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婺

羅婺

羅婺是一個擁有千餘年歷史文化的煌煌彝族部落,現今雲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武定縣昆明市祿勸彝族苗族自治縣和周圍部分地區即是羅婺部故地。

遠祖羅婺的靈魂,或許正如他的後裔們所供奉的那樣,無影無形而又無時不在地注目、庇護著他的子子孫孫和他們的故土家園。令羅婺初祖萬分欣慰的是,數十代以後,他的後裔阿而不僅使自己的家支強大起來,不僅不再遭受周圍部落的欺凌,而且還"併吞諸蠻聚落三十餘處,分兄弟子侄治之,皆隸羅婺部"。三十七蠻部在南沼大理國時期是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段思平大義寧國,羅婺部在三十七部的聯合征戰中立下汗馬功勞。宋淳熙間,大理國王段興智阿而為羅婺部長,羅婺部從此走進史籍,黃卷黑字的線裝書中,使羅婺歷史查之有據。我們可以這樣說,阿而之後,羅婺脈流清晰,興盛於元明,衰竭於清末,千餘年間或顯或隱,時暗時明,在歷史典籍的海洋中時不時翻起一朵朵耀眼的浪花。歲月悄無聲息,一個世紀過去了,又過去了一個世紀,天地汲存了它的濤聲,歷史鐫刻著它的光榮履歷。今天它已迎來了民族復興的良機。一個有著千餘年歷史文化的煌煌部落,乃至推而廣之,一個有著廣闊歷史回憶範圍的民族,是應該蘊藏著深厚的自省力的。那么,她的展翅而騰飛,她的趕超先進民族行列,總不會是遙遙無期的事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羅婺部、
  • 外文名:Tigerland
簡史,君長譜牒,

