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肚菌(中藥)

羊肚菌(中藥)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羊肚菌,中藥名。為羊肚菌科真菌羊肚菌Morchella esculenta(L.)Pers.、小頂羊肚菌Morchella angusticeps Peck.、尖頂羊肚菌Morchella conica Pers.、粗柄羊肚菌Morchella crassipes(Vent.)Pers.、小羊肚菌Morchella deliciosa Fr.等的子實體。羊肚菌分布於吉林、河北、山西、陝西、甘肅、青海、新疆、江蘇、四川、雲南等地。小頂羊肚菌分布於內蒙古、山西、青海、四川、雲南、西藏等地。尖頂羊肚菌分布於河北、山西、甘肅、新疆、江蘇、湖南、雲南等地。粗柄羊肚菌分布於黑龍江、山西、新疆等地。小羊肚菌分布於山西、陝西、寧夏、新疆、四川等地。具有消食和胃,化痰理氣之功效。常用於消化不良,痰多咳嗽。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羊肚菌
  • 別稱:羊肚菜、羊肚蘑、編笠菌
  • :真菌界
  • :真菌門
  • :角盤綱
  • :盤菌目
  • :羊肚菌科
  • :羊肚菌屬
  • :羊肚菌、小頂羊肚菌、尖頂羊肚菌、粗柄羊肚菌、小羊肚菌
  • 採收時間:春、夏之交
  •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0-60g
  • 毒性:無毒
入藥部位,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相關配伍,用法用量,使用注意,採集加工,形態特徵,1、羊肚菌,2、小頂羊肚菌,3、尖頂羊肚菌,4、粗柄羊肚菌,5、小羊肚菌,生長環境,1、羊肚菌,2、小頂羊肚菌,3、尖頂羊肚菌,4、粗柄羊肚菌,5、小羊肚菌,性狀鑑別,1、羊肚菌,2、小頂羊肚菌,3、尖頂羊肚菌,4、粗柄羊肚菌,5、小羊肚菌,藥理作用,相關論述,附註,

入藥部位

子實體。

性味

味甘,性平。

歸經

歸脾、胃經。

功效

消食和胃,化痰理氣。

主治

消化不良,痰多咳嗽。

相關配伍

治消化不良、痰多氣短:羊肚菌(乾品)60g,煮食喝湯,日服2次。(《野菜食用與藥用手冊》)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0-60g。

使用注意

食用時應將依附於子實體上的孢子沖洗乾淨。
《中國藥用真菌學》:“羊肚菌屬子實體的孢子有毒,其所含的膠腦毒素能損傷肝腎和神經。因此,食用時應將附於子實體上的孢子沖洗乾淨。”

採集加工

春、夏之交,採摘後洗去菌柄基部泥土,曬乾,備用。

形態特徵

1、羊肚菌

菌蓋近球形、卵形至橢圓形,高4-10cm,寬3-6cm,頂端鈍圓,表面有似羊肚狀的凹坑。凹坑不定形至近圓形,寬4-12mm,蛋殼色至淡黃褐色,棱紋色較淺,不規則地交叉。柄近圓柱形,近白色,中空,上部平滑,基部膨大並有不規則的淺凹槽,長5-7cm,粗約為菌蓋的2/3。子囊圓筒形,(280-320)μm×(18-22)μm。孢子長橢圓形,無色,每個子囊內含8個,呈單行排列。側絲頂端膨大,粗達12μm。

2、小頂羊肚菌

又名黑脈羊肚菌。菌蓋狹圓錐形,頂端尖,高2-5cm。基部寬1.7-3.3cm,凹坑多長方形,蛋殼色。棱紋黑色,縱向排列,由橫脈連線。柄乳白色,近圓柱形,長3-5cm,粗11-20mm,上部平,基部稍有凹槽。子囊(210-250)μm×(15-20)μm。孢子單行排列,(22-26)μm×(12-14)μm,側絲頂端膨大,直徑達11μm。

3、尖頂羊肚菌

又名圓錐羊肚菌。菌蓋長,近圓錐形,頂端尖或稍尖,長達5cm,直徑達2.5cm。凹坑多長方形,淺褐色,棱紋色較淺,多縱向排列,由橫脈相連。柄白色,長達6cm,直徑約等於菌蓋基部的2/3,上部平,下部有不規則凹槽。子囊(250-300)μm×(17-20)μm,孢子單行排列,(20-24)μm×(12-15)μm。側絲頂部膨大,直徑達9-12μm。

