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問題
物質與意識,即存在與思維,它是形成世界各種現象的主要因素,如何看待它們二者之間的關係,是一切哲學所要回答的基本問題。
精神領域的各種現象,它是感覺器官與
意識的具體反映。物質的形成與湮滅,它是
物質運動的必然
規律。兩者雖有聯繫,實質是有區別的。
物質世界是無限多樣的,在
自然界中,我們能夠看得見的東西,是數不完的,看不見的微觀世界,更是複雜多樣。精神世界也是如此,通過眼、耳、鼻、舌、身、意的
感覺和思維功能,與客觀事物接觸,產生喜、怒、哀、樂
情緒,產生你、我、他的假相,產生各種意識概念,造出各種善惡行為。
物質是運動的,它是相互聯繫、相互作用的,物質有保持原有平衡狀態的屬性(即慣性),運動物質間的相互作用又時刻破壞著平衡,
慣性維護平衡與
作用造成變化成了物質最基本
屬性的矛盾,正是這一矛盾推動著物質從無機物到有機物到
多分子體系的轉化,推動著物質從多分子體系到
原始生命的演化,推動著物質從原始生命到動植物到人類的進化。“萬物如此,皆因其本。”慣性維護平衡與作用造成變化這一矛盾是其他所有的有意義事物的存在條件,它是一切意義的來源,人類活動與它發生著關聯,並產生著價值。
佛學關係
怎樣看待佛學上精神與物質的關係呢?
物質精神
佛學認為物質屬“
相”,
精神屬“
性”。相有形形色色,千差萬別,各有其屬性。
性遍及一切,永恆不滅。相剎那變異,生滅相續。性以七、八兩種
心識為主體,性與相的關係是相資相成的。從精神與物質的關係來說,性是內在的因,相是外在的緣,兩者互相聯繫,不是彼此孤立的。
科學比喻:植物的生長,離不開植物體內的同化和異化,也離不開陽光和雨露。整個自然界,從巨大的天體,到
原子核內部“基本”
粒子,從無機物到有機物,從
能量轉化到守恆定律,都是互相聯繫,互相作用的。
內因外緣
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都有內在的
因和外在的
緣,決定事物的性質和發展方向的主要在內因。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種豆不能得瓜,種瓜也不能得豆。由於內在的根據不同,雞蛋在適當的溫度下,孵出小雞,溫度不能使石卵孵出小雞,因為內在的根據不同。同時,外緣只有通過內因,才能發揮作用。陽光和水分,通過植物的光合作用,才能促使植物生長。總之,在任何事物的發展過程中,內因和外緣,同時存在,缺一不可。
科學解釋:宇宙間的一切事物,大至星體,小至粒子,時時刻刻都是前後相續、剎那變異的;時時刻刻都是大小相通、生滅相續的。這種
萬物流行不息的現象,其有
精神存在的,稱為
生命之源,沒有精神存在的,稱為
物質運動。佛教認為這無始無終的大流中的一切存在,都是
因緣和合大集合所生,只不過佛教的因緣和合是一個集合於三世業力的概念,科學的
因果律是獨立演化交織而成,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科學與宗教的解釋是對立反向的。
因緣相生
因緣所生法,即
緣生法,如屬於精神方面,則以過去行為因,現在為果;現在行為因,將來為果。
因果重重,相續無盡。思想意識如波浪一樣運動,起
善念,做好事,起惡念,做壞事,時起時伏,相續不斷。
在科學中,物質方面則以運動的形式體現出來。世界上的事物,形形色色,都是物質不斷運動變化的結果,它是
物質運動互相轉化的表現。從低級生物,到高級植物、動物,自身內部都在進行
新陳代謝。沒有運動的物質與沒有物質的運動,都是不可想像的。物質也有
相對靜止,如房屋、樹木等,它們在一定的條件下處於一種不顯著的變動狀態,而不是根本不運動,這種相對的靜止,叫做“
漸變”。
五蘊法
佛經上把
一切法(精神的與物質的)總稱有
五蘊,即色、受、想、行、識五種。五蘊法如五種材料,山河大地,萬物形相,甚至
四聖六凡,均由此形成。
一.
色法1.可見可對色,如山河大地,房屋身體,及一切有形色之物,對之即見,此屬
色塵。
2.可對不可見色,即聲、香、味、觸,只能感覺,不能
目見。
3.不可對不可見色,此屬
法塵。由色、聲、香、味、觸的作用,產生思維的功能與印象,這是不可對,看不見的。
二.識法
前
五識只能了知現前的東西。第六意識能夠和前五識同起作用,分辨好醜是非,故叫
五俱意識。意識有時離開前五識單獨起思維作用,叫
獨頭意識,此又分散位獨頭、夢中獨頭、定中獨頭三種。現今心理學所講的,只有前六種識。
根據佛法,還有第七、八兩識。第七末那識是第六意識的根。意識(思維)有時會間斷,末那識是不間斷的,它經常執定
自我念頭。
末那識所執當做自我的就是第八阿賴耶識。此識是前七種識的根本,它是一切
業力所寄託的地方。“
阿賴耶”譯作“無沒”,雖流轉
生死,卻不壞滅,又譯作“
藏識”,因一切善惡種子(
因),都藏在它裡面,成為潛在的勢力。我們身、口、意的所作所為,或善或惡,都能影響藏識,等到機緣成熟,便發現於外,成為善惡行為。現行再影響藏識,成為種子。如是輾轉相生,生生死死,
循環不絕,佛教認為這就是
生命起源的基本原理。“
業識”是生命的源泉,它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在
六道輪迴旋轉,隨業
投生。
業識的輪轉具有身相階段,經歷著生、老、病、死現象,相續不斷,這就是佛經所說的“
遷流不停”。
精神解脫
任何一道
眾生,在短暫的生命歷程上,如遇機緣成熟,能根據佛經指示的各種
修習方法,勤修戒、定、慧,破除貪、瞋、痴就能悟證
真如實性,跳出這個生死大圈,證得
涅槃。
釋迦牟尼佛是人類歷史上的一位大徹大悟的
覺者。他得道究竟解脫,並說出無量妙法,勸導眾生,脫離物質精神的苦海。依照佛法正道,精進修持,對於束縛身心的各種
煩惱,一定可以得到徹底
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