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德村(雲南省麗江市寧蒗縣翠玉鄉下轄村)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培德村地處雲南省麗江市寧蒗彝族自治縣翠玉傈僳族普米族自治鄉,隸屬官田村委會,為傈僳族聚居村落。“培德”是傈僳語的音譯,為參天古樹的樹名。歷史上經歷了普米族傈僳族兩個民族。村內古樸蜿蜒的街巷,漆著紅色石灰的原木垛起的木楞房,星星點點綴滿了山坡。

傈僳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崇拜原始多神教,創造了燦爛的非物質文化。培德村仍保留著“闊時節”、端午節、嘗新節、祭塔節等傳統節日,傳承著“火草織布”、木楞房建造等技藝。培德村依託傈僳族深厚的文化底蘊,以傳統民居建築為載體,以傳統種養業為主導產業,傳承優秀的傈僳族文明,是一個充滿著魅力的傳統村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培德村
  • 地理位置:雲南省麗江市寧蒗縣翠玉鄉
建村歷史,歷史事件,村落選址,村落格局,建村智慧,自然環境,文物古蹟,村落風貌,

建村歷史

傈僳族源於氐羌部落,早在秦漢時期就已分布在今川西南和滇西各地。據翠玉傈僳族相傳,他們的祖先是從大江入海處遷來的,距今10餘代。培德村原著居民為普米族人,17世紀末18 世紀初清朝時期,一支傈僳族人遷徙至此,並在此定居。
培德村原著居民普米族人與後移居到此的傈僳族人由於雙方文化風俗、信仰崇拜等存在很大差異,雙方逐漸產生矛盾。隨著時間的推移,民族矛盾爆發演變成為民族戰爭,最終傈僳族人獲得了最終的勝利。戰敗的普米族人被迫搬遷到更高的山區,而傈僳族人則開始在培德村域內組建家園,最終形成現今的培德村。
古時,村子中央有幾棵古樹,是當時這一地方的象徵性標識。智慧的傈僳人民擁有自己的語言,稱此地為“鵬子瑪”,即大樹的意思,經過漢語翻譯,就把這個地方叫成了“培德”。

歷史事件

元、明時期,傈僳族先民已完成了第一次、第二次大規模遷徙,即從青藏高原經四川盆地西緣南遷至雲貴高原北部,主要分布在川、滇兩省的雅礱江、金沙江流域,分別受元代麗江路軍民總管府和明代麗江土知府木氏、永寧納西族阿土司、金沙江東岸彝族奴隸主、維西納西族土千總的統治。
16世紀,麗江木土司與西藏地方統治集團為爭奪中甸、津州(今雲南麗江巨甸)、臨西(今雲南維西)、阿敦子(今雲南德欽)和寧蒗一帶的統治權,爆發了長期的戰爭。傈僳族人民不堪兵丁苦役的重負,在蕎氏族首領木必扒的率領下,渡過瀾滄江,越過碧羅雪山,開始進入怒江地區。
19世紀,恆乍繃、唐貴、丁洪貴、谷老四等領導的幾次起義先後失敗後,大批傈僳族整個氏族、整個村寨地相繼向西遷入怒江地區,有的繼續向西越過高黎貢山,進入緬甸境內;有的向南沿瀾滄江、怒江經鎮康、耿馬進入滄源、孟連等地;有的則沿金沙江南下,進入祿勸、大姚等地。遷徙中,傈僳族的居住地區不斷擴大,並分散為許多小塊,和其他民族交錯雜居。由於沿邊地區和靠內地區的傈僳族受到其他民族的影響不同,他們社會經濟的發展也產生了不平衡的狀態。

村落選址

培德村域地勢南高北低,東高西低。村落大體呈南北走向的帶狀分布,東西走向用地較為狹窄。現今的整體空間與形態,特別是街巷空間格局,是經由明末清初的普米族、傈僳族居民,因生產、生活活動需要而緩慢積澱篩選逐步形成獨特的線性空間風貌。
木楞房是滇西一帶傈僳族典型的民居形式,具有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建造方便的特點,這符合傈僳族遷徙而居的生活習性。
木楞房具有通風、防潮、保暖的功能。乾燥的冬天,木楞房的木質材料能有效吸收陽光照射的溫度,到夜晚散發出來,使整個房間保持溫暖。夏天的夜晚,由於空氣潮濕,木楞房的木材能吸收空氣里的水分,在炎熱的白天散發出來,使溫度下降,適宜人身健康。木楞房就像一個天然的空調,自動調節著室內的溫度。

村落格局

培德村村落街巷有兩種形式,分別為主要街道和生活巷道。主要街道一條,南北走向的村心路是整個村落的生命線,街道寬度2.5-3m;生活巷道寬度為 1.5-2.5m,依山就勢,以碎石鋪砌而成,兩側以仙人掌為綠籬,形成培德村獨特的街巷空間和景觀。
街道空間序列受地形影響而形成獨特的規律:主街依據帶狀彎彎曲曲自由的南北延伸,整個空間收放自如,隨著南高北低的地勢形成起伏的街道景觀。每個轉折點都會形成節點,節點的基本形式以道路交叉口為主,分布鬆散自由而均勻。通往家家戶戶的生活巷道空間形式與主街空間形式形成對比,幽長而充滿趣味。

建村智慧

傈僳族先民在山區開闢耕地、修建道路時所修葺的防護擋牆,以及受培德村相對惡劣的自然條件影響而延續使用仙人掌作為村莊主要植被的傳統,是構成培德村傳統村落特徵的要素。
仙人掌、石牆、特色碎石路,形成了原始、和諧的生態。因此,雖是兩種相對普通常見的事物,在培德村獨特的建村智慧上,卻是不可或缺的構成要素。

自然環境

培德村四周高山矗立群山環抱,但山體植被欠佳,大面積岩土裸露。培德村露出的地層為寒武系,主要為細沙岩、粉砂岩、泥漿,有含磷顯示,與下伏地層呈假整合接觸。其岩性為濱海——近岸強氧化環境之鈣質、砂泥質岩石。
因而培德村域內礦產資源較為豐富,主要有鐵、銅、金等。森林資源、電力資源、畜牧資源也較為豐富。培德村內環境惡劣,以耐旱植物仙人掌為主要植被。

文物古蹟

培德村中的建築以傈僳族傳統形式——木楞房為主,而且多為純木結構住房。村內仍有建於清代的木楞房,年代久遠,但保存完好,一直沿用。
木楞房建成後在房子的牆壁開一道門、一扇窗,保持光線充足,通風流暢,牆的外圍塗上一種用紅色黏土製作的顏料,色調柔和溫暖,既美觀大方,又有效保護了木材的質地。按傳統建築習慣,一般都在左右兩邊建有側室以作儲物間用。堂屋是全家活動的中心,靠門右上方裝地板、設火塘,火塘後安有鍋樁石及神龕。

村落風貌

培德村放眼望去山峰林立,峽谷幽深。背靠大山,群峰此起彼伏,但山體植被欠佳,大面積岩土裸露。通往家家戶戶的生活巷道空間形式與主街空間形式形成對比,幽長而充滿趣味。
培德村中的建築以傈僳族傳統形式——木楞房為主,而且多為純木結構住房。仙人掌與石牆,以及極具民族特色的木楞房,共同構建了一種極具歷史韻味、質樸、大氣的環境氛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