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順之傳

唐順之,字應德,武進人。順之生有異稟,束髮即洽貫群籍。年二十三,嘉靖八年會試第一,改庶吉士。座主張璁疾翰林,出諸吉士為他曹,獨欲留順之。固辭,乃調兵部主事。

基本介紹

  • 創作年代:清代
  • 作品出處:《明史·唐順之傳》
  • 文學體裁:傳記
基本信息,其他信息,

基本信息

唐順之,字應德,武進人。順之生有異稟,束髮即洽貫群籍。年二十三,嘉靖八年會試第一,改庶吉士。座主張璁疾翰林,出諸吉士為他曹,獨欲留順之。固辭,乃調兵部主事。
倭躪江南。趙文華出視師,疏薦順之。為南京兵部主事。出核薊鎮兵員,還報缺三萬有奇,且條奏九事。尋命往浙江視師,與胡宗憲協謀討賊。順之以御賊之上策,當截之于海外,縱使登入,則內地鹹受禍。乃躬泛海,自江陰抵蛟門大洋,一晝夜行六七百里。從者鹹驚嘔,順之意氣自如。倭泊崇明三沙,督舟師邀之海外,斬馘一百二十,沉其舟十三。擢太僕少卿。宗憲言順之權輕,乃加右通政。順之聞賊犯江北,急令總兵官盧鏜拒三沙,自率副總兵劉顯馳援,與鳳陽巡撫李遂大破於姚家盪。賊窘,退巢廟灣。順之薄之,殺傷相當。遂欲久圍困之,順之以為非計。麾兵薄其營,以火孢攻之,不能克。三沙又屢告急,順之乃復援三沙,督鏜、顯進擊,再失利。順之憤,親躍馬布陣。賊構高樓以望官軍,見順之軍整,堅壁不出。顯請退師,順之不可,持刀直前,去賊營百佘步。鏜、顯懼失利,固請順之還。時盛暑,居海舟兩月,大不適,返太倉。李遂改官南京,即擢順之右僉都御史,代遂巡撫。順之疾甚,以兵事棘,猶不辭。渡江,賊已為遂等所滅。
順之學無所不窺。於天文、樂律、地理、兵法,莫不究極原委。盡取古今載籍剖裂補綴區分部居為六編傳於世學者不能測其奧也。又聞良知說於王畿,閉戶兀坐,期月忘寢,多有所得。為古文,洸洋紆折有大家之風。生平苦節自厲,輟扉為床,不飾裀褥。

其他信息

唐順之,字應德,江蘇省武進人。順之生下來就有超常的天賦:十五歲左右就博覽群書,而且融會貫通。二十三歲時,在嘉靖八年的會試中得了第一,改任庶吉士。主考官張璁厭惡翰林,將所有庶吉士調出翰林院擔任其它職務,唯獨想讓唐順之留下。唐順之堅決拒絕,於是被調任為兵部主事。
倭寇侵擾蹂躪江南的時候,趙文華出任軍隊統帥,他向皇帝上書,推薦唐順之,唐順之就擔任了南京兵部主事。(順之)離開京城到薊鎮核查士兵人數,回京奏報缺員三萬多人,並奏陳了九條建議。不久,朝廷命令唐順之前往浙江統帥軍隊,和胡宗憲一起商議抗擊倭寇的辦法。唐順之認為對付倭寇最好的辦法,應該把他們阻截在海外,假如放任倭寇讓他們登上陸地,那么,內陸就會都遭受侵害。於是他親自乘船出海,從江陰直抵蛟門,一晝夜行了六七百里。隨行的人都很害怕,嘔吐不止,而唐順之神態自如。倭寇的船隊停泊在崇明和三沙,唐順之率領水軍,把倭寇引到外海,斬殺了一百二十個敵人,擊沉十三鎪敵船。唐順之被提升為太僕少卿。胡宗憲認為唐順之的權力不夠大,朝廷便又加封他為右通政。唐順之聽說倭寇進犯長江北岸,急忙下令總兵官盧鏜到三沙抵禦,自己帶領副總兵劉顯快速增援,和鳳陽巡撫李遂一起在姚家盪大破倭寇:敵人沒有辦法,退到廟灣駐紮。唐順之率兵攻打廟灣,雙方傷亡人數差不多。(李遂計畫長耜包圍.因住倭寇,唐順之則認為這不是好辦法)。他率領部隊進攻倭寇營壘,並用火孢助戰,但沒有攻下。此時三沙又屢屢告急,唐順之便又往三沙增援,他督率盧鏜、劉顯進攻,又沒有成功。唐順之非常生氣,親自騎馬上陣指揮。倭寇建起高大的嘹望樓來偵察官軍情況,見唐順之的軍隊軍容嚴整,便固守陣地不出擊。劉顯請求退兵,唐順之不答應,拿著刀徑直向前沖,殺到離倭寇營壘一百多步的地方。盧鏜、劉顯擔心失敗,堅決請求唐順之撤回。這時正值盛夏,唐順之在海船上兩個月,身體很不舒服,返回太倉。李遂調往南京任職,唐順之就被提升為右僉都御史,代替李遂擔任鳳陽巡撫。唐順之這時病得很厲害,但因為軍情緊急,就不敢推辭。他渡過長江,倭寇已經被李遂等人剿滅
唐順之對於學問,沒有不研究的。對天文、樂律、地理、兵法,沒有不窮根究底的。他大量收集古今書籍,加以剖析補充,分門別類,編出六《編》,流傳於世,讀書人不能掌握其中的深意。他向王畿學習良知說,曾經關起門來靜坐思考,整整一個月忘記睡覺,獲得很多心得。他寫的文章,恢宏恣肆,紆徐曲折有名家的風範。唐順之一輩子堅守節操嚴格要求自己。他把門板拆下來當床用,也不配褥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