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熱去磁

絕熱去磁

絕熱去磁(adiabatic demagnetization)是利用順磁性物質降溫到接近絕對零度的一種技術。又稱絕熱退磁。極低溫度和很強磁場B的作用下,順磁物質原子原子核磁矩μ將沿磁場的方向整齊地排列起來;若再對處於這種狀態的順磁質使用絕熱去磁技術,就可使它們降到接近絕對零度的極低溫度。

絕熱去磁是產生1K以下低溫的有效方法,1926年由德拜提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絕熱去磁
  • 外文名:adiabatic demagnetization
  • 特徵:使順磁性物質降溫到接近絕對零度
  • 提出年代:1926年
  • 提出者:德拜
物理圖像,技術原理,典型實例,

物理圖像

通常是先用液態氦將一些具有順磁性鹽類物質如硝酸鈰鎂、鉻鉀礬等含有磁性離子的鹽類,在強磁場下使其降到1K或2K。此時原子磁矩的因子(μB/kT)將比1大,譬如達到2或3,故原子磁矩將大部分沿磁場方向整齊排列,物質的磁化接近飽和。隨後再使這些物質與外界絕熱(如撤除液氦低溫源,抽掉物質周圍的氣體等),並除去外加磁場,鹽類順磁物質的溫度就會跟著有顯著的下降。套用這種原子磁矩的絕熱去磁法,實驗室里能從1K的樣品產生10-3K數量級的極低溫。具體的數值受順磁鹽自發磁有序溫度的限制。對硝酸鈰鎂,能得到的最低溫度為1.5mK。而套用原子核磁矩的絕熱去磁降溫,能從10-3K溫度的樣品產生10-6K數量級的超低溫。
除去磁場的方式是至關重要的,如將外磁場突然除去,則由於晶格原子的熱振動,原子磁矩對齊排列將逐漸轉變為無規則的隨機分布。但在無外磁場作用下原子磁矩取向從有序向無序的轉變,外界無需對系統做(原子磁矩自身之間的相互作用相對較弱,可忽略),故系統熱運動動能基本不變,溫度也不變。倘若原子磁矩因熱運動而掉轉方向時,仍有一點外磁場存在,情況則不同。此時,原子磁矩與外界磁場之間的相互作用勢能(等於-μ·B)將增加。絕熱情況下勢能的增加只能通過原子系統振動動能的減少加以實現,故順磁物質鹽類的溫度會降低。這就是絕熱去磁冷卻法的基本物理圖像。

技術原理

為了能夠獲得更低的,如10-6K數量級的溫度,必須要利用自發磁有序溫度更低的核磁矩系統,對順磁物質鹽類的核磁矩施行絕熱去磁。由於原子核磁矩太小,即使在1—2K的溫度時,因子(μB/kT)的數值仍然只有10-3K的數量級。因此在此溫區內用核磁矩的絕熱去磁法不會產生明顯的降溫效應。一般是先用稀釋致冷機,用原子磁矩的絕熱去磁把順磁鹽類物質的溫度降到10-3K,此時(μB/kT)的數值已經接近1,大多數核磁矩將沿著外磁場的方向排列,可套用絕熱去磁法使樣品的溫度進一步降低,達到10-6K數量級的超低溫。PrNi5合金和金屬是常用的核絕熱去磁材料,利用PrNi5作第一級,銅作第二級,銅的溫度可降到10-6K。由於不可避免的耦合作用,這樣的超低溫大約只能維持30—90秒,隨後很快地回到原來的狀態
退去磁場時,保持順磁物質與外界絕熱至關重要。因為絕熱過程體系不能發生變化,即與磁矩排列有序程度相關的因子μB/kT為常數,B減小時,溫度T才會相應地下降。此外,在極低溫時,固體材料的熱容極小,很少的漏熱即會使溫度上升很多,在順磁鹽絕熱去磁中,漏熱要減小到約0.1μW。對於核絕熱去磁,最大的漏熱約為lnW。

典型實例

將順磁體放在裝有低壓氦氣的容器內,通過低壓氦氣與液氦的接觸而保持在1K左右的低溫,外加磁場(量級為106A/m)使順磁體磁化磁化過程時放出的熱量由液氦吸收,從而保證磁化過程是等溫的。順磁體磁化後,抽出低壓氦氣而使順磁體絕熱,然後準靜態地使磁場減小到很小的值(一般為零)。
利用固體中的順磁離子的絕熱去磁效應可以產生1K以下至10-3K量級的低溫。例如從0.5K出發,使硝酸鈰鎂絕熱去磁可降溫到2mK。當溫度降到10-3K量級時,順磁離子磁矩間的相互作用便不能忽略,磁矩間的相互作用相當於產生一個等效的磁場(大小約104—103A/m),使磁矩的分布有序化。核磁矩的大小約為原子磁矩的1/2000 。因此核磁矩間的相互作用較順磁離子間的相互作用要弱得多,利用核絕熱去磁可以獲得更低的溫度。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