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鰭笛鯛(紅魚)

紅鰭笛鯛

紅魚一般指本詞條

紅鰭笛鯛,Lutjanus erythopterus , 台灣稱為“赤鰭笛鯛”,本地俗稱紅魚大紅魚紅笛鯛。紅鰭笛鯛屬硬骨魚輻鰭亞綱鱸形目笛鯛科、笛鯛屬。

基本介紹

基本信息,形態特徵,生活習性,種群分布,攝食習性,核型研究,

基本信息

英文名稱 Small-mouthed nannygai, Saddle-tailed sea-perch
地方名稱 紅雞、赤雞仔
分布類別 海水

形態特徵

體長橢圓形而略高,背緣呈弧狀彎曲。兩眼間隔平坦。前鰓蓋缺刻不顯著。鰓耙數21-22。上下頜兩側具尖齒,外列齒較大;上頜前端具犭齒4顆;下頜前端則為排列疏鬆之圓錐狀齒;鋤骨齒帶叄角形,其後方無突出部;齶骨亦具絨毛狀齒;舌面無齒。體被中大櫛鱗,頰部及鰓蓋具多列鱗;背鰭臀鰭尾鰭基部大部分亦被細鱗;側線上方的鱗片斜向後背緣排列,下方的鱗片則均與體軸呈斜行排列。背鰭軟硬鰭條部間無明顯深刻;臀鰭基底短而與背鰭軟條部相對;背鰭硬棘XI,軟條13-14;臀鰭硬棘III,軟條8-9;胸鰭長,末端達臀鰭起點;尾鰭叉形。體呈粉紅色或紅色,腹部較淡,體側無任何縱帶;頭背部由背鰭起點至吻端有一暗色斜帶;幼魚時,尾柄上有鞍狀斑。各鰭紅色

生活習性

棲地廣泛,舉凡礁沙混合區、石礫區、岩石區、泥沙區或外海獨立礁均可見其蹤跡。夜間覓食,以魚類、甲殼類或其它底棲無嵴椎動物為食。
它的體表側線上下方鱗片皆後斜,背鰭鰭條基底大於鰭高,鰭後緣略帶圓,體表呈紅色,腹部淺紅色,故稱“美國紅魚”或“紅魚”。棲息於水深30-100米處,底質為泥、泥沙、沙泥、貝克及岩礁等海區。每年3-5月份集群繁殖,盛期四月份,個體杯卵量可達100萬~170萬粒。性喜垂直運動,黃昏和早晨多棲息底層,白天和晚上常浮游中上層,每當繁殖季節,由深海向淺海產卵,產卵後又返回深海覓食生活。

種群分布

攝食習性

海水魚配合飼料投餵下,紅鰭笛鯛幼魚的胃含物(占體重的百分比)隨時間的變動為GCW=-0.472T+4.222(R2=0.72),胃排空率為每100 g體質量0.472 g/h,日攝食量為每100 g體質量(濕重)22.62 g,對配合飼料的食物轉換效率為6.85%。紅鰭笛鯛幼魚的攝食具有一定的周律性,攝食高峰出現在18:00。飼餵18 d後研究發現,投餵斑節對蝦肉糜的紅鰭笛鯛幼魚的特定生長率為1.58%/d,而投餵配合飼料組和蛇鯔肉的特定生長率分別為1.55%/d和1.22%/d。紅鰭笛鯛幼魚的豐滿度在蛇鯔肉糜和斑節對蝦肉糜投餵組均有顯著變化,而配合飼料組無顯著變化。斑節對蝦肉糜投餵組的幼魚成活率最高(90%),其他2種飼料投餵組受試魚成活率較接近,分別為72.5%、75%。綜合考慮,該生長期的紅鰭笛鯛幼魚適當投餵蝦肉,配合飼料日投餵2次,並保證在18:00時飽食為宜,有利於提高其成活率和生長率。

核型研究

鰭笛鯛的核型為 2n =4 8、4 8t,臂數NF =4 8.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