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織天織地:傈僳族火草織布技藝》是2024年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織天織地:傈僳族火草織布技藝
- 作者:吳雪娟 徐文淵 賈斌
- 出版時間:2024年1月
- 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220128790
- 定價:68.00 元
《織天織地:傈僳族火草織布技藝》是2024年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織天織地:傈僳族火草織布技藝》是2024年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內容簡介 火草織布是傈僳族保留至今的古老紡織技藝,是傈僳族民眾順應自然、改造自然的智慧體現。該技藝於2014年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火草布紋理清晰,質感優良,透氣性、防潮性、保暖性好。傳承保護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傳統棉紡織技藝(傈僳族火草織布技藝)》項目原保護單位存在單位性質、機構等方面重大變化,不具備保護單位基本條件等情況,重新認定保護單位為德昌縣文化館(德昌縣非物質文化...
傈僳族織布技藝 傈僳族織布技藝,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傳承保護 2022年2月,傈僳族織布技藝(傈僳族火草織布技藝)被列入四川“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編號SC-Ⅷ-93(3)
火草紡織技藝(傈僳族火草布製作技藝)《火草紡織技藝(傈僳族火草布製作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 2022年12月,入選雲南省第五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火草每株有5~10片葉子,為尖矛狀,葉背為薄膜狀的白色纖維,交織無序,可以撕下捻線,多與麻或棉混織成布料。用火草布織成的衣服,透氣性和保暖性都很好,有棉毛混紡的效果。中國西南少數民族製作和使用火草布的歷史悠久,文獻記錄已有500多年。衣著火草衣的民族眾多,包括納西族、彝族、白族和傈僳族等。其採用...
傈僳族屬於蒙古人種南亞類型,民族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文字分為新老傈僳文,普遍信奉原始宗教。傈僳族源於古老的氐羌族系,與彝族有著淵源關係,主要分布怒江、恩梅開江(伊洛瓦底江支流)流域地區,也就是中國雲南、西藏與緬甸克欽交界地區,其餘散居於中國雲南其他地區、印度東北地區、泰國與緬甸交界地區。...
維西傈僳族男性有的頭戴羊毛氈帽,形狀有船形和圓頂寬帽糖兩種。青年穿白底黑紋大襟短衣,老年穿大襟長衣,或夏著短衫、冬著長衫,中間系麻織花腰帶。傈僳族男女都喜好斜挎縫製精細、刺繡精巧的“臘表”(一種挎包),喜歡系綁腿。男子外出身必背長刀和駑弓箭包。德欽縣拖頂、霞若、雲嶺三鄉的傈僳族,除施壩...
傈僳族民歌,雲南省瀘水縣、雲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地方傳統音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傈僳族民歌歷史悠久,主要聚居在雲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和維西傈僳族自治縣。傈僳族有自己的語言,傈僳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傈僳族崇尚唱歌對調,在傈僳族的多聲部無伴奏合唱中,傈僳民歌三大調“擺時”“優葉”“...
德昌傈僳族婚禮,歷來推崇簡樸為榮,男方不送聘禮,女方娘家不送陪奩。熱熱鬧鬧樂送親 德昌傈僳族舉辦婚禮,大多數在農曆臘月至次年二月間,最遲不超過三月。接親時,新郎家請兩位懂禮儀、會唱山歌的男子(傈僳族尊稱“娃拿扒”即證婚人),他們各自帶上一名助手也叫“伴郎”,帶上接親禮品如白酒、糕點、掛麵、草...
陳愛國 陳愛國,女,漢族,河北省威縣人,傳統棉紡織技藝(威縣土布紡織技藝)非遺傳承人。2017年12月28日,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推薦名單。
傈僳族刀桿節,流傳於雲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瀘水縣的傳統節日,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傈僳族刀桿節是傈僳族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曆二月初八舉行。流行於保山地區及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傈僳族地區,表演者表演“上刀山”、“下火海”,表現了傈僳族人民不畏艱險的精神,意味著在新的一年裡消除各種災難。2006年5...
李從會 李從會,女,傈僳族,四川省德昌縣,傳統棉紡織技藝(傈僳族火草織布技藝)傳承人。所獲榮譽 2017年12月28日,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推薦名單。2022年6月,四川省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2021年度傳承活動評估情況為合格(公示)。
傈僳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崇拜原始多神教,創造了燦爛的非物質文化。培德村仍保留著“闊時節”、端午節、嘗新節、祭塔節等傳統節日,傳承著“火草織布”、木楞房建造等技藝。培德村依託傈僳族深厚的文化底蘊,以傳統民居建築為載體,以傳統種養業為主導產業,傳承優秀的傈僳族文明,是一個充滿著魅力的傳統村落...
德昌縣傈僳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相當豐富並獨具風格,傈僳族原生態歌舞、服飾、婚俗、闊時節、口弦、葫蘆笙、火草織布技藝、民間文學等等,都是本縣最具民族特色的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德昌縣已成功申報了1個國家級9個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非物質文化遺產 建昌板鴨製作技藝 建昌板鴨製作技藝是德昌縣的州級非物質文化...
德昌縣文化館 2021年11月,入選第五次全國文化館評估定級擬命名三級文化館公示名單。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德昌縣文化館(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縣美術館)獲得“傳統棉紡織技藝(傈僳族火草織布技藝)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涼山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叢書·第四輯》是2018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阿牛木支、王顯暉。內容簡介 本書涉及民俗、傳統技藝、民間文學、音樂類六項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名錄,包括彝族服飾、彝族傳統婚俗、彝族漆器髹飾技藝、傈僳族火草織布技藝、彝族克智、畢摩音樂。本書首次全面詳實地介紹了各種...