簡史

公元前8世紀左右,古蜀地天降大雨,造成洪災,迫於洪水,彝族人文始祖阿普篤慕率領族人,從世代居住的古蜀地(四川盆地)遷到洛尼山(今雲南烏蒙山脈)一帶暫避洪水,並與當地古滇國部落聯盟下的實、勺兩個部落聯姻,娶三妻(蚩以武吐、能以咪都、尼以咪哺)生下六子(蚩以武吐生慕雅切慕雅考能以咪都生慕雅熱慕雅臥尼以咪哺生慕克克慕齊齊)。
洪水退後,由於洛尼山一帶地少人多,不宜長期居住。大約公元前760年,阿普篤慕在洛尼山召集了一次部落酋長們的大會,將其民眾分成六個部落,跟隨其六個兒子向外去開拓疆域,阿普篤慕的6個兒子後來發展成為武、乍、糯、恆、布、默(又稱黔)6個古代彝族部落,古彝文典籍稱生慕雅切、慕雅考、慕雅熱、慕雅臥、慕克克、慕齊齊為“六祖”。
戰國時期,堵阿青的第107代世孫、古夜郎國皇次子糯且寶,受到皇長子糯隆塔的迫害,在其母的指教下,率本部族遠離夜郎國,來到今昆明市祿勸縣境內,從此,糯且寶的後裔就開拓繁衍生息在這片熱土上。
公元3世紀,居住在今昆明東川縣境內的六祖老五慕克克後裔羅婺(根祖羅婺),入贅糯且保後裔普曲氏家族,羅婺在普曲氏龐大家業的基礎上,發展滇川茶葉,蜀錦等物流貿易,成為了富甲一方的大富豪,他的子孫繼承普曲氏的家業,並逐漸掌管本部族,其裔孫法瓦浸盛,以其遠祖羅婺為部名,建立羅婺部。
公元8世紀,南詔王異牟尋東爨烏蠻)37部,而在東爨(烏蠻)37部中羅婺部比較強大。
公元10世紀,通海節度使段思平通過其舅舅爨判的關係,在東爨(烏蠻)37部的全力支持下,推翻了南詔“大義寧國”,建立了大理國。羅婺部在聯合其他三十六蠻部推翻楊氏政權中,立下汗馬功勞,聲望愈高。
公元12世紀,大理國段興智舉阿而為羅婺部長,“以烏蠻阿而併吞(和曲州)諸蠻聚落三十餘處,分兄弟子侄治之,皆隸羅婺部”,成為了雲南東方三十七蠻部”之一,並曾一度“雄冠三十七部”。
公元13世紀,忽必烈平雲南,蒙古憲宗四年(1254年),羅婺部歸附;七年(1257年),立羅婺萬戶府,並仁德(尋甸)、於失(今貴州盤縣普安一帶)二部入羅婺部,置武定北路,轄祿勸元謀武定和四川會理一部分地區。設總管,升矣格為北路土官總管。傳至安慈,襲土官總管,以功授武德將軍,賜龍虎符金牌,兼雲南行中書省參政。傳至弄積,襲土官總管,以功升兼管八百司元帥, 加升中亞大夫。至此,武定羅婺部“鳳氏且兼制全滇,勢愈大”。
公元14世紀,朱元璋傅友德征南將軍藍玉為左副將軍,沐英為右副將軍,帥步騎三十萬討雲南。洪武十五年(1382年),南征大軍 二十日至湖廣,由永安攻烏撒,趨貴州,攻下普安,進兵曲靖,東川、烏蒙、藝部都歸降。藍玉、沐英進抵雲南板橋,進駐昆明金馬山梁王宦官也先貼木兒以金寶 來進獻,昆明全城父老爭紛出金馬,盤香拜迎。藍玉、沐英整師入城,秋毫不犯。正月,中慶(昆明)、澄江二路,嵩明、晉寧、昆陽、安寧、建水七州,昆明、宜 良、河陽、陽宗等縣,達魯、花赤、答麻等官,紛紛歸降藍玉、沐英。羅婺部女土司商勝深明大義,自運米千石,到昆明金馬山,搭青棚數里,殺牲獻歌, 犒勞明軍,授商勝中順大夫、武定軍民府土官知府,賞賜世襲之誥命。
公元15世紀,羅婺部傳至第十七代土酋阿英。弘治三年(1490年),明孝宗朱佑樘賜阿英鳳姓,羅婺部彝族鳳姓自此始。朱孝宗又晉升阿英(鳳阿英)為中憲大夫,贈其母索則妻索國為恭人。弘治十一年(1498年),大明朝任命鳳阿英征竹子箐梁王山,以功進亞中大夫;弘治十五 年(1502年),命鳳阿英征貴州普安,以功進雲南布政司右參政,持授“盡忠報國”金帶一條。
明朝初年,羅婺部開始由遊牧民族向農耕文明轉變,彝民“耕種輸稅,兼營牧業,至明代又開礦。鳳英“開闢田野,教民稼穡",使農業生產有了一定的發展。
明朝中期,由於滇中封建地主制確立,開始改土設流。武定土官制度的解體和流官制度的建立,是在鳳氏封建領主7次強烈反抗中進行的。第1次嘉靖七年(1528),土知府風昭之叔風朝文回響尋甸安銓,殺流官同知,陷武定、祿勸、圍攻昆明。第2次嘉靖四十四年(1565),鳳繼祖欲從女土官索林手中奪取府印而亂。第3次隆慶三年(1569),風歷之子風思堯任武定府經歷,彝民來府, “必潛往拜謁思堯如主,歷以其子不得知府怨”,而聯合四川土司亂。第4次萬曆三十五年(1607),流官知府陳典晌鄭舉累次索賄, “舉惡其無厭,乃糾彝目阿克亂刀。第5次天啟二年(1622),霑益土婦設科聚眾反抗,鳳阿歹、張世臣率兵回響。第6次清康熙四年(1665),鳳阿歹之妻奢卓抗糧拒捕,逃回東川母家“割據自立"。第7次康熙五十七年(1718),奢卓的女兒鳳阿愛和她的丈夫常應運, “雄制諸夷,聚數千人反"。
鳳氏反抗失敗後,封建領主制仍存在,仍保留土司世襲,但土司的權利受到限制,明王朝降鳳索林支系鳳歷之子鳳思堯為武定軍民府經歷;命鳳拔為和曲州土舍,把守金沙江要隘。
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環卅土司安納(彝族,後易姓李),從征鳳繼祖有功,授總管。萬曆廿九年,調征順寧猛庭瑞,加授土舍
至天啟年問,漢族較集中的近城、九廠壩區,地主經濟已有所發展,但其他地區仍為封建領主制經濟。
1770年降武定府為武定直隸州,轄元謀、祿勸二縣。
清順治年間,茂連那土司(彝族)又授土舍。
1935年,在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影響下,彝、漢各族人民暴發了武裝反土司鬥爭,迫使土司最後放棄了政治特權,使封建領主制真正成為殘餘。
1950年建立武定專區,轄元謀、祿勸二縣,1953年武定專區與楚雄專區合併,改屬楚雄專區。
1983年9月9日祿勸縣改隸昆明市。1985年6月11日,經國務院批准,設立祿勸彝族苗族自治縣,同年11月25日舉行自治縣成立慶祝大會,自治縣正式成立,仍隸昆明市。

