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草紡織技藝(傈僳族火草布製作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火草紡織技藝(傈僳族火草布製作技藝)
- 批准時間:2022年12月
- 遺產級別:省級
- 遺產類別:非物質文化遺產
《火草紡織技藝(傈僳族火草布製作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
火草紡織技藝(傈僳族火草布製作技藝)《火草紡織技藝(傈僳族火草布製作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 2022年12月,入選雲南省第五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火草每株有5~10片葉子,為尖矛狀,葉背為薄膜狀的白色纖維,交織無序,可以撕下捻線,多與麻或棉混織成布料。用火草布織成的衣服,透氣性和保暖性都很好,有棉毛混紡的效果。中國西南少數民族製作和使用火草布的歷史悠久,文獻記錄已有500多年。衣著火草衣的民族眾多,包括納西族、彝族、白族和傈僳族等。其採用...
火草是橫斷山脈山間的一種草本植物,原始的火鐮(撞擊石塊取火的鐵器,有點像鐮刀,故名)取火時用的引火物,每株小草有四至五片葉子,葉子的背面有一層白色的纖維,可以撕下,形象棉紙。火草生長於野外的混交林中,雲南大部分地區均有分布。火草葉呈尖矛狀,草葉僅長10厘米左右。彝族、白族、僳僳族和傣族的...
而年輕婦女的頭飾打扮要分三層底為黃色或藍色,二層用花毛巾,三層為青包布。傈僳族婦女不論老少,都喜愛戴銀耳環,手戴鐲子,年輕婦女則顯示自己年青漂亮,再配戴一些貝殼、銀幣等裝飾品,有的還成串掛於胸前,婦女下身著用火草或白布、青布加工製作的百格裙,裙長及地,走起路來人如在雲中,蹲下裙散開,又...
陳愛國 陳愛國,女,漢族,河北省威縣人,傳統棉紡織技藝(威縣土布紡織技藝)非遺傳承人。2017年12月28日,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推薦名單。
王桂鳳(1936年—2022年7月23日),女,漢族,浙江省寧波餘姚市小曹娥鎮人,傳統棉紡織技藝(餘姚土布製作技藝)傳承人。2018年5月,被評定為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傳統棉紡織技藝(餘姚土布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2022年7月23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餘姚土布製作技藝傳承人王桂鳳...
吐爾遜木沙 吐爾遜木沙,男,1940齣生,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傳統棉紡織技藝代表性傳承人。
傈僳族阿尺木刮,雲南省維西傈僳族自治縣傳統舞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阿尺目刮”是一種民眾自娛性舞蹈,流傳於以葉枝鄉為中心的滄江上游地帶,其特點是不用樂器,自始至終踏歌起舞,樂歌以領唱和伴唱合成,參舞者分為男女兩隊,每隊1名領唱者,其餘合唱,唱的內容十分宏富,可從遠古洪荒的神話傳說,唱...
草火 英文為grassfire,是電腦程式的一種算法,根據火在草地上燃燒的情況來演繹的算法。一株草燃燒時,會點燃它附近的草,附近的草再點燃周圍的草,逐漸蔓延直到整個草場燃燒得出的算法。
李從會 李從會,女,傈僳族,四川省德昌縣,傳統棉紡織技藝(傈僳族火草織布技藝)傳承人。所獲榮譽 2017年12月28日,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推薦名單。2022年6月,四川省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2021年度傳承活動評估情況為合格(公示)。
傳統棉紡織技藝(威縣土布紡織技藝、傈僳族火草織布技藝) 河北省威縣,四川省德昌縣 893 Ⅷ-110 地毯織造技藝(閬中絲毯織造技藝、天水絲毯織造技藝) 四川省閬中市,甘肅省天水市秦州區 894 Ⅷ-111 灘羊皮鞣製工藝(二毛皮製作技藝) 寧夏回族自治區 900 Ⅷ-117 金銀細工製作技藝 山西省稷山...
彝族火草褂 彝族“火草褂”紡織技藝源遠流長,據《南詔通記》載:“南詔國民及彝族羅婺人喜采野生火草為衣。”火草褂工序繁雜。從上山採摘火草葉到織就一件火草褂,需經“采火草、洗火草葉、撕火草絨、捻火草線、紡火草線、上線架擰線、圈火草線、提火草線和織火草布、量體裁布縫衣、鑲青布邊及...
