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果

米果

米果是一種以米為主要原料製成的點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米果
  • 英文名:Publishing
  • 主要食材黃心番薯淨肉六兩、糯米粉3/4杯、麥粉1/4杯、糖一湯匙半
  • 分類糕點
  • 口味:甜
特點,松陽米果,艾葉米果,油米果,客家米果,簡介,童年回憶採集艾草,製作材料,製作過程,存儲方法,食用方法,

特點

米果是以大米為主要原料,根據不同工藝和配方製作而成的米類休閒食品。大多數米果類製品口感鬆脆,米香濃郁,脂肪與糖的含量低,很受現代消費者的喜愛,如雪餅、仙貝、鍋巴和夾心米果等。米果的特點是咬感輕鬆、老少皆宜,又不脹胃,營養豐富、價廉、安全無油脂變質之虞。隨著新技術的不斷套用,更多品種的米果系列產品將會不斷問世,其在我國大米的產業化發展中將會發揮極大的作用。
米果圖片米果圖片

松陽米果

松陽一般稱米果,糕是甜的,而米果是不甜的,在鄉下,米果還是用人工錘打出來的,因此稱打米果
浙江嵊州,米果是一種豆沙餡,糯米餅的軟糕,香香甜甜.寓意著吉祥美好.在碰上喜事時被當作禮物送給賓客.現在長春路上有許多家米果店.價格便宜,3~5元10個.
吃法也很多,普遍一點就是當天打出來的,當天吃。如果放是時間久了會變冷變硬的,這個時候只要自己稍微煮一下,或者蒸一下,或者烤一下,都會很好吃。

艾葉米果

艾葉米果,當地一種常見小吃,特別在產出新米或家人團聚時,全家人一起製作,吃也熱鬧,製做也熱鬧,很能營造出家庭和睦的氛圍。因該米果為圓形,故又取團圓之意。
製作時,將採集到的山中獨特香味野嫩艾葉,洗淨,在熱水中稍煮一下,揉搓去苦味後,按一比一的比例,配上用臼碾得精細的糯米粉,兌上適量的水,幾個人用手使勁充分揉和。未了,做成一個個圓餅狀。還可以在裡面包上些用鮮肉或臘肉、筍、大蒜等配料製作的餡,做成艾米包包,放在鍋里蒸熟後,味道甚佳。吃起來,一股濃濃的清香撲鼻而來,口感滑嫩而不膩,軟中兼韌,是當地人很喜歡的一種吃法。據說,這種小吃已有上千年的歷史,一直長盛不衰。

油米果

主料
黃心番薯淨肉六兩、糯米粉3/4杯、麥粉1/4杯、糖一湯匙半。
配料
炸脆或炒脆花生肉二兩碾碎,炒香白芝麻一兩,潮州黃糖(可用沙糖代替)四湯匙,把以上用料撈勻便成餡。
1、番薯肉洗淨,切片蒸熟,約蒸二十分鐘,趁熱搓成茸。
2、番薯茸、糯米粉、麥粉、糖加入約一湯匙半清水搓成軟滑之粉用。(如粉團太乾可加多些水)
3、粉團搓成後,用毛巾蓋密待半小時,分成小粒。如粘手,可用糯米粉爽手。
4、把每粒粉粒,滾成圓形皮,約二分厚,放入適量之餡,包成三角形,放在將滾之油中,用中火炸熟,呈金黃色撈起上碟。

客家米果

簡介

米果是客家飲食和作客禮品中最常見的食物了。在初春的時候有綠色的艾米果,還未到春節的時候客家人有製作艾米果的習俗。在清明節的時候作為節日祭拜祖先的食物而精心製作,其製作過程都是手工,需要用到一些搗米工具、類似於打糍粑的工具等。

