笛鯛科

笛鯛科

笛鯛科為輻鰭魚綱鱸形目的一個科,屬於鱸形目鱸亞目,全世界共有5亞科21屬125種,多底棲,卵生,多肉食。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笛鯛科
  • 別稱:Lutjanidae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Vertebrata
  • :有頜上綱 Gnathastomata
  • 亞綱:幅鰭亞綱 Subclass Neopterygii
  • :鱸形目 Perciformes
  • 亞目:鱸亞目 Percoidei
  • :鱸總科 Percoidea
  • 分類學地位:taxonomy
  • 真核生物域:Eukarya
  • 魚綱:硬骨魚綱 Osteichthyes
  • :硬骨魚系 Pisces
  • 總目:棘鰭總目 Acanthopterygii
生態,分布,笛鯛後裔,笛鯛一生,體型和食性,炸魚的犧牲者,傳統漁業最愛,水族新寵,

生態

笛鯛科
體延長而呈紡錘形或長橢圓形,略側扁。口中大或大,端位,前頜骨稍能伸縮;頜齒尖細,外行齒或前端齒有時擴大成犬齒狀;鋤骨和齶骨通常具細錐齒。主鰓蓋骨一般無棘;前鰓蓋骨緣具鋸齒或光滑。體被小型或中型之櫛鱗圓鱗;頰部及鰓蓋骨亦被鱗,上頜骨被鱗或無;側線單一且完整。背鰭連續,硬棘部及軟條部間具一缺刻;背鰭及臀鰭等之基部具鱗鞘;胸鰭尖長;腹鰭胸位;尾鰭截平、凹入或深叉形。
本科種類繁多,一般為沿岸中上層或近海底層魚類。獨居或小群巡遊,亦有多種種類聚集成一大群者,有些魚種具有底棲穴居之習性。食性依種類而不同,有濾食浮游生物者(烏尾冬及擬烏尾冬類)或以小型甲殼類、小等為食者(笛鯛及濱鯛類)。一般為夜行性魚類,晝間大都群聚於獨立礁石四周之礁和砂泥交界處活動,夜間則分散出外到砂地上覓食。幼魚多半在較淺之珊瑚礁區成長。有些魚種之體色在日夜間會有所變化。有些魚種之成、幼魚體色會不同。有些笛鯛在其它熱帶或副熱帶地區曾記錄具有魚毒,且致人於死;但台灣則未聞曾發生過中毒事件。

分布

廣泛分布於世界三大洋之熱帶及亞熱帶海域,少數可生活於淡水及汽水域。
如:紅笛鯛Lutjanus sanguineus 、五帶笛鯛Lutianus spilurus、金帶笛鯛Lutianus vaigiensis、紫紅笛鯛Lutianus argentimaculatus、黑帶鱗鰭梅鯛Pterocaesio tile 馬拉巴笛鯛 Lutjanus malabaricus
聽過“赤筆仔”嗎?這是不少笛鯛科魚類的俗稱。笛鯛是極具經濟價值的底棲性食用魚,它們的共同特徵是:體型像鯛,但腹部平直,身體較厚,體色也比較豐富。一般分布在熱帶或亞熱帶的淺水域,可深達550公尺;少數種類,特別是幼魚會進入河口或淡水生活。 俗名“烏點仔”的黑星笛鯛是笛鯛科中較常見的種類,但外形和黑斑笛鯛(L. johnii)及火斑笛鯛(L. fulviflamma)不易區分。這三種魚在幼年時身上都會有明顯的四條縱帶,其中分布在西南太平洋區之族群,第三條縱帶後段還有一橢圓形圓斑,成長後縱帶逐漸消失。

笛鯛後裔

烏尾冬是笛鯛科中的一亞科,由於體型小(體長不超過60公分),身材圓筒流線,與體型大、體高側扁的其他笛鯛相較下,不僅在形態上,連生態習性都差異很大,例如多數笛鯛為底棲肉食性魚類,而烏尾冬則為中層巡遊,並以浮遊動物為食,因此原本分成兩個不同的科。但後來的研究發現,兩者之仔魚形態十分相似,例如鰭棘上之小刺,再加上一些其他相似的特徵,因此推斷覓食浮遊動物的烏尾冬應是由底棲食性的笛鯛所演化而來。

笛鯛一生

笛鯛雖是雌雄異體,但雌雄體色相同,只是雄魚之體型略小於雌魚。當魚體生長到約該種最大體長的一半時,即開始成熟,通常一季可產卵多次,產卵時會成群,且雄魚會去摩擦或碰撞雌魚之腹部,然後呈螺旋形上升到海水表面排精排卵。受精卵隨海流飄送1天左右,即孵化為仔魚,此時卵黃囊尚未被完全吸收,仔魚營養仍靠卵黃囊,稱為早期仔魚或卵黃囊期仔魚;但當卵黃囊消失,鰭條形成,體型均明顯改變(變態),且可自行覓食浮游生物時,稱為後期仔魚,此時期行漂流生活,可長達25~47天,待鱗片開始出現,形態似成魚時,進入所謂的稚魚期,此刻開始沉降回礁區成長,壽命可達4~21年。

體型和食性

笛鯛是夜行性魚類,大多數具有群游及底棲穴居的習性,白天都群聚在獨立礁四周交界處休息,夜間則分散外出到沙泥地上覓食甲殼類、頭足類或小魚,所以是人工魚礁最常聚集的魚種。體型較大較高、尾鰭較平、有較大犬齒的笛鯛魚類,多半在礁區或泥地表覓食;而在礁區水層中快速成群穿梭的烏尾冬,體型呈紡錘型、尾鰭分叉深、犬齒小,則完全以浮遊動物為食。

炸魚的犧牲者

由於笛鯛和烏尾冬多半有成群活動的習性,白天在礁區四周盤旋,因此過去常成為漁民炸魚的對象,以致於壯觀的笛鯛群游景觀在台灣的海底已不復見。炸魚的結果不但會讓四周的海洋生物不論大小悉數死亡,而且經年累月才孕育出來的珍貴珊瑚礁棲地也會受到嚴重破壞,甚至數十年後都很難再恢復舊觀。

傳統漁業最愛

笛鯛由於習慣在礁區附近活動,並具有領域性,因此體型大的笛鯛常無法以底拖網或圍網大量漁獲,多半只能在沿岸利用傳統的漁具、漁法,如一支釣、籠具、刺網、小型網具,或潛水鏢射等方法來采捕。不過因其肉多、味美、數量少,所以在所有笛鯛分布的國家都是十分重要的當地消費魚種。根據FAO(聯合國糧農組織)的估計,每年全球產量約在15萬公噸左右,大多屬於笛鯛屬的魚類。在台灣,銀紋笛鯛及川紋笛鯛等已可以人工來繁殖,成為海釣池或水族館的蓄養對象。

水族新寵

羽鰓笛鯛的幼魚或未成年魚體背上具有明顯的白圓斑,胸鰭旁之白色條紋直達尾鰭,因黑色腹鰭大,身體黑白分明,當它停留在海百合羽狀觸手附近時具有擬態作用,不易被發現。因幼年時模樣可愛,常被捕作觀賞魚。但隨著魚體成長,黑白對比的顏色會逐漸調和成一致的暗銀灰色,因而失去觀賞價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