4、粗柄羊肚菌

又名粗腿羊肚菌、皺柄羊肚菌。菌蓋近圓錐形,高約7cm,寬5cm。凹坑近圓形,大而淺,淺黃色,棱紋薄,不規則地相互交織。柄粗壯,淡黃色,長約10cm,基部粗5cm,稍有凹槽,向上漸細。子囊圓柱形,有孢子部分150×18μm。孢子8個,單行排列,橢圓形,無色,(22-25)μm×(15-17)μm。側絲無色,頂部膨大。

5、小羊肚菌

又名美味羊肚菌。菌蓋圓錐形至近圓錐形,高17-33mm,寬8-15mm。凹坑往往長形,淺褐色。棱紋常縱向排列,不規則相互交織,顏色較凹坑淺。柄長15-25mm,粗5-8mm,近白色或淺黃色,基部往往膨大,並有凹槽。子囊近圓柱形,有孢子部分約100×16μm,孢子單行排列,橢圓形,(18-20)μm×(10-11)μm。側絲頂部膨大。

生長環境

1、羊肚菌

生於海拔800-1000m的闊葉林中地上及林緣空曠處。分布於吉林、河北、山西、陝西、甘肅、青海、新疆、江蘇、四川、雲南等地。

2、小頂羊肚菌

生於雲杉林中地上。分布於內蒙古、山西、青海、四川、雲南、西藏等地。

3、尖頂羊肚菌

生於闊葉林及混交林地上、林緣空曠處以及防護林內草叢中。分布於河北、山西、甘肅、新疆、江蘇、湖南、雲南等地。

4、粗柄羊肚菌

生於混交林的林緣地上。春末夏初的雨後生長。分布於黑龍江、山西、新疆等地。

5、小羊肚菌

生於稀疏林中的地上。分布於山西、陝西、寧夏、新疆、四川等地。

性狀鑑別

1、羊肚菌

菌蓋橢圓形或卵圓形,頂端鈍圓,長4-8cm,直徑3-6cm,表面有多數小凹坑,外觀似羊肚。小凹坑呈不規則形或類圓形,棕褐色,直徑4-12mm,棱紋黃棕色。菌柄近圓柱形,長5.5-8cm,直徑2-4cm,類白色,基部略膨大,有的具不規則溝槽,中空。體輕,質酥脆。氣弱,味淡、微酸澀。

2、小頂羊肚菌

菌蓋狹圓錐形,頂端稍尖,長1-4cm,直徑約2.5cm;小凹坑多呈類長方形,長5-10mm,直徑2-5mm,淡棕色,棱紋色較深。菌柄近圓柱形,中空。體輕,質酥脆。氣微,味淡。

3、尖頂羊肚菌

菌蓋類圓錐形,頂端尖或較尖,長約4cm,直徑約2cm;小凹坑多為類長方形,淡褐色,棱紋色較淺。菌柄黃白色,下部有的具不規則溝槽,中空。體輕,易碎。氣微,味淡。

4、粗柄羊肚菌

菌蓋類圓錐形,長約6cm,直徑約4cm;小凹坑類圓形,大而較淺,淡黃色,棱紋較薄。菌柄粗壯,長約10cm,上部漸狹細,基部膨大,直徑約5cm。近白色,表面縱向皺縮,呈扭曲縱條紋,中空。體輕,質脆。氣微,味淡。

5、小羊肚菌

菌蓋類圓錐形,長1.7-3.3cm,直徑1-1.5cm;小凹坑多為類長方形,淡褐色,棱紋色較淺。菌柄長1.5-2.5cm,直徑5-8mm,基部膨大,微有溝槽,中空。類白色或淡黃色。體輕,質酥脆。氣微,味淡。

藥理作用

抑制血小板聚集。

相關論述

劉波《中國藥用真菌》:“益腸胃,化痰理氣。治消化不良,痰多氣短。”

附註

該菌具有促進人體生長發育、提高身體免疫力、增強造血和益智美容等多種保健作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