女子多在腰間系戴染色的油藤圈作裝飾,以前有紋面的習俗。男女不戴帽 ,多披頭散髮,赤足。服飾已有了較大改觀,婦女仿傈僳族穿長袖衣裙,並佩戴彩色料珠鏈串,男子喜歡挎腰刀,弩箭。獨龍族精於紡織,所織麻布線毯色彩諧調,厚重質樸,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不僅是本民族的衣著材料,也頗受怒江兩岸各族人民的喜愛。
陶器燒制技藝(平定砂器製作技藝、平定黑釉刻花陶瓷製作技藝,宜興均陶製作技藝,德州黑陶燒制技藝,楓溪手拉朱泥壺製作技藝) 山西省平定縣,江蘇省宜興市,山東省德州市,廣東省潮州市 882 Ⅷ-99 蠶絲織造技藝(潞綢織造技藝) 山西省高平市 883 Ⅷ-100 傳統棉紡織技藝(威縣土布紡織技藝、傈僳...
施州和順州的來歷,是根據唐代從昆彌河移來的“施順部落”(即今彝、傈僳、白等族之先民)人口而命名的。至元十七年(1280年),稱北勝州。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升為北勝府,管轄金沙江東岸的北勝、永寧、液集、順州等地。仍以高氏為知府。屬麗江路管轄。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降府為州,降章氏為北...
傈僳族 苗族 其他民族 民族文化 民間藝術 明清詩選 鏡湖雪石岩 西龍潭龍寶堤 羊龍潭 碑記:鶴慶軍民府城記(明)李元陽 鶴慶府學廟碑記(明)張志純 南新河記(清)楊金和 雲鶴樓記(清)趙鶴齡 清丈鶴慶縣耕地記事碑(民國)丁嘉績 李琥 菩提寺碑記(民國)王懋程 紅軍長征過鶴慶紀念碑 鶴慶縣城 鶴慶遊記七則(明)徐霞客 ...
第五十七條 安寧河流域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在各自職責範圍內,加強對安寧河谷大石墓等安寧河流域文化遺產的調查、整理、保護和利用,做好彝族漆器髹飾技藝、傈僳族火草織布技藝、邛都洞經音樂、藏族趕馬調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工作。安寧河流域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鼓勵和支持公民、法人和其他...
展區還會定時進行麵食表演,觀眾也可以動手學習非遺麵食製作技藝。本次展覽,大家可以近距離了解到沿黃九省(區)各具特色的精品非遺代表性項目,包括內蒙古的阿拉善地毯織造技藝、山東的魯錦、甘肅的東鄉族擀氈技藝、四川的傈僳族火草織布技藝、陝西的錢紋罐燒制技藝、青海的河湟刺繡、寧夏的仙鶴八寶茶傳統製作技藝、河南...
安樂村是漢族、傈僳族混居地,民族風情古樸、濃郁。這裡的傈僳族從服飾到各種習俗均保持著本民族原汁原味的古老文明和文化,堪稱傈僳族文化的“博物館”,是學術研究和旅遊觀光的處女地。村里一直沿用著傈僳文(由拉丁字母組成),傈僳語也是族人的通用語言。傈僳族服飾、筒帕、草鞋是族人經過織布、刺繡到成品的手工製作...
雲南傈僳族人祖祖輩輩生活的家園,煙波浩渺,蒼山如海。靠著大山,靠著弓弩,傈僳族人以狩獵為生。伶仃洋的一座小島上,古老原始的捕魚技藝浸泥鯭,帶給了一個家庭的豐衣足食。琪叔和老伴在做好的籠子中放上餌料,準備引泥鯭入“瓮”。從祖輩那裡傳承的手藝,賴以為生,一座島,一片海,安之若素。(《傳承...
幾年來,已經有白族、彝族、哈尼族、傈僳族、苗族等在該館慶祝過本民族的節日,內容包括傳統歌舞節目表演、傳統工藝展示等。該館先後被命名為全國青少年教育基地、雲南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實踐示範基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科普教育基地以及近40所全國大、中、國小校教學、科研、實習基地。成立背景 1955 年4月30日,...
2009年獲“四川民間文藝成就獎”。2010年獲“中國民間文學集成貢獻獎”。主編的《德昌傈僳族民俗故事》和《燕子留戀的地方(德昌傳說)》,同時被評為“第九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民間文學作品獎”入圍作品。2011年參與策劃、撰稿、編輯的音像製品《傈僳族的火草麻布衣裙》出版。擔任執行主編的《德昌文學》創刊發行。
近現代文物:民國十二年(1923年),雲南軍閥唐繼堯40壽辰時四川軍閥劉湘贈送的禮品“香港萬耀榮制”紅木雕花松鶴遐齡牡丹奇石彩繪大型座鏡;20世紀30年代紅軍長征過雲南時使用的老槍;20世紀40年代雲南省政府主席龍雲任昆明南菁學校董事長時用的進口織花桌毯;近代怒江傈僳族人民在片古崗地區抗擊英國侵略者用過的皮甲;...
記錄抵禦外敵侵擾的戰爭 烙印遠祖的記憶 六?傳誦動人的故事 撒尼姑娘的花包頭 布朗女人的三尾螺銀簪 基諾族的條紋衣飾和日月花飾 阿細人的花腰帶 毛南族的花竹帽 彝族姑娘的錦服 納西婦女的羊皮披肩 傈僳族姑娘的“歐勒”帽 白族姑娘的鳳凰帽 維吾爾族姑娘的“艾迪萊絲”綢 苗族的花衣 主要參考文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