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一要求與因材施教結合原則

是指教學既面向全體學生進行,向他們提出統一要求,在德、智、體諸方面全面發展;又承認學生的個別差異,採取多種不同的教育措施,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發展。

背景,內容,

背景

中國古代教育史上,很早就有因材施教的寶貴經驗。孔子教人,各因其材。他按照學生不同的特長進行教學。當不同的學生提出同一問題時,他往往針對學生各自的特點,給以不同的乃至相反的解答。《學記》指出:學生常常犯四種毛病,或貪多務得,或孤陋寡聞,或淺嘗輒止,或畏難而退,其原因在於“心之莫同”,即個性差異。教師要“知其心”,“長善而救其失”。在外國,資產階級在爭取個性解放的口號下,極力主張在教育和教學中考慮學生的個性,有的甚至反對集體教學,主張廢除班級教學制。

內容

教學原則之一。教學既面向全體學生進行,向他們提出統一要求,在德、智、體諸方面全面發展;又承認學生的個別差異,採取多種不同的教育措施,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發展。 
在社會主義學校教學中,要把統一要求與因材施教結合起來。統一要求指的是把年輕一代都培養成德、智、體全面發展的人才;學生個性雖然千差萬別,但又有共性,這就使統一要求不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但是由於遺傳、環境和教育等錯綜複雜的影響,每個學生的個性互不相同,知識、能力、情感、意志、性格等都表現出不同的特點和發展傾向。在教學中,教師向一個班級集體傳授統一的內容,而幾十個學生則是以各自的方式來接受,這是一個矛盾。如果能夠正確認識和處理這個矛盾,就會使統一的要求得到保證,並且使每個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發展。
使統一要求與因材施教結合起來,必須根據個性和共性辯證聯繫的觀點,深入了解每個學生,從多種多樣的個性中概括和把握學生的共性,把教學措施主要建立在學生共性的基礎上,即相近的智力水平、相近的知識積累的基礎上。但是共性寓於個性之中,並且共性只能大致地而不能完全地包括一切個性。因而還要有相應的教育措施以適應學生個性的不同。例如,把教學大綱和教材以及作業,分為基本部分和非基本部分以適合不同水平的學生學習的可能性。以集體教學為主,輔以個別教學。在一節課里,主要進行集體教學;而對教材的非基本部分,可進行分組教學。給予學生掌握自己學習速度的一定的主動性。開設少量的選修課,廣泛開展豐富多采的課外活動,以適應和滿足不同學生的特殊興趣和要求,等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