火草紡織技藝 早在明朝初期丘北就有壯族民眾製作火草被。雲南不生產棉花,勤勞智慧的丘北壯家婦女就用“火草”,壯語叫“滿尾”的一種甘草本植物充當棉花用。以前火草被作為嫁妝及生活必須品,如今已被棉被代替。現火草被編織技藝最完整的當屬丘北縣錦屏鎮小西籠村。2009年8月,丘北縣壯族火草被被雲南省人民政府...
傈僳族 苗族 其他民族 民族文化 民間藝術 明清詩選 鏡湖雪石岩 西龍潭龍寶堤 羊龍潭 碑記:鶴慶軍民府城記(明)李元陽 鶴慶府學廟碑記(明)張志純 南新河記(清)楊金和 雲鶴樓記(清)趙鶴齡 清丈鶴慶縣耕地記事碑(民國)丁嘉績 李琥 菩提寺碑記(民國)王懋程 紅軍長征過鶴慶紀念碑 鶴慶縣城 鶴慶遊記七則(明)徐霞客 ...
幾年來,已經有白族、彝族、哈尼族、傈僳族、苗族等在該館慶祝過本民族的節日,內容包括傳統歌舞節目表演、傳統工藝展示等。該館先後被命名為全國青少年教育基地、雲南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實踐示範基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科普教育基地以及近40所全國大、中、國小校教學、科研、實習基地。成立背景 1955 年4月30日,...
涼山彝族數千年來服飾的原料都是用動物的毛、皮和植物纖維(如麻、火草等),經過“紡專”紡線,“腰機”織布,然後製作成服飾。其中“腰機”是紡織史上的活化石,其紡織而成的服飾品是最古老的手工織品之一,它儲存了最原始的人類氣息,因為它傾注了古人的智慧和他們對生活情思的期待,從而讓我們感受到了先人的...
《承續與變遷:西南傳統染纈工藝文化研究》圖文並茂,內容翔實豐富,具有較高的學習和研究價值,不僅適合高等院校紡織品、服飾設計類專業人員學習,也可供從業人員和研究者參考使用。圖書目錄 第一章 西南地區紡織的歷史 第一節 火草布 第二節 蜀地絲織業 第三節 木棉與草棉 第四節 黃潤細布 第二章 染纈工藝...
52、李曉岑、李云:《中國西南少數民族的火草布紡織》,《雲南社會科學》,2010年第2期,64-67頁。53、李曉岑、袁凱錚、葉星生、華覺明:《西藏銅佛像製作“昌都工匠群”的考察》,《中國藏學》(北京),2010年第3期,68-75頁。54、李曉岑:《甘肅漢代懸泉置出土古紙的考察和分析》,《廣西民族大學學報》(...
第二十條 自治縣人民政府應當加強火草布、麻布的製作工藝及彝族刺繡技藝等彝族服飾的傳承、保護和開發利用工作。自治縣農業主管部門應當加強對火草的自然繁殖和人工種植方法的研究,保障火草布生產原料。自治縣提倡公民在重大節慶活動和節日期間,穿戴少數民族服飾。鼓勵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上班時間穿戴有阿詩瑪文化特色的...
不可忽視的是族標的作用。不僅表現在不同的傳統服飾上,而且在同一白族支系的內部其各支系的服飾也常常表現出很強的支系特點。由於當時的地理環境或社會經濟的不同,在服飾的製作和使用上有所差異,各自傳承至今。白族其傳統服飾亦然。大理州鶴慶縣的白族服裝,女頭戴大方帽,戲稱“海軍陸戰隊”,劍川未婚者頭戴布滿...
常張勤,女,漢族,1955年出生,河北省魏縣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統棉紡織技藝代表性傳承人。人物經歷 河北省魏縣的傳統紡織技術工藝比較繁雜,包括搓花結、紡線、打線、染線、漿線、絡線、經線、印布、掏繒、闖杼、綁機、織布等十二道工序。決定紡織布條格、花紋的關鍵工序是經緯色線的設計排列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