童年回憶採集艾草

記得小時候每年春天來了,我們提著籃子摘百草和米粉一起做成米果,揭開鍋蓋,清香之氣沁人心肺。最讓人喜歡的是艾米果。清明時節,路旁,溪邊的石堪里,田塍邊,地頭上無處不見一小叢一小叢的綠色從早春的寒霜中露了出來,那就是艾。姑娘們格外的高興,互相邀著,喊著,相幫著磨好了米粉,然後挎藍的,提簍的,追逐在溪旁、路邊,打著古,猜著迷語,大聲的在早春的陽光和寒風裡笑著和喊著,一邊手就不停的摘了一朵一朵嫩嫩的艾草丟進藍子裡。鄰家跳皮的小姐妹累了,動了玩心,在一邊脫了衣服當蓋頭,蒙著臉學哭新娘,“日頭一出曬雞廄 , 亻厓愛姐婆打銀髻。日頭出來曬天井,亻厓愛姐婆打銀簪。”她是在晚上偷聽了姐姐學哭新娘。正準備出嫁的姐姐羞紅了臉,罵著“你著死哇”,一團泥打了過去。小妹妹得了興頭,越發有勁,邊跑邊哭著“壁背種竹竹根多,咁高咁大你妹冇轎坐。走了一塅又一塅,咁高咁大你妹行到唔好看。走了一坑又一坑,咁高咁大你妹行到冇名聲。”於是,一塅的追逐和打鬧在艾草的氣息里,以一種自然的方式傳承了客家女人的語言和對出嫁的嚮往。還夾雜了蒙懂和對未來的茫然,在早春的寒冷中,與艾草一起自然的喧瀉在曠野里。

製作材料

一直瘋鬧到黃昏,夾帶著冷風才回到家,趕緊燒大火,一灶火的工夫,艾的濃香瀰漫了開來。艾的香味從門窗,從灶間的瓦逢里隨蒸騰的熱氣彌散到整個屋場。灶頭邊開始躦動一群迫不及待的小孩,從這個灶頭擠著看著又到那個灶頭。“我家做好了。”“我家蒸穩了,就快熟了。”家家掀開鍋蓋,先用小碗裝幾個米果敬灶神,再用幾個藍碗裝十幾個一家家的送。 送米果是小孩最得意的事,雙手端著熱氣蒸騰的艾米果,笑眯眯的照著大人的交待說“嘗一嘗,做得不好吃!”一會兒家家的米果都好了,每家的米果大家都嘗了,一屋場的小孩穿梭般的送,再帶回說“好吃。”摘艾有功勞的,做米果和燒火有功勞的,也都笑眯眯的一臉的高興。 客人來了炸油糍,將糯米粉揉成團,再做成一小個一小個圓餅,丟進滾熱的油鍋里,浮起後炸成金黃金黃的,又潤又柔,糯性極強,就著滾燙滾燙的陳年冬酒,一屋子盈盈的熱氣里洋溢一片的祥和。