君長譜牒

堵阿青—阿青俄—俄起元—起元柱—柱阿得—阿得松—松更保—更保秋—秋本來—本來立—立阿苴—苴期順—期順弄—弄苴肯—肯阿達—阿達期—期阿色—阿色保—保阿琴—阿琴維—維起勝—起勝者—者力苴—力苴青—青阿夫—阿夫額—額坦子—坦子松—松麻者—麻者榮—榮阿勒—阿勒引—引莫俄—莫俄松—松阿理—阿理子—子尼榮—尼榮尾—尾阿更—阿更那—那阿林—阿林咪—咪苴莫—苴莫朵—朵興羅—興羅雲—羅雲得—得阿柱—阿柱者—者苴色—苴色子—子俄松—俄松興—興阿勒—阿勒斗—斗木林—木林磨—磨基過—過桑子—桑子俄—俄阿育—阿育僰—僰苴氐—氐蒙苴—蒙苴眉—苴眉契—契堵佐(希幕遮)—佐道古—古朱詩—詩嘎立—立嘎咪—咪乍拐—乍拐作—作嘎且—且嘎宗—宗嘎賢—賢嘎已—已迫勒—迫勒道—道孟尼—孟尼赤—赤嘎索—索嘎德—德喜所—喜所朵—朵碧額—碧額堵—堵洗顯—洗顯陀—陀阿大—大阿武—阿武補—補朱勒—朱勒武—武洛撮—撮朱篤—篤阿慕(彝族人文始祖)—慕阿克—克普矛—普矛照—照羅莫—羅莫婁—婁阿德—阿德布(德布氏人此始)—布朵吐—朵吐糯—糯且保—且保著—著阿茅—阿茅祿伙—祿伙阿夫—阿夫升松—升松道—道敖德—敖德古伊—古伊阿微—阿微默德—默德代—代阿木——阿木額—額尼阿底—阿底阿咆—阿咆阿我—阿我根租—根租羅婺(羅婺始祖)—羅婺比普—比普阿自—阿自阿勒—阿勒阿額—阿額補尹—補尹阿萬—阿萬阿羅—阿羅阿茲—阿茲阿方—阿方納根—納根作子—作子阿助—阿助阿探—阿探阿詩—阿詩篤斯—篤斯矣陶(在普昂尼以做過一次祭祖分支)—矣陶普曲—普曲魯格—魯格阿維—阿維阿(即宋代阿而,宋淳熙年間,大理段氏舉辦羅婺部長,阿而以遠祖羅婺為中名,其後中名,其後裔稱為羅婺氏族), —阿矣襪(在麻拉尼以做一次祭祖分支大典)—矣襪普得—普得矣根—矣根巧(元世祖時)—巧郡則(取濤赫尼以作一次祭祖分支)—郡則阿保—阿保全茲—安茲弄積(明洪武年間)—弄積海松—海松矣本—矣本金甸(作過一次分支祭典,取杉書尼以)—金甸麻咪,(明弘治年間,賜姓鳳氏即鳳英)—麻咪普賽(作過一次祭祖分支)—普賽阿包—阿包矣弄—矣弄矣振—矣振阿耄—阿耄里博—里博阿德—阿德魯基—魯基魯苴(清朝乾隆後因分支較多,故咯)。
中國彝族譜牒,雲南卷記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