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本品為豆科植物綠豆的種子。立秋後種子成熟時採收,拔取全株,曬乾,將種子打落,簸淨雜質。
性味歸經
甘,涼。
①《開寶本草》:甘,寒,無毒。
②《本經逢原》:甘,涼。
入心、胃經。
①朱震亨:入陽明。
②《雷公炮製藥性解》:入心、胃二經。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消暑,利水。治暑熱煩渴,水腫,瀉利,丹毒,癰腫,解熱藥毒。
①孫思邈:治寒熱、熱中,止泄痢、卒藎利小便脹滿。
②孟詵:研煮汁飲,治消渴,又去浮風,益氣力,潤皮肉。
③《日華子本草》:益氣,除熱毒風,厚腸胃;作枕明目,治頭風頭痛。
④《開寶本草》:主丹毒煩熱,風疹,熱氣奔豚,生研絞汁服。亦煮食,消腫下氣,壓熱解毒。
⑤《綱目》:治痘毒,利腫脹。
⑥《本草匯言》:清暑熱,靜煩熱,潤燥熱,解毒熱。
⑦《本草述》:治痰喘及J蛤。
⑧《本經逢原》:明目。解附子、砒石、諸石藥毒。
⑨《會約醫鏡》:清火清痰,療癰腫痘爛。
形態特徵
一年生直立或末端微纏繞草本,被淡褐色長硬毛。小葉3,闊卵形至棱狀卵形,側生小葉偏斜,長4~10厘米,寬2.5~7.5厘米,先瑞漸尖,基部圓形、楔形或截形,兩面疏被長硬毛;托葉闊卵形;小托葉線形。總狀花序腋生;苞片卵形或卵狀長橢圓形,有長硬毛;花綠黃色;萼斜鐘狀,萼齒4,最下面1齒最長;旗瓣腎形,翼瓣有漸狹的爪,龍骨瓣的爪截形,其中1片龍骨瓣有角;雄蕊10,2束;子房無柄,密被長硬毛。莢果圓柱狀,成熟時黑色,長6~10匣米,寬約6.5毫米,被稀長硬毛。種子短矩形,綠色或暗綠色。花期6~7月。果期8月。
分布區域
全國大部分地區均有栽培。
藥材性狀
乾燥種子呈短矩圓形,長4~6毫米,表面綠黃色或暗綠色,光澤。種臍位於一側上端,長約為種子的1/3,呈白色縱向線形。種皮薄而韌,剝離後露出淡黃綠色或黃白色的種仁,子葉2枚,肥厚。質堅硬。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0.5~1兩;研末或生研絞汁。外用:研末調敷。
相關配伍
①解暑:綠豆淘淨,下鍋加水,大火一滾,取湯停冷色碧食之。如多滾則色濁,不堪食矣。(《遵生八箋》綠豆湯)
②治消渴,小便如常:綠豆二升,淨淘,用水一斗,煮爛研細,澄濾取汁,早晚食前各服一小盞。(《聖濟總錄》綠豆汁)
③治十種水氣:綠豆二合半,大附子一隻(去皮、臍,切作兩片)。水三碗,煮熟,空心臥時食豆,次日將附子兩片作四片,再以綠豆二合半,如前煮食,第三日別以綠豆、附子如前煮食,第四日如第二日法煮食,水從小便下,腫自消,未消再服。忌生冷毒物鹽酒六十日。(《朱氏集驗醫方》)
④治小便不通,淋瀝:青小豆半升,冬麻子三合(搗碎,以水二升淘,絞取汁),陳橘皮一合(末)。上以冬麻子汁煮橘皮及豆令熱食之。(《聖惠方》)
⑤治赤痢經年不愈:綠豆角蒸熟,隨意食之。
⑥治小兒遍身火丹並赤游腫:綠豆、大黃。為末,薄荷蜜水調塗。
⑦治癰疽:赤小豆、綠豆、黑豆、川薑黃。上為細末,未發起,薑汁和井華水調敷;已發起,蜜水調敷。
(⑤~⑦方出《普濟方》)
