木箭桿乾燥後勢必變彎,矯正的辦法是用一塊幾寸長的木頭,上面刻一條槽,名叫箭端。將木桿嵌在槽里逐寸刮拉而過,桿身就會變直。即使原來桿身頭尾重量不均勻的也能得到矯正。
箭桿的末端刻有一個小凹口,叫做“銜口”,以便扣在弦上,另一端安裝箭頭。箭頭是用鐵鑄成的(《尚書-禹貢》記載的那種石制箭頭,是用一種土辦法做的,並不適用),至於箭頭的形狀,北方少數民族做的像桃葉槍尖,廣東南部黎族人做的像平頭鐵鏟,中原地區做的則是三稜錐形。響箭之所以能迎風飛鳴,巧妙就在於小小的箭桿上錐有孔眼,這就是《莊子》說的“嚆矢”。
箭飛行得是正還是偏,快還是慢,關鍵都在箭羽上。在箭桿末端近銜口的地方,用脬膠粘上三條三寸長的三足鼎立形的翎羽,名叫箭羽(鰾膠也怕潮濕,因此勤勞的將士經常用火來烘烤箭)。所用的羽毛,以雕的翅毛為最好(雕像鷹而比鷹大,尾長而翅膀短),角鷹的翎羽居其次,鷂鷹的翎羽更次。南方造箭的人,固然沒希望得到鵰翎,就是鷹翎也很難得到,急用時就只好用雁翎、甚至用鵝翎來充數。鵰翎箭飛得比鷹、鷂翎箭快十多步而且端正,還能抗風吹。北方少數民族的箭羽多數都用鵰翎。角鷹或鷂鷹翎箭如果精工製作,效用也跟鵰翎箭差不多。可是,鵝翎箭和雁翎箭射出時卻手不應心,往往一遇到風就歪到一邊去了。南方的箭比不上北方的箭,原因就在這裡。
漢語辭彙 弧矢
弓箭。
《易·繫辭下》:“弦木為弧,剡木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
唐 鄭棨 《開天傳信記》:“上封 泰山 ,進次 滎陽 旃然河 上,見黑龍,命弧矢射之,矢發龍潛藏。”
《續資治通鑑·宋孝宗乾道五年》:“初,帝御弧矢,以弦激致目眚,至是始愈。”
清 和邦額 《夜譚隨錄·董如彪》:“汝欲食羊豕,我偏以汝飼虎狼,遽喝下馬,奪其弧矢。”
謂武功。
明
楊一清《甘涼道中書事感懷》詩:“弧矢威天下,雷霆震域中。”
清 昭槤 《嘯亭雜錄·不忘本》:“上嘗曰:‘ 周 家以稼穡開基,我國家以弧矢定天下,又何可一日廢武?’”
指兵事,戰亂。
元 高文秀 《澠池會》楔子:“奉命離京出帝都,驅馳鞍馬又當途。只因玉璧親臨 趙 ,弧矢之間顯丈夫。”
喻生男孩。
古代國君世子生,以桑弧蓬矢射天地四方,期其有志於遠大。後因以“弧矢”喻生男孩。亦指男子當從小立大志。《禮記·內則》:“國君世子生……射人以桑弧蓬矢六,射天地四方。”
南朝 宋 鮑照 《征北世子誕育上疏》:“弧矢夙陳,珪璋攸覿。”
宋
陸游《鵝湖夜坐書懷》詩:“士生始墮地,弧矢志四方。”
明 吾丘瑞 《運甓記·剪髮延賓》:“弧矢懷樽俎,嘆銅駝荊棘,干戈旁午,英雄困塵土。”
古星名。
又名天弓。屬井宿。簡稱弧。共九星,在天狼星東南,八星如弓形,外一星象矢,分屬於大犬、南船兩星座。
唐
盧仝《月蝕詩》:“弧矢引滿反射人,天狼呀啄明煌煌。”
清
陳夢雷《擬古十九首·明月何皎皎》詩:“天狼耀其精,弧矢不敢張。”
古數學名詞。
謂弓形的運算及其套用。
明
徐渭《函三館記》:“乃其舉世界之中之外之諸有,至於竭 恆 沙之數而不可殫,即 隸首 復興,弧矢勾股操其法……亦日且不給矣。”
《四庫全書總目·天文算法類二·弧矢算術》:“弧矢之法,始於 元 郭守敬 《授時曆草》,其有《弧背求矢草》,立天元一為矢云云…… 明 唐順之 謂為步日躔月離源頭,作《弧矢論》以示 顧應祥 , 應祥 遂演為是書。”
指弓形。
清
劉獻廷《廣陽雜記》卷三:“若更於大方之外,增四弧矢,如《周禮》衍羨之法,以證圍徑真旨,而方田少廣諸章,其餘事耳。”
或指弓形的高。
茅以升 《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的橋》:“我國石拱,一般都是半圓形,如 盧溝橋 。但這個橋( 趙州橋 )的拱形卻不是半個圓,而只是圓弧的一段,因而拱頂在拱腳水平線上的高度,不是圓的半經,而是大大小於半經,這個高度叫做弧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