製作過程

做客人家的時候即使是普通的回娘家也會倒兩升米磨上九重皮,用洋芋葉墊在藍底,數著六或九的吉祥數一層層將九層皮擺放整齊,足見對人家的敬重。要是作客動了鎖吶和床盒,作的是娶親作壽的慶典人家,就要取出專門做米果的印版。印版用楠木雕成,盒子裡雕有花紋。米磨成漿後,用布袋吊在樓伏下脫水,然後把一小團一小團粉團放入印盒,“滴達”翻過來是一個,“滴達”翻過去又是一個。速度快還帶著節奏,印版上的花紋又好看,就象是黃玉的浮雕。等米果蒸熟,一朵朵金黃的米果花里趁熱點上一點洋紅,那好吃又好看的米果裝在雕花的床盒裡作客,一路上都是香氣襲人。
後來看小說《紅樓夢》,看到賈寶玉病中想吃印版做的米果,王熙鳳還作為是一件大事要命人找出來,並說“平時誰弄那個吃”,內心很是感慨,但是,客家人作米果,動印版的那是覺得簡單的事了,真正麻煩而且隆重的節目是打黃年米果。 臘月里打黃年米果,一夥後生人家天亮就吃早飯,主人家殺頭牲磨豆腐,象蒔田割禾做米谷一樣對待,常說的是“吃不下三筒米的後生打不得黃年”。足見要的那一份力氣。即使是為打黃年米果準備的材料就夠好半年的辛勞。首先要在氣候合適,陽光溫暖的坑田裡蒔出粘性好的太和米,這種米產量極低,但是做黃年米果就非要太和米不行。準備好了米還要準備灰,常說的“好米果不粘灰,一籮米果就一籮灰。”說的就是做黃年米果要灰多的意思。那灰也不是尋常的柴草燒出來的灰,而是生長在灌木叢中的一種會燒出香味來的木柴,每到秋天,小孩子們滿山轉悠,尋找熟透的吊茄子摘來吃,女人們也滿山尋找黃年柴,一把一把的砍回來,趁著秋天無雨的時節,一兩天內黃年就曬得葉子黃黃的,黃昏里找一塊乾盡的地一把火點燃,半乾的葉子“劈哩啪啦”的把火燃旺,火信竄的老高,那香味也在夜色中瀰漫開來,香透半個村子。在夜露下來之前,灰就要用東西裝進屋裡,到這時做黃年米果的灰就算準備好了。那灰就一直放著,等散了火氣,臘月里來了,把老式的夏布墊在籮上,裝上灰,把大鍋的水燒得咆咆的響,鍋里架上放著整籮的灰,一勺一勺的將水淋進灰里,水在灰里經過濾後又回到鍋里,反反覆覆的過濾後,鍋里的水帶著香味還帶著澀味,透著濃重的金黃。這就是灰水了。灰水要的就是濃,客家人說濃淡的時候就總愛比喻“象灰水那么濃。”灰水就是尺度也是標桿。灰水加入米里,磨漿,米果做出來後,保存的時候灰水的作用才真正體現出來。
做九層皮是說做了幾升米,做油糍和印版米果說的是幾斗米,做黃年米果了家家都是問“做幾多籮米?”不管做了多少籮米,都要用大缸裝起來,用灰水浸過面,一直放到蒔早稻田,也都不會壞。山邊上的人,上一代大多是做紙為生,做紙的每一道工序都是強度的勞動,特別破竹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穀雨後,要在竹子開葉之前把一年做紙的嫩竹從山上砍下,破好浸到湖塘里。砍竹的人天亮就上山,不管下多大的雨也不能停下來,汗濕了一身還是水濕了一身就根本分不清。這時候根本沒時間做飯,女人們將浸在灰水中的黃年米果拿出來,切成一片片或蒸或煎,又簡便又經飽。灰水中的長時間浸泡,使黃年米果在濕冷季節里的辛苦人有了特殊的驅濕防風的食品,這就為什麼在普通的客家人的生活里,那么隆重的強調“一籮米果一籮灰”的標準了。
但灰的重要,絕不只是黃年米果,七月半做蕉葉米果砍了路邊的布荊樹燒灰,八月里吃了柚子,柚殼留著做湯皮的灰,不管是那一種米果,要做的香氣襲人,要做的色澤濃郁,要做的口感有韌勁,吃了有飽還舒經活絡驅濕防風,就離不開那些特殊的灰。沒有那些特殊的講究的灰,客家的米果缺失了很多。

存儲方法

贛州客家人在製作好黃元米果之後,會將米果擺開自然晾乾,之後,將晾乾的米果放在一個大水缸中,放上水,蓋上水缸蓋子,定時換水,當要食用時,則將米果從水裡撈出,洗淨。這樣,米果就可以存儲很久了。

食用方法

客家人的黃元米果做法很多,這裡就說幾種;
在米果剛剛做好的時候,軟軟的,熱乎的米果很好吃,有嚼勁不黏牙,小時候榨米果是最喜歡的就是吃熱乎的米果了;
米果晾乾之後就會變硬,之後就不能直接吃了,咬不動,可以切好片,蒸一下,米果這時又變得軟軟的,熱乎的了,可以直接吃,也可以蘸糖吃。
將晾乾的米果切片後可以炒來吃,很響,當然,也可以煮來吃,口感很滑,不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