⑧治金石丹火藥毒,並酒毒,煙毒、煤毒為病:綠豆一升,生搗末,豆腐漿二碗,調服。一時無豆腐漿,用糯米泔頓溫亦可。(《本草匯言》)
⑨解烏頭毒:綠豆四兩,生甘草二兩,煎服。(《上海常用中草藥》)
臨床套用
①治療農藥中毒對誤服1059農藥中毒者,用綠豆1斤,食鹽2兩,搗細加冷開水約2000毫升浸泡數分鐘後,過濾飲用。儘量多喝,每天最多可喝3000~5000毫升。神志不清者可用胃管灌入。或用綠豆4兩至1斤製成生豆漿,初服3~5匙,每3~5分鐘1次,逐漸增加至每次半碗。曾治15例,均在24小時後臨床症狀消失。除個別發生嘔吐外,未發現其他副作用。
②治療腮腺炎用生綠豆2兩置小鍋內煮至將熟時,加入白菜心2~3個,再煮約20分鐘,取汁頓服,每日1~2次。治療34例(病程3~4天),全部治癒。若在發病早期使用更好。
③治療鉛中毒每天取綠豆4兩,甘草5錢,煎湯,分兩次配合維生素C_300毫克內服,10~15天為一療程。9例輕度中毒及28例鉛吸收者,經連續治療二療程,基本治癒。
④治療燒傷取生綠豆粉2兩,和75%酒精(白酒亦可)適量調成糊狀,30分鐘後加入冰片3錢,調勻備用。傷面暴露,除去脫落上皮及異物,用1‰新潔爾滅溶液清洗後,將藥糊塗於創面上,約0.5毫米厚,每日2~3次。通過近百例中、小面積燒傷的觀察,一般對淺Ⅱ度效果良好,對部分深Ⅱ度亦有效。平均20天治癒。用藥後滲出物少,結痂快,不留疤痕,輸液和抗菌素使用可大量減少。缺點是初塗時稍有痛感:若在塗藥前先塗以普魯卡因溶液可減輕疼痛。
注意事項
①孟詵:今人食綠豆皆撻去皮,即有少壅氣,若愈病須和皮,故不可去。
②《本草拾遺》:反榧子殼,害人。
③《本草經疏》:脾胃虛寒滑泄者忌之。
化學成份
每百克含蛋白質22.1克,脂肪0.8克,碳水化物59克,鈣49毫克,磷268毫克,鐵3.2毫克,胡蘿蔔素0.22毫克,硫胺素0.53毫克,核黃素0.12毫克,尼克酸1.8毫克。蛋白質主為球蛋白類,其組成中蛋氨酸、色氨酸和酪氨酸較少。綠豆的磷脂成分中有磷脂醯膽鹼,磷脂醯乙醇胺、磷脂醯肌醇、磷脂醯甘油、磷脂醯絲氨酸、磷脂酸。
相關論述
①《綱目》:綠豆,消腫治疽之功雖同亦豆,而壓熱解毒之力過之。且益氣、厚腸胃、通經脈,無久服枯人之忌。但以作涼粉,造豆酒,或偏於冷,或偏於熱,能致人病,皆人所為,非豆之咎也。豆粉須以綠色黏膩者為真,外科治癰疽,有內托護心散,極言其效,丹溪朱氏,有論發揮。綠豆肉平、皮寒,解金石、砒霜、草木一切諸毒,宜連皮生研,水服。按《夷堅志》雲,有人服附子酒多,頭腫如斗,唇裂血流,急求綠豆、黑豆各數合,嚼食,並煎湯飲之,乃解也。
②《本草經疏》:綠豆,甘寒能除熱下氣解毒。陽明客熱則發出風疹,以胃主肌肉,熱極生風故也,解陽明之熱,則風疹自除。脹滿者,濕熱侵於脾胃也,熱氣奔豚者,濕熱客於腎經也,除濕則腫消,壓熱則氣下,益脾胃而腎邪亦自平也。
③《本草求真》:綠豆味甘性寒,據書備極稱善,有言能厚腸胃、潤皮膚、和五臟及資脾胃,按此雖用參、芪、歸、術,不是過也。第書所言,能厚、能潤、能和、能資者,緣因毒邪內熾,凡臟腑經絡皮膚脾胃,無一不受毒擾,服此性善解毒,故凡一切癰腫等症無